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馬上遙相望,一見知君即斷腸」,初聽《牆頭馬上》,青櫻和弘曆還是心意相通的情侶,處於青春年華的他們深愛著彼此。那時的弘曆,歷盡波折也要讓青櫻留在自己身邊,哪怕只是側福晉位分。
冊封皇后時,他許諾陪她共看這如畫江山,而她對他說:「臣妾陪你,永遠陪你」,可那樣的海誓山盟終究沒能抵擋歲月的洗禮。
「臣妾與皇上曾經結髮為夫妻,如今臣妾,斷髮為祭,給去了的青櫻和弘曆。」,她憤然拿起剪刀,剪下一縷青絲,只留下皇帝複雜的眼神,留給觀眾一個決絕的背影。
如懿斷髮讓《如懿傳》的劇情走向了高潮,也讓如懿與皇帝的感情走到了極點。在為如懿感慨惋惜的同時,你可能會想問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歷史上真的存在這樣一位斷髮皇后嗎?歷史上真實的如懿又是怎樣的呢?
如懿在歷史上的原型為乾隆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而具體的名字已經無明確記載了。1718年,她出生在四品官員家庭中,雖然其家族曾經是滿洲貴族,但到輝發那拉氏出生的時候已經有些沒落了。
16歲那年,她嫁給了尚為皇子的弘曆做側福晉,而當時弘曆與嫡福晉富察氏青梅竹馬,感情十分好,並且兩人已經誕下子女。在富察氏的光環下,輝發那拉氏在弘曆的心目中並沒有多少存在感。
雍正駕崩後,她被封為嫻妃,冊文中頌揚了她的溫和賢惠,可她仍舊不太入乾隆的眼。儘管十年後被晉為貴妃,可富察氏的存在註定她只能是乾隆心目中的配角。沒有兒女、聖寵不多的她想來也是孤獨寂寞的。
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悲痛萬分,可無論如何後宮不能長期無主,於是乾隆晉升輝發那拉氏為皇貴妃,位同副後,打理六宮。不久後,時年32歲的輝發那拉氏被冊封為皇后,那是她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許是乾隆重視嫡出的身份,因此對他這位繼後也頗為關照,此前並無兒女的輝發那拉氏在成為皇后後曾四年生下三個孩子,可見那時的乾隆和她也曾有過較好的感情。
本以為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地走下去,皇帝治理朝政,而皇后井井有條地打理後宮諸事。可不幸的是她這位繼後到底沒能和皇帝走到最後。
乾隆三十年,皇帝帶著妃嬪南巡,身為皇后的她自然也陪伴在君王身邊。可二月十八的那一天晚上,她卻再沒有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之中。原來她被皇帝送回了京城,從此形同廢后。事後,乾隆以皇后瘋了和她的斷髮之舉做解釋,可皇帝終究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真相如何無人知曉。
被「廢」後的輝發那拉氏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而皇帝仍舊是一如既往的絕情。葬禮簡單草率,不設祭祀,也沒有陵寢,而是被塞到了其他妃嬪的墓穴中,可憐輝發那拉氏一生的辛勤竟沒有換來皇帝一絲絲的同情。
沒有年少時的青梅竹馬,沒有封妃後的恩愛異常,卻有著斷髮的決絕悲痛和離世後的人走茶涼,歷史中的乾隆繼後,可憐,可悲,可感,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