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看看書,上上網,做做瑜珈……「宅女」的一天就這麼打發過去了。白韜 資料圖片
在家看看書,上上網,做做瑜珈……「宅女」的一天就這麼打發過去了。白韜 資料圖片
一半是生活,一半是網絡。26歲的趙小廣在現實與虛擬的兩個世界裡遊弋,在虛擬世界裡他自得其樂、樂此不疲,可在現實中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見陌生人、懶得洗一洗自己快要發黴的髒衣服。由此,他將自己劃入「有點病態的宅男」。時下,「宅男宅女」在網絡上悄然盛行,他們以「宅」自居,穿行於網絡世界的角角落落,漠視現實生活的細枝末節,崇尚簡單、獨處、自由自在,甚至將古代人物譬如陶淵明搬出來作為自己的楷模,一心當個「閒人」、「甩手掌柜」。而那些並不依賴於網絡的年輕人,則漂泊在城市的孤獨中,也成了足不出戶的「宅人族」。有關專家認為,這已經成為一種「從虛擬空間無法回歸社會現實」的社會問題,長期「宅」下去的人或將有轉入抑鬱症或自閉症的傾向,至少會給自己帶來某種人格方面的缺陷。
從武漢來到鄭州,這一個月零一天裡,趙小廣最奢侈的一筆花銷,是花了1400多元買了一副Yonex牌羽毛球拍。9月7日10時多,他從公司的長條沙發上醒來,原想抖擻精神去樓下的空地約人打球去,抓著球拍,拉開窗簾,卻發現外面下雨了。
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看來幻想中的周末生活又泡湯了。趙小廣一屁股坐在電腦屏幕前,又開始玩「徵途」網路遊戲,「殺人」成了消磨時光的最好選擇。
一下呆了好幾個小時,下午忍不住肚子餓,下樓吃飯,站在文化路路邊,望著眼前溼漉漉的現實世界,他都有點分不清 「此世界」與「彼世界」 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這是太容易出現的幻覺,對於一個長時間趴在電腦上的人來說。」趙小廣晃晃腦袋,朝一家熱乾麵館走去。半個小時後,他再次走上公司所在大樓,打開電腦,「跳」進網絡世界裡。
有時也不單單打網路遊戲,或許還會看看網絡電視、用QQ聊聊天甚至進行一次網絡購物,興許還會寫一篇關乎往事的博客,在論壇裡發個無釐頭的帖子,跟網友「掐掐架」。
下雨,只是一個藉口。但往往有許多藉口,將他一直綁在虛幻世界中。趙小廣說,反正就是不願意出門,平時有朋友打電話說到哪兒去玩,很本能地就找藉口拒絕了,寧願一個人在網絡裡泡著,「像一隻半死不活的魚」。羽毛球拍買了十來天了,到現在還沒有用過。
「這個秋天,未涼的時候/我從人們中間走過,像一首詩,像一朵白雲/走在一堆石頭裡,真實得風也吹不走/一個孩子內心虛假的傷悲……」9月7日晚上9點半,劉玉煒從網吧看過電影回到住處,靈感閃現,寫下了這幾句詩。寫完,他長舒一口氣,點上香菸,坐在一邊發呆。
這間鄭州大學東門旁胡同內的出租屋裡,光線昏暗,牆角處擺滿了空瓶子,雪碧瓶、礦泉水瓶、啤酒瓶,還有許多廢報紙。兩張單人床,一張凌亂地窩著被子和報紙,另一張床上則雜亂無章地堆著衣服,大棉襖和T恤衫夾雜在一起。筆記本電腦看上去還算乾淨,沒扯上網線,裡面有幾款早就過時的遊戲。
「你別說屋裡亂,屋子本來就破,東西收拾乾淨了就與屋子不搭配了。」劉玉煒自嘲地說,「我在一個小公司的辦公室工作,說實話,要不是為了工作需要,我到現在都不會有自己的QQ號。」
除了工作中使用QQ、在網上看看電影、用信箱投投稿,劉玉煒不碰網絡。他說自己有時能在屋子裡悶一整天不願出門,看報紙、小說,寫詩,打打單機遊戲或者彈彈吉他,要麼就洗洗快要發黴的髒衣服,餓了吃方便麵,渴了喝礦泉水。
「其實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躲在自己的殼裡自得其樂。」劉玉煒苦笑道,「碧沙崗公園離我很近吧,我來鄭州兩年了一次都沒去過。」
像趙小廣和劉玉煒一樣,長時間窩在自己狹窄的空間裡「自得其樂」的男子,按流行的說法,通稱為「宅男」。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宅女」或「乾物女」。
在百度中輸入「宅男宅女」進行搜索,跳出77萬多條相關記錄。對「宅男」一詞的解釋,最常見的說法是,「宅男」源於日本的「御宅男」,最初含義是「ACG的過度狂熱者」,就是特別沉迷於美少女類的成人動漫或者遊戲的男子。後來逐漸被引申為「對某特定事物的愛好極端偏執且不與人接觸而窩在家裡的人」。
國內一家集聚有13364名會員的「宅男宅女論壇」,還將宅男細分為四類:御宅族、尼特族、家裡蹲、居家男。
該論壇一名王姓管理員分析說,「御宅族」是指對某一領域極為了解、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最大的族群是ACG族群(熱愛動漫遊戲模型) ,其他還有熱愛軍事的、藝人的,等等,這群人大多有穩定且高收入的職業。「尼特族」,就是那些不上學、不上班的人,在中國又稱啃老族。「家裡蹲」,嚴重的會整天窩在家裡無法面對陽光無法面對人類(包括家人) ,患有極度社交恐懼症的人(在網絡上才能與人交流)。而「居家男」這類人沒有極度迷戀的事物,只是比較顧家窩在家裡而已。
目前大多數「宅男」屬於「80」後,單身,依賴於電腦,痴迷於網路遊戲,在網絡穿行或閱讀或灌水或砸磚,作息時間不穩定,個人生活一團糟,極少出門,不喜歡接觸陌生人,具有雙重性格。少數人則對上學、工作十分厭惡,放學、下班後沉迷於自己的個人小世界中不能自拔。
在網絡上,以「宅男」自稱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將諸葛亮、陶淵明、魯迅都搬出來,冠以「宅男諸葛亮」、「宅男陶淵明」、「宅男魯迅」,作為自己的楷模,堅稱要「一直宅下去」。
趙小廣並沒有要「一直宅下去」的決心,他甚至認為自己有點「病態」,所以8月6日從武漢來到鄭州之後,他很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但苦於改變積習之難。
26歲的趙小廣是河南新鄉人,大學是在武漢上的,學的體育專業。在他的意識當中,步入宅男一族是大學畢業之後的事。「畢業後就先到武漢郊區的一所初中當體育老師,突然感到孤單起來。」趙小廣說,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周圍同齡人很多,朋友也多,玩的地方也多,一畢業參加工作周圍的環境突然就變了,沒有朋友,而與同事間似乎很難有校園裡那種純真的友誼。於是一個人獨處的時間越來越多,由於工作壓力也很大,常常喝悶酒。
一年之後,趙小廣跳了槽來到現在這家網絡公司工作,地點還在武漢。「一開始還像以前那樣早上打打球健健身,後來經常熬夜加班,一天到晚忙不停地寫報表寫計劃,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作息時間不穩定,慢慢地就懶得去運動了。」趙小廣說,而且自己的社交圈子也很窄,下了班回到出租屋裡只能面對自己。為了發洩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壓力,他迷上了網路遊戲,通過在裡面的「殺人」帶給自己現實中難得的快樂。由遊戲裡的玩家組成的群組、家族,大家甚至獲得了友誼和親情,每當群組不得已解散,都哭成一團。
從武漢來到鄭州,雖然暫時住在公司裡,可趙小廣「宅男」的習慣還是一點沒有改變,「工作中有時看似很風光,可在私下裡甚至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活,比如髒衣服堆成一團」。
趙小廣說「宅男」都偏重於精神層面而非物質,他自己現在並不看重金錢的多少,只要夠自己吃住、上網就行,「我目前最想幹的工作其實是送報員」。另外他還認為自己之所以「成為宅男」,還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他舉例說,自己從小就不愛走親戚,喜歡憋在屋裡看電視。
老家在周口的劉玉煒也承認自己性格有內向的一面,但這一面往往表現在下班之後的業餘生活。「我上班的時候總是將自己收拾得鮮亮鮮亮,好像一個正常人。」劉玉煒笑著說。
27歲的劉玉煒大學畢業後先是在廣州飄蕩,來到鄭州後一直單身也缺少朋友,他覺得「人與人之間更缺少可信度」,宅男宅女人群的出現反映出現實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鄭州大學社會學教授紀德尚說,網絡對現實生活的衝擊力太大了,目前我們在現實世界裡可以進行的閱讀溝通、棋牌遊戲、相親會面,甚至包括購物交易在網絡上早已輕鬆實現,網絡已經席捲了生活的細枝末節,足不出戶就可以行遍天下,由此出現了宅男、宅女甚至宅文化,但這種特有的文化現象目前還不太明顯。
紀德尚說,網絡裡紛繁蕪雜的虛擬的東西又使人產生一個極端自我的心理世界,這與現實世界相距甚遠,長期「宅」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雖然能得到某些自我滿足,但會給人帶來某種人格方面的缺陷,比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紀德尚建議宅男宅女一族多關注社會,尤其要真正走入社會,融入社會。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從自己的周圍小環境入手,多與親朋、同事進行交流,找出自己與社會交流渠道上哪些環節出現了障礙,或者是自己的生活環境哪些方面存在著自己一直逃避而沒有解決的問題,改變消極的應對心態。
「只有融入社會,走進大自然,作為一個具有自然和社會屬性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紀德尚說。
日本最有名的宅男
「電車男」是怎樣走出家門的
宅男一詞源於日本的御宅男。熱門日本電影《電車男》的男主角就是典型御宅族青年,整日沉迷電腦遊戲上網。某天,他在電車上看到一位斯文的美女被醉漢騷擾,於是出手相助擊退色狼,美女大為感激。其後,美女送上一個名牌愛瑪仕茶杯,男生就在網上吐露心聲,闡述這奇妙經歷,吸引到一班不同背景的網友獻計,男生後來被冠上網名「電車男」,美女就被喚作「愛瑪仕小姐」。網友鼓勵電車男追求「愛瑪仕小姐」,指導他改形象,最後「電車男」終於成功抱得美人歸。
《電車男》的故事據說源自於真實的網絡BBS上,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其實也無從考證,即使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那也是千載難逢,絕無普遍性可言。而這個看似簡單俗套的愛情故事居然打動了許多人,關鍵在於電車男創造的這個奇蹟,激活了大批的「御宅族」。
在電影中:一對夫妻的冷漠關係為此復甦,一個「御宅族」少年終於走出了房門來到陽光下,一個姑娘告別了傷心的曾經,而另外三位「電車男」決定上路去尋找自己的「愛瑪仕」。這是影片對電車男故事的延伸。電車男故事的積極性正在於鼓勵「御宅族」們走出自己封閉的世界,努力鼓起勇氣去追尋自己的渴望,愛終究需要大聲說出來的。(牛亞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