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區長壽路街道辦班點內,來自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信息中心的科員倪佳潔教小朋友如何正確投放生活垃圾。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圖
「紙尿褲是什麼垃圾?」
倪佳潔現場發問,一名小朋友受邀到講臺,實地模擬垃圾分類。她一開始誤將印有紙尿褲的卡片,投進了有害垃圾的箱子,為了讓小朋友分類精準,倪佳潔類比了貓砂的例子。
「貓砂是給貓咪收拾便便的,紙尿褲是小寶寶用過的,貓砂是幹垃圾,那麼紙尿褲是?」倪佳潔說,小朋友立馬反應過來,把紙尿褲的卡片投進了幹垃圾桶。
7月8日,上海市小學生「愛心暑託班」正式開課,垃圾分類課程今年成為愛心暑託班的「標配」課程。早上9:30,在普陀區長壽路街道辦班點內,一堂生動有趣的垃圾分類課開始了,講課教師是來自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信息中心的科員倪佳潔。
課程中,倪佳潔通過互動問答、現場模擬垃圾分類等形式,科普為何要垃圾分類、垃圾不分類的危害在哪裡,以及如何正確分類。
「除了紙尿褲,奶茶杯是什麼垃圾呢?」這一次,小朋友認為奶茶杯屬於「可回收垃圾」,倪佳潔立即提醒小朋友:「用過的奶茶杯因為已經被汙染,所以不能再可回收利用,而應該屬於幹垃圾。」
垃圾不分類會有多大危害?倪佳潔表示,單純去講垃圾不分類給城市帶來的危害,小朋友很難理解,因此她拿2017年老港垃圾填埋場數據為例。
「在這裡,一年填埋的垃圾量等於85艘遼寧號航母的排水量。」 倪佳潔補充說,「兩周時間,垃圾如果不分類,就可以堆砌出一座金茂大廈。」這些形象的類比,現場引發小朋友們的陣陣驚嘆。
倪佳潔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表示,2019年,「愛心暑託班」的垃圾分類課程由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和團市委統一配送, 「這類課程其實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進入愛心暑託班,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的是,互動性更強,更加『接地氣』,我們希望能通過活潑有趣的講解、動畫片、遊戲等多種形式,更容易讓小朋友接受,而不是一味地講大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小學生「愛心暑託班」2019年辦班點增至556個,較2018年增加10%,為方便學生學習垃圾分類的理念,主辦方為所有的辦班點配置分類垃圾桶。
在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辦班點同樣開設了垃圾分類課程,由上海團市委和綠化市容局統一配送相關課程。
倪佳潔表示,她在課程中發現,小朋友們對垃圾分類這一話題已經有基本認識,他們設計了更加精細化的問答,主要是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
短短一小時不到的課程,帶給小朋友們滿滿的「乾貨」。來自回民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蔡承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平常自己會把在學校學到的垃圾分類知識活學活用,在家父母也讓自己下樓倒垃圾,「溼垃圾要從塑膠袋裡倒出來,再把塑膠袋單獨扔進幹垃圾桶。」
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蔡承君收穫不小,「譬如,瓜子殼應該是溼垃圾。因為它比較硬,我原先以前以為它是幹垃圾呢。」
另一名來自上戲附屬靜安學校的學生張羽琦也告訴記者,在學校和父母的指導下,他主動學習垃圾分類的常識,「我家裡面有4個垃圾袋,2個垃圾桶,分別是可回收、有害和乾濕垃圾,平時我也會從電視、新聞中學習各類垃圾投放。」 他進一步說,「垃圾分類很重要,如果有害垃圾埋在土裡,會影響土地,我們就沒有糧食吃了。」
來自江寧學校二年級的學生史璞韻則表示,她希望上海能做好垃圾分類,這樣會使得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我去過西雙版納,很喜歡那裡的藍天綠樹,希望有一天上海也像西雙版納一樣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