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湟中區扶貧開發局供圖
12月8日,走進位於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的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四季在這裡交匯,冬夏在這裡交融,700餘戶貧困戶的生活在這裡發生轉折,270名貧困勞動力在這裡與過去的生活揮手道別。
冬日的千紫緣,太空植物博覽園外是雪白的冰雪世界,遊客們在這裡盡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太空植物博覽園內是鬱鬱蔥蔥的蔬菜王國,在溫暖的博覽園內各種植物舒展枝葉講述著科學的奧秘;玻璃棧道、360度全景影院、科普教育……這裡從來不缺少樂趣。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李生貴來說,這裡便是他新生活的開始。四年前,李生貴生活的小卡陽村是湟中區確定的重點貧困村,地處田家寨鎮東北方向的淺山地區,山大溝深、交通極為不便,用李生貴的話說就是「生活沒有奔頭」。脫貧攻堅戰的打響,給小卡陽村帶來了整村搬遷的好消息,李生貴也迎來了人生轉變。
2017年,小卡陽村從山裡搬到了離田家寨鎮不遠的東河新村,李生貴一家五口搬進了新家。當年,他們得到了5400元產業發展資金,李生貴與妻子盤算著買了一頭牛發展養殖業。因兒時的一次意外,李生貴腿部有殘疾,無法外出務工。於是,這一年他被介紹到了千紫緣建設部門工作,負責現場的施工和材料調度,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成了農業科技博覽園裡的工人。
「就在家門口工作,月工資3000元,以前可不敢想會有這樣的好事兒發生在我身上!」李生貴爽朗地說道:「現在家裡的肉牛已經發展成4頭,每月有工資,每年有分紅,一年有五六萬元的收入呢,日子特別有盼頭!等兩個娃娃長大了,我還要帶著妻子出去轉轉,看看咱祖國的大好河山!」
千紫緣讓他的生活就像這個園區裡的蔬菜和鮮花一樣生機勃勃,而千紫緣也像他的生活一樣,在四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華麗蛻變。
四年前,千紫緣所在的河西灘還是一片荒地,就像李生貴當年的生活一樣——毫無生機!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蔡有鵬在寧夏的朋友處喝到了枸杞芽茶。「青海也盛產枸杞,但沒聽說誰搞枸杞芽茶。」嗅到商機的蔡有鵬決定做青海省第一個枸杞芽茶種植基地。
2016年剛過完春節,蔡有鵬在田家寨鎮北面的龍頭山上流轉了村裡的80公頃荒灘和鹽鹼地,一座佔地14.67公頃,包括玫瑰、葡萄、西紅柿、藜麥、油葵等24個蔬菜果品大棚的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拔地而起。
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見成效。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建成後的兩個月時間裡,16萬遊客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千紫緣花海的美麗。曾經的窮山村,成了香餑餑。同年,園區成立了黨支部,企業有了揚帆遠航的「壓艙石」「定盤星」。
如今的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現代農業、文化旅遊、科研應用」於一體的綜合性實業企業,累計投資1.14億元,逐步發展成為佔地440公頃、擁有員工309名的大型現代產業園區。初步建成田園觀賞區、鄉趣體驗區、特色種植區、科普教育區和青海惟一一個太空植物博覽園,打造形成了「四區一園」的功能格局,配套建設了觀光採摘大棚、徒步木棧道、休閒遊樂場等基礎設施。先後研發推出了枸杞芽茶、火焰參茶、山野菜等38個品種的特色農產品,先後被全國工商聯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千紫緣枸杞芽茶一村一品特色種植示範村」,被青海省政府評為「脫貧攻堅社會扶貧先進單位」,被青海省農業農村廳評為「青海省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秉承著「立足鄉土,轉型創新、發展實業,扶貧濟困」的發展理念,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緊圍繞精準扶貧工作大局,發揮產業扶貧帶動優勢,為湟中區脫貧攻堅注入了一股強大力量。
湟中區扶貧開發局工作人員田曉軍介紹道:「多年來,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積極吸納田家寨鎮28個貧困村的721戶2203名貧困人口的產業扶持資金915.7萬元入股園區,每年按照入股資金的10%進行固定分紅;吸納公牙村、河灣村、甘家村等11個村的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501.6萬元入股園區,每年分紅30.09萬元;帶動周邊272名貧困勞動力到園區務工,通過技能培訓、崗位鍛鍊等形式,使其掌握了一技之長,部分貧困勞動力成為園區的業務骨幹。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和村民的生活,像李生貴一樣因為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實現了華麗蛻變。」
據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統計,截至目前,通過園區務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形式,已累計發放務工工資1440餘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370萬餘元,五年來年均發放分紅140餘萬元,貧困戶在園區的產業帶動下,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增收,為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精準扶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掙錢為了啥?我們不能忘本。過去我的心願只是發展鄉村旅遊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如今,隨著園區規模的擴大,我感覺擔子更重了。」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的董事長蔡有鵬說:「我們要繼續積極探索發展四季旅遊的路子,創造更多的就業平臺,讓更多的村民都能富起來!」 (原標題:有一種脫貧力量叫千紫緣)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