電視劇《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隨著央視2008開年大戲《闖關東》熱播,不僅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更吸引著人們去追尋那段歷史的真相:山東人為什麼要闖關東?曾有多少山東人遠離家鄉,到那白山黑水間墾荒、淘金、挖參?路途遙遠,山東人又是如何完成那條艱難之旅……
今年1月18日,《闖關東》編劇高滿堂、孫建業在濟南接受了齊魯晚報記者專訪,獨家講述了《闖關東》人物形象的幕後原型。
「李幼斌扮演的朱開山,以及鮮兒、朱家三兄弟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是根據很多闖關東者的親身經歷創作的,故事原型的故事,有些比電視劇本身還傳奇。」高滿堂說。
朱開山傳奇
大連碼頭的於二哥
李幼斌扮演的朱開山,無疑是電視劇《闖關東》中最大的傳奇。高滿堂說:「我和孫建業都是闖關東的山東人的後代,我們生活的大連,80%的人是山東人,所以闖關東的山東人的英雄氣概,從童年開始在我們腦海中就存在了。」
《闖關東》的另一位編劇孫建業說,朱開山身上凝聚了很多闖關東的山東人的氣質,但直接的原型還是有的,原型之一就是以前在大連碼頭上名頭很響的於二哥。「於二哥是個碼頭工人,但他綁腿上整天別著把小匕首,在當地工人中很有影響,把頭都很怕他。」
高滿堂介紹,幾百年來,闖關東的山東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吃苦耐勞、心胸開闊、深藏不露。這種特點,在劇中朱開山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朱家人在每個階段都要與天鬥、與人鬥,但最後都是與人和諧,山東人身上仁、義、禮、智、信的原則,被廣泛堅持,正像朱開山在劇中所說:「我們是一棵山東的高粱,孤零零地挺立在東北大地上,凡事要小心。」
鮮兒原型
《駝龍》和林場的傳說
小宋佳扮演的鮮兒,做過童養媳,唱過二人轉,拉過排子,當過土匪,是《闖關東》中比較傳奇的一個女性角色。高滿堂、孫建業說,鮮兒的故事,基本來自兩部分,一是傳說,二是一本叫《駝龍》的小冊子。
高滿堂、孫建業在東北一家林場採訪的時候,林場的場長為他們講述了伐木工人的傳說。「伐木工人抬木頭分大槓、二槓、三槓。一次一幫人抬木頭,二槓耍壞,用技巧把重量往一個抬木頭的孩子那裡壓。這時候,伐木工人中一個闖關東的山東女人出來說話,說:『欺負一個孩子算什麼本事,有本事咱倆比試比試。』這個山東女人既有技巧又有力量,把老爺們兒都比下去了。這樣的情節在電視劇中鮮兒的經歷中都有所表現。」
鮮兒的另一原型來自一本叫《駝龍》的小冊子。「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女人的傳奇經歷,這個女人經歷非常坎坷,感情非常豐富,曾經被地主欺壓,後來當了女匪首。這個女人被處死的時候,要求上刑場時要坐在馬車上披紅掛綠,令人感到非常震撼。」
淘金情節
「關東金王」小老婆的記憶
在《闖關東》前十集中,有大量的關於淘金的情節。孫建業說,為了解這個行當,他們曾經去黑河罕達汽鎮採訪,見到了許多當年的淘金工人。這些80多歲的老人說:「當年金礦裡淘金的,99%是闖關東的山東人。當時有句俗語,驢不幹,馬不幹,大小牲口都不幹,山東人來幹!」這些曾經的淘金者現在大多傷痕累累,但是一談到淘金往事,他們眼裡馬上放射出奪人的光芒,「那些艱難的往事他們永遠忘不了」。
高滿堂、孫建業在當地林場還得到一個線索,當年「關東金王」王寶祥的小老婆還在,從這位老人口中,兩位編劇得到了許多淘金的知識。「包括怎麼淘金、淘金者的真實傳奇。電視劇中表現的淘金者吞金裝死的事情,都有真實的例子,為了決定誰吞金,電視劇中出現的抓鬮這樣的事情,都是真實發生的。」
(摘自《齊魯晚報》)
【延伸閱讀】
闖關東 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移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堪稱中國歷史上三次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移,而其中尤以「闖關東」所歷經的時間最長、人數最多。從清朝初年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300餘年間,先後有數千萬迫於生計的華北窮苦百姓離鄉背井,相繼踏上關東大地,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闖關東》用藝術的形式再現了這段厚重而悲壯的傳奇歷史。
所謂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東北地區。自明代開始,東北一帶又稱關東,只不過此時關東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明廷管轄的遼東地區,直到清代,才將東三省的範疇全部涵蓋在內。
自康熙初年至19世紀中葉長達200年的時間內,清廷對關東地區實行封禁,以山海關為界,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地作為清朝的政治、經濟「特區」而受到嚴格保護。此間黃河中下遊諸省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禁令依舊,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只好不顧禁令,冒險「闖」入東北謀生,此即「闖關東」的由來。
由於地少人稠災害頻發,兼之地理位置與關東接近,山東逃荒農民便成了「闖關東」的主流人群。
東北與山東隔海相望,山東人「闖關東」歷來有兩條路可走:浮海與陸行。
據相關史料記載,闖關東的歷史源自清順治元年(1644年),止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共綿延了300餘年的歷史,先後歷經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遷徙才塵埃落定。 (摘自《上海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