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宿松縣二郎鎮界嶺村的萬畝油茶基地還是「春意盎然」。翠綠的油茶林鋪滿山丘,枝頭上掛滿通紅的油茶果,雪白的茶花迎風怒放,讓人想起「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優美意境。
「油茶屬於常綠樹種,每年果熟期也是開花期,所以出現花果同枝的景象。看這花開得這麼豔,來年一定大豐收。」基地負責人齊中介紹,油茶是當地群眾的致富果,一畝地可以種100棵油茶樹,盛果期畝產2000斤鮮果,按今年鮮果價格2元一斤算,一畝地毛利潤三四千元。
宿松縣林業局副局長黃松友介紹,油茶屬多年生木本植物,造林後四五年掛果,七八年進入盛產期,掛果期長達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同時,它耐乾旱瘠薄,適生範圍廣,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宿松縣地處大別山餘脈,山地丘陵眾多,適宜發展林業。近年來,當地把油茶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當家產業」,加大支持力度和規劃布局,產業效益初顯。目前,全縣油茶林面積16餘萬畝,其中種植面積超5000畝的鄉鎮11個,萬畝以上的鄉鎮6個,油茶專業合作社150多家。通過發展油茶產業,大量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1700多戶貧困戶種植油茶,發展面積達6000餘畝。
「今年能採七八萬斤鮮果,毛利潤可達四五十萬元,比以前砍樹強多了」
生態產業化,「金果子」帶動脫貧致富
馮力曾經是一名職業伐木人,走村串戶收購木材。用他的話說,那時每天要砍幾十棵樹,但卻賣不上價。 「像手腕這麼粗的馬尾松要長几十年,賣木材不過幾十塊錢。 」馮力指著路邊的荊棘林介紹。在宿松,荒山上到處都是這種低附加值的雜樹。
「過去發展林業主要是為滿足用材需要,林業結構單一,經濟價值不高。現在更注重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統一,林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宿松縣林業局局長張新表示,宿松立足生態本底做文章,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專門制定了《油茶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從縣財政中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油茶產業發展,嚴格落實獎補政策。 2014年以來,油茶種植面積每年增長萬畝以上。
隨著宿松油茶產業的興起,在林業專家的點撥下,馮力也放下了手中的斧頭鋸子,流轉了700畝山地種植油茶,從一名伐木人變成一名種樹人。在他家屋後,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長勢喜人。
「今年差不多能採七八萬斤鮮果,可以榨6000多斤茶油。按每斤80元算,毛利潤可達四五十萬元,比以前砍樹強多了。 」馮力中氣十足地說。
11月10日一大早,二郎鎮萬畝油茶基地,晨曦下的油茶林碩果纍纍,朱才英正在採摘油茶果。
「一天能摘500多斤鮮果,收入80元,一年收入一兩萬元,平時有時間就過來幹,還能照顧家裡。 」朱才英告訴記者。前幾年,朱才英的老公因病去世,她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兒子又患有精神疾病,她靠養豬和種田艱難持家。隨著村裡油茶基地發展起來,朱才英把家裡的3畝山地流轉出去,自己打工也有了去處。
在油茶基地,像朱才英這樣務工的還有很多。 「平均每天基地都有四五十人用工,平均一天工資80元至100元,這個基地平均每年發放工資100多萬元。 」齊中說。
二郎鎮的萬畝油茶基地屬於安徽龍成農林集團。作為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企業通過流轉荒山和待改造低產林,種植油茶6萬多畝,覆蓋9個鄉鎮,其中萬畝片區4個。 「農戶流轉荒山有租金、進園務工有薪金、承包管理有酬金、超產分成有獎金……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帶動農戶增收、貧困戶脫貧。 」龍成集團董事長吳伍兵介紹,當地15000多農戶、5000多貧困戶因油茶受益。
「今年共加工1000多噸茶油,高端油品售價高達198元一斤」
延伸產業鏈,三產融合拉動效益提升
一粒茶果怎麼變成茶油?記者走進龍成集團的茶油加工車間,十幾臺大型機器首尾相連,組成了一排頗為壯觀的生產線。這些機器有啥用?
吳伍兵揭開謎團:「看!茶果從這個口子進去,經烘乾機烘乾,剝殼機去殼,色選機去除壞籽,再送入研磨機研磨成30微米的粉末,最後和水後進入離心機分離過濾,自然提煉出茶油……」
「這套設備是我們自主研發設計的,採用『水法』取油,一天可以加工10噸茶油。 」吳伍兵介紹,企業採取獨特工藝「水法」取油,不壓榨,不浸出,無須「精煉」,最大限度保留油茶籽原有營養。
「今年共生產1000多噸茶油,高端油品售價高達198元一斤。油茶不僅可以煉油,油水中還可以提取成分,做成化妝品、洗潔精等,油渣可以做生態肥。 」吳伍兵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提升油茶附加值,延伸產業鏈,企業已經與國內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開發油茶洗面奶、沐浴露、餐洗液、油茶精華面膜等新產品,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破涼鎮黃大村位置偏僻,是一個集山區、庫區於一身的深度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32.41%。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近年來村裡大力發展白茶產業,不僅成立了茶葉合作社,還帶動村裡農戶家家戶戶開茶園,目前全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2400畝。
黃大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郎文介紹,村裡以茶葉為主打,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利用扶貧資金,新建了標準化茶葉加工廠,購置30臺加工機器,提高了茶葉品質和銷售價值;連片的茶園,漸漸成了周邊鄉村遊的新熱點。去年茶葉合作社產值接近200萬元,村級集體收入達15萬元,參加合作社的貧困家庭戶均收入3000元。
57歲的吳宗新妻子癱瘓在床,家庭困難。村裡免費為他提供茶苗,並進行技術指導,鼓勵他種茶。現在老吳種植了2畝茶園,每年都有一萬多元收入。 「今年茶季採了30多斤幹茶,收入1萬多元,加上在村裡做護林員的8000多元收入,一年收入兩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得勁。 」吳宗新樂呵呵地說。
陳漢鄉是典型的山地鄉,全鄉有山場11.3萬畝,森林覆蓋率73.39%。近年來,該鄉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產業,盤活山場資源。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近2700萬元,種植油茶、香榧、茶葉9000畝,新建茶葉加工廠6個,產業鏈日益成熟。
「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山,被改造成苗圃後,荒山變成了金山」
優化林業結構,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
一邊是雜樹叢生的荒山,一邊是錯落有致的苗木園林,在五裡鄉黎衝村外的山坡上,鬱鬱蔥蔥的景觀苗木,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這裡也是宿松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46戶144名困難群眾搬進新居。
為了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裡引進了一家苗木龍頭企業落戶,將幾百畝荒山改造成苗圃,培育了羅漢松等名貴造型樹、觀賞樹20多個品種。
「這一片是紫薇林,那一片是梅花,那一片是羅漢松……」苗木基地負責人王惠文指著一片片苗林驕傲地介紹,「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山,被改造成苗圃後,荒山變成了『金山』。像這樣一株紅葉紫薇,我培育了兩年,一株可以賣到1500元。 」
如今,荒山變「金山」,附近50餘名村民在這裡務工,其中大多數是貧困戶,每人每年在基地務工收入均達到1萬元以上,公司的年收入也達到100萬元以上。
65歲的張旺生老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居,現在苗圃基地務工。 「現在不僅搬進了新房子,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每個月能掙2000多塊錢,一點不比出門打工差。 」張旺生高興地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宿松立足山場資源做文章,大力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以及香榧、茶葉、苗木等高效經濟林,把培育林業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根本出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按照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總體思路,大力發展油茶、茶葉、香榧、毛竹等產業,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張新說。
對於油茶產業來說,原料不足仍是發展瓶頸。 「油茶加工產業園一期工程年產能3000噸油茶籽油,今年共生產1000多噸茶油,原材料仍然供應不上。 」吳伍兵告訴記者,下一步,企業打算發動更多農戶利用自有的荒山閒地、房前屋後等空隙地栽培油茶,公司提供油茶苗和技術指導,籤訂保價收購訂單,進一步擴大油茶種植面積。同時,加快油茶加工廠二期工程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是脫貧的根本,也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 」五裡鄉黨委書記羅朝斌認為,下一步該鄉將繼續打造以林業產業為主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將資金用在刀刃上,並通過引進人才、用好人才,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不斷夯實農村產業基礎,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宿松縣依靠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油茶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讓荒山變金山,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找準了產業發展路徑,不僅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也趟出了一條振興鄉村的路子。
產業發展是脫貧之基,是振興之本。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以來,農村扶貧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嬗變。但整體來看,還有不少農村產業處於小而散狀態,產業基礎依然薄弱,產業鏈不完整,難以持續發揮效益。
十年樹木,非一日之功。產業要想發展壯大,各地應不斷加強發展規劃的科學性、持續性,不能因為脫貧攻堅戰即將收官而放鬆對扶貧產業的支持,應繼續推進產業扶貧項目提質增效,通過補鏈延鏈強鏈,夯實產業基礎,為鞏固脫貧成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產業興旺支撐。(範克龍 張尚穩)
來源:
安徽日報2020年11月23日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