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摘帽」故事:種下「搖錢樹」荒山變「金山」

2020-11-23 人民網安徽站

入冬以來,宿松縣二郎鎮界嶺村的萬畝油茶基地還是「春意盎然」。翠綠的油茶林鋪滿山丘,枝頭上掛滿通紅的油茶果,雪白的茶花迎風怒放,讓人想起「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優美意境。

「油茶屬於常綠樹種,每年果熟期也是開花期,所以出現花果同枝的景象。看這花開得這麼豔,來年一定大豐收。」基地負責人齊中介紹,油茶是當地群眾的致富果,一畝地可以種100棵油茶樹,盛果期畝產2000斤鮮果,按今年鮮果價格2元一斤算,一畝地毛利潤三四千元。

宿松縣林業局副局長黃松友介紹,油茶屬多年生木本植物,造林後四五年掛果,七八年進入盛產期,掛果期長達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同時,它耐乾旱瘠薄,適生範圍廣,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宿松縣地處大別山餘脈,山地丘陵眾多,適宜發展林業。近年來,當地把油茶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當家產業」,加大支持力度和規劃布局,產業效益初顯。目前,全縣油茶林面積16餘萬畝,其中種植面積超5000畝的鄉鎮11個,萬畝以上的鄉鎮6個,油茶專業合作社150多家。通過發展油茶產業,大量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1700多戶貧困戶種植油茶,發展面積達6000餘畝。

「今年能採七八萬斤鮮果,毛利潤可達四五十萬元,比以前砍樹強多了」

生態產業化,「金果子」帶動脫貧致富

馮力曾經是一名職業伐木人,走村串戶收購木材。用他的話說,那時每天要砍幾十棵樹,但卻賣不上價。 「像手腕這麼粗的馬尾松要長几十年,賣木材不過幾十塊錢。 」馮力指著路邊的荊棘林介紹。在宿松,荒山上到處都是這種低附加值的雜樹。

「過去發展林業主要是為滿足用材需要,林業結構單一,經濟價值不高。現在更注重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統一,林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宿松縣林業局局長張新表示,宿松立足生態本底做文章,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專門制定了《油茶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從縣財政中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油茶產業發展,嚴格落實獎補政策。 2014年以來,油茶種植面積每年增長萬畝以上。

隨著宿松油茶產業的興起,在林業專家的點撥下,馮力也放下了手中的斧頭鋸子,流轉了700畝山地種植油茶,從一名伐木人變成一名種樹人。在他家屋後,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長勢喜人。

「今年差不多能採七八萬斤鮮果,可以榨6000多斤茶油。按每斤80元算,毛利潤可達四五十萬元,比以前砍樹強多了。 」馮力中氣十足地說。

11月10日一大早,二郎鎮萬畝油茶基地,晨曦下的油茶林碩果纍纍,朱才英正在採摘油茶果。

「一天能摘500多斤鮮果,收入80元,一年收入一兩萬元,平時有時間就過來幹,還能照顧家裡。 」朱才英告訴記者。前幾年,朱才英的老公因病去世,她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兒子又患有精神疾病,她靠養豬和種田艱難持家。隨著村裡油茶基地發展起來,朱才英把家裡的3畝山地流轉出去,自己打工也有了去處。

在油茶基地,像朱才英這樣務工的還有很多。 「平均每天基地都有四五十人用工,平均一天工資80元至100元,這個基地平均每年發放工資100多萬元。 」齊中說。

二郎鎮的萬畝油茶基地屬於安徽龍成農林集團。作為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企業通過流轉荒山和待改造低產林,種植油茶6萬多畝,覆蓋9個鄉鎮,其中萬畝片區4個。 「農戶流轉荒山有租金、進園務工有薪金、承包管理有酬金、超產分成有獎金……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帶動農戶增收、貧困戶脫貧。 」龍成集團董事長吳伍兵介紹,當地15000多農戶、5000多貧困戶因油茶受益。

「今年共加工1000多噸茶油,高端油品售價高達198元一斤」

延伸產業鏈,三產融合拉動效益提升

一粒茶果怎麼變成茶油?記者走進龍成集團的茶油加工車間,十幾臺大型機器首尾相連,組成了一排頗為壯觀的生產線。這些機器有啥用?

吳伍兵揭開謎團:「看!茶果從這個口子進去,經烘乾機烘乾,剝殼機去殼,色選機去除壞籽,再送入研磨機研磨成30微米的粉末,最後和水後進入離心機分離過濾,自然提煉出茶油……」

「這套設備是我們自主研發設計的,採用『水法』取油,一天可以加工10噸茶油。 」吳伍兵介紹,企業採取獨特工藝「水法」取油,不壓榨,不浸出,無須「精煉」,最大限度保留油茶籽原有營養。

「今年共生產1000多噸茶油,高端油品售價高達198元一斤。油茶不僅可以煉油,油水中還可以提取成分,做成化妝品、洗潔精等,油渣可以做生態肥。 」吳伍兵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提升油茶附加值,延伸產業鏈,企業已經與國內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開發油茶洗面奶、沐浴露、餐洗液、油茶精華面膜等新產品,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破涼鎮黃大村位置偏僻,是一個集山區、庫區於一身的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32.41%。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近年來村裡大力發展白茶產業,不僅成立了茶葉合作社,還帶動村裡農戶家家戶戶開茶園,目前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2400畝。

黃大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郎文介紹,村裡以茶葉為主打,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利用扶貧資金,新建了標準化茶葉加工廠,購置30臺加工機器,提高了茶葉品質和銷售價值;連片的茶園,漸漸成了周邊鄉村遊的新熱點。去年茶葉合作社產值接近200萬元,村級集體收入達15萬元,參加合作社的貧困家庭戶均收入3000元。

57歲的吳宗新妻子癱瘓在床,家庭困難。村裡免費為他提供茶苗,並進行技術指導,鼓勵他種茶。現在老吳種植了2畝茶園,每年都有一萬多元收入。 「今年茶季採了30多斤幹茶,收入1萬多元,加上在村裡做護林員的8000多元收入,一年收入兩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得勁。 」吳宗新樂呵呵地說。

陳漢鄉是典型的山地鄉,全鄉有山場11.3萬畝,森林覆蓋率73.39%。近年來,該鄉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產業,盤活山場資源。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近2700萬元,種植油茶、香榧、茶葉9000畝,新建茶葉加工廠6個,產業鏈日益成熟。

「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山,被改造成苗圃後,荒山變成了金山」

優化林業結構,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

一邊是雜樹叢生的荒山,一邊是錯落有致的苗木園林,在五裡鄉黎衝村外的山坡上,鬱鬱蔥蔥的景觀苗木,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這裡也是宿松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46戶144名困難群眾搬進新居。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裡引進了一家苗木龍頭企業落戶,將幾百畝荒山改造成苗圃,培育了羅漢松等名貴造型樹、觀賞樹20多個品種。

「這一片是紫薇林,那一片是梅花,那一片是羅漢松……」苗木基地負責人王惠文指著一片片苗林驕傲地介紹,「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山,被改造成苗圃後,荒山變成了『金山』。像這樣一株紅葉紫薇,我培育了兩年,一株可以賣到1500元。 」

如今,荒山變「金山」,附近50餘名村民在這裡務工,其中大多數是貧困戶,每人每年在基地務工收入均達到1萬元以上,公司的年收入也達到100萬元以上。

65歲的張旺生老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居,現在苗圃基地務工。 「現在不僅搬進了新房子,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每個月能掙2000多塊錢,一點不比出門打工差。 」張旺生高興地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宿松立足山場資源做文章,大力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以及香榧、茶葉、苗木等高效經濟林,把培育林業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根本出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按照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總體思路,大力發展油茶、茶葉、香榧、毛竹等產業,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張新說。

對於油茶產業來說,原料不足仍是發展瓶頸。 「油茶加工產業園一期工程年產能3000噸油茶籽油,今年共生產1000多噸茶油,原材料仍然供應不上。 」吳伍兵告訴記者,下一步,企業打算發動更多農戶利用自有的荒山閒地、房前屋後等空隙地栽培油茶,公司提供油茶苗和技術指導,籤訂保價收購訂單,進一步擴大油茶種植面積。同時,加快油茶加工廠二期工程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是脫貧的根本,也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 」五裡鄉黨委書記羅朝斌認為,下一步該鄉將繼續打造以林業產業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將資金用在刀刃上,並通過引進人才、用好人才,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不斷夯實農村產業基礎,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宿松縣依靠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油茶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讓荒山變金山,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找準了產業發展路徑,不僅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也趟出了一條振興鄉村的路子。

產業發展是脫貧之基,是振興之本。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以來,農村扶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嬗變。但整體來看,還有不少農村產業處於小而散狀態,產業基礎依然薄弱,產業鏈不完整,難以持續發揮效益。

十年樹木,非一日之功。產業要想發展壯大,各地應不斷加強發展規劃的科學性、持續性,不能因為脫貧攻堅戰即將收官而放鬆對扶貧產業的支持,應繼續推進產業扶貧項目提質增效,通過補鏈延鏈強鏈,夯實產業基礎,為鞏固脫貧成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產業興旺支撐。(範克龍 張尚穩)

來源:

安徽日報

  2020年11月23日07:46

相關焦點

  • 種下「搖錢樹」 荒山變「金山」 宿松「摘帽」故事
    在宿松,荒山上到處都是這種低附加值的雜樹。「過去發展林業主要是為滿足用材需要,林業結構單一,經濟價值不高。現在更注重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統一,林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宿松縣林業局局長張新表示,宿松立足生態本底做文章,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專門制定了《油茶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從縣財政中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油茶產業發展,嚴格落實獎補政策。
  • 「荒山」變「金山」,福建這個地方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黨員直播的示範帶動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產業發展帶頭人、返鄉青年紛紛加入直播帶貨隊伍。現在,紅軍街成了直播一條街,像火妹子團隊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了。「用好了這『三張牌』,我們鎮現有標準下585戶1739人全部脫貧、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戴永迪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揚蘇區幹部好作風,舉全鎮之力,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 金沙江畔新華坪:黑色轉綠色 荒山變金山
    原標題:金沙江畔新華坪:黑色轉綠色 荒山變金山70歲的王道相望著一江清水、滿山綠樹,面帶喜色。老人的家在雲南省華坪縣石龍壩鎮臨江村,13年前,教了38年小學的他退休了,回到村裡重新成為一名農民,開啟種芒果的事業。華坪縣地處雲南西北部金沙江畔,曾經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
  • 六招讓荒山變金山,打造高收益生態農莊!
    荒山荒地如何實現盈利?這個問題成了熱門的話題,不少朋友手握荒山卻奈何沒有好項目,今天大合教大家如何將荒山變「金山」!荒山生金變寶地之二:荒山廢廠「點石成金」利用好當地居民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在積極發展各種特色農業,昔日的荒山變成了青山,青山變成了金山。廢磚廠變葡萄園北鐵村曾有一家村辦紅磚廠,3年前,當地政府關閉這一企業,將原有的廠區進行了復耕。去年,村裡選出的後備幹部尚爾松上任後,看見自家院子裡的山葡萄,有了發展種植山葡萄的想法。
  • 【走進未摘帽深度貧困縣】 晴隆:小花椒,綠了荒山,鼓了腰包
    「許多農戶零星種植花椒,沒形成規模,加之花椒根系發達,有利於水土保持,能讓石漠荒山披綠,一舉多得。」茶馬鎮黨委書記田志敬認為,選擇農戶熟悉的花椒做文章會順暢些,沒成想還是遇到了阻力,「本就沒幾畝地,種糧食都不夠吃,改種花椒,難道要喝西北風?部分農戶根本想不通。」  反覆考慮,田志敬選擇了石漠化更嚴重的青山村,到村裡開院壩會、群眾會,做村民工作。
  • 惠東:大山種中藥 荒山變「金山」
    如何將閒置的荒山打造成為當地的「金山銀山」,也曾一度困擾著駐村工作組。「山放著沒用,體現不出價值,搞種植就能實現創收了。」何文芳穿梭在幽靜的連綿大山裡,感慨猴耳環帶來的新機遇。猴耳環是傳統藥材,是很好的無副作用消炎藥,集藥用、木材、綠化、飼料等用途於一體。
  • 富川古城鎮:實施產業扶貧 荒山變「金山」
    通過後盾單位、古鎮鎮黨委的幫助,秀山村通過實施桉樹林改造種植高產油茶項目,既實現集體經濟增收,變荒山為「金山」,帶動7戶人種植油茶80多畝,同時吸收貧困戶20餘人在基地就業,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陳洪高)
  • 荒山變青山 青山成金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現在我們都管油茶樹叫『鐵桿莊稼』『搖錢樹』。」看著昔日撂荒的山地如今一片青翠,種植大戶李開齊滿臉笑容。 近年來,司馬光油茶園通過「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優先聘用周邊貧困群眾,帶動就業近2000人,精準幫扶609戶1831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800元。 油茶樹四季常青,生長在荒山不與糧食爭田地。河南光山縣位於油茶生長北緣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宿松故事 | 小姑與彭郎 下集
    宿松故事 | 小姑與彭郎 下集 2020-07-21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安龍:做優刺梨品種讓「荒山」變「金山」
    近年來,安龍縣藉助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通過引進實力企業,大力發展刺梨種植,通過不斷優化刺梨品種,促進石漠化治理與特色產業發展統籌推進,讓「荒山」變「金山」。「除了種植,治理石漠化以外,還進行育苗,育有貴農5號300萬株,我們公司育苗、種植、初加工連為一體。」安龍縣運農刺梨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應龍說。
  • 梧桐鎮三富村:建設美麗鄉村,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作為三富村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名片,小喜休閒農場將「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昔日原本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百畝荒山,農場負責人黃玉金在村兩委的幫助下,通過土地流轉,經歷3年的精心管理,實現蝶變轉身,不僅將其打造成為一個集採摘、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新型「森態」休閒農場,還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工作崗位,促進村民增收。
  • 德昌:改造荒山變良田 種下草莓大豐收
    荒山荒坡變良田遊客採摘草莓12月10日,時令已過大雪,再燦爛的冬日暖陽也抵不過寒氣浸透,整個安寧河谷都比平時多了幾分沉靜。德昌縣豐祿種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黃紹祿邊忙碌著將採摘下來的草莓裝箱邊喜滋滋地介紹:「這段時間諮詢選購的經銷商還絡繹不絕,每天電話一個接一個響不停。」看準市場承包荒山德昌地處低緯度高原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擁有充足的日照、優質的水源和土壤,非常利於冬草莓種植。
  • 花甲之年二次創業——榛子達人把荒山變林海,帶動百姓發家致富!
    2015年老魏到了退休年齡,退休後開始種起榛子,這一種便是一萬兩千畝,將荒山禿嶺變為「綠色銀行」。 他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帶著使命和情懷來發展榛子產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老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可複製的樣板。
  • 竹山:特色林果讓青山變金山
    獼猴桃豐收 程平攝        山上有核桃、油茶,山下有獼猴桃、桃子……在湖北竹山,特色林果遍地開花。城關鎮大力推行綠山富民工程,讓「荒山變綠、窮山變富」,把「綠葉子」變成「錢票子」。        青山變「金山」,糧農變果農。「去年,政府給我們發苗子、發肥料,我發展了幾畝林果,但又怕管不好,這回好了,專家教了我們方法,我可以放心經營了。」文峰鄉60多歲的貧困戶柯老漢說。為培育脫貧產業,打造縣域「兩帶果園」,文峰鄉在十竹路沿線的滾子嶺、東欽村發展了脆紅李、枇杷等2100餘畝,真正讓貧困群眾戶戶有產業,人人能致富。
  • 梁平竹山鎮:讓「竹山變金山」的故事更加精彩
    走進重慶梁平竹山鎮獵神村,四周群山疊翠、碧空流雲,茫茫青山下一溪碧水、數畝農田,靜美悠然的民宿、民居鱗次櫛比,「竹」味十足的獵神三巷人氣漸旺,竹海、民宿、美食、遊人……共同勾勒出一幅恬靜閒適的竹海人家生活景象。近年來,竹山鎮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依託竹資源,打造民宿群,積極發展特色旅遊和竹加工業,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譜寫了「竹山變金山」的精彩故事。
  • 宿松:小盆景做出大產業
    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從小就熱愛花卉盆景藝術的王惠文,於2010年在縣城創辦了植物園,堅持對外免費開放;並在縣文聯支持下,牽頭組織成立了宿松縣盆景根藝賞石協會。目前會員已發展到83人,遍及全縣各地。  「咫尺之間,蘊含參天之意;方寸之中,可辨千尋之美。」即使是初冬時節,在縣植物園裡,依然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 寧鄉資福:種下油茶樹 荒山變銀行
    小小茶籽「撬動」當地經濟發展在資福鎮華寶村有一片山林,據當地人說,這裡十幾年前就是一座荒山,偏偏有人不信邪,通過多年努力,讓這座山上遍布優質油茶樹,成為了當地人的綠色銀行。資福鎮地處洞庭湖南緣地區,氣候溫暖,境內多為低矮的丘陵,屬南方油茶的中心產區。
  • 漾濞縣菜白村:荒山變菜園 種出「金銀果」
    荒山變菜園 種出「金銀果」記者來到漾濞縣雞街鄉菜白村路旁的一片田地裡,只見果蔬滿園,瓜果飄香,村民高正升背著背簍,正在菜園裡採摘黃瓜。高正升介紹,這塊菜園曾是隔壁村寨的一片荒山,幾年前由於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加上位於河岸邊地形陡峭,一直被主人閒置著。
  • 巨野這樣讓金山真正變「金山」
    一個金山文旅小鎮總規劃迅速「出爐」。金山文旅小鎮立足於改善生態環境,推進鄉村振興,項目總規劃面積15平方公裡,核心建設區3.5平方公裡,覆蓋20個行政村,總投資32億元。去年,該項目被確定為省重點項目,2020年被評為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
  • 宿松有什麼好吃的?推薦5種宿松美食,每一種都很好吃
    宿松湖泊甲天下!記得,《風味人間》上有一句話: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卻又是腸胃的奴隸。舌尖上的安徽,推薦5種宿松美食,每一種都很好吃。宿松板鴨先說說宿松鹹香可口美食的代表:宿松板鴨。當地歷史名產,純天然綠色食品的宿松板鴨。選用優質麻鴨,經傳統生產工藝加工製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