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大家鑑定,發現許多發來的視頻裡賣家們經常用「荔枝肉」這個詞稱讚自己手上的和田玉質地凝結乾淨、細膩半透明。似乎這是一件值得誇耀的好事。但真的是這樣嗎?
咱們還得要從這個詞彙的淵源說起,在珠寶玉石行業中,較早的用「荔枝」來形容比擬的,當屬壽山石中的「荔枝凍」。一般業內認為他是一種與「雞母窩」相似的白色半透明高山石。
其如初凝瓊指一般的質感為印石界愛好者們所追捧,近而也流傳出了其產地在「荔枝洞」,發現之初剛好長有兩棵荔枝樹的故事。不管傳說有多精彩,因為質地瑩潤喜人,所以這種壽山石在本世紀初就基本開採殆盡。又由於當時大陸經濟尚未騰飛,其成品當年便多流入了臺灣同胞手中。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家似乎忘記了這個美妙的詞彙,再次出現於珠寶玉器行業中,也並非是應用在和田玉上,反而是那些晶瑩的無色南紅瑪瑙,最初被稱之為「礬」,當然就多被視作邊角廢料。
這也可以理解,南紅嘛,誰不願買個柿子紅、櫻桃紅,你這樣全無顏色,總還是有點說不過去吧?但聰明的炒家轉臉稱之為「晶」,這一字之差幾乎逆轉了「冰飄料」的命運,這種原本無人問津的瑪瑙,幾乎是一夜之間逆天改命。
直至今年又有人將其中較為釉結溫和的品類冠以「荔枝肉」之名,其價格大有反超其紅色長兄之勢。究其審美,不過是它略帶幾分「荔枝種翡翠」的神採,這裡不得不捎帶提一句,某些冰種翡翠結晶細膩,稍顯溫吞,淡起盈光,也被稱之為「荔枝種」。
講了三種不同材質,但都被用「荔枝」來形容的寶玉石,直至最近才有人將這一概念引入到了和田玉領域之中。但最初並沒有人敢用它來形容和田子玉。而是較為貼切地將之用以描述質地水嫩光潔的所謂「青海老料」。
想來倒也合適,畢竟青海軟玉本身的特徵也是內部透明度高,表面帶有玻璃光澤,似乎冰糯種翡翠那樣細膩,說它像脫殼的荔枝肉還是有些道理的。
可是大家注意到了沒有?我們至今討論的這些珠玉的特徵多是以水靈為妙處的,這恰與和田子玉著稱於世的油潤背道而馳。和田子玉的至高境界當是近似於羊油,這恐怕沒什麼爭議吧?
所以少數和田子玉的質地也近似於荔枝肉,對之大肆宣傳無異於自爆其短。至於有人偶爾稱一些玉石為「果凍料」那也是借用「牙角」材質中的概念,到了和田玉身上總讓人覺得有些風馬牛不相及。
隨著近幾年的文玩熱退燒與和田玉價值的提升,不少之前從事翡翠、松石、菩提等產品銷售的商家轉身投入到了和田玉行業內,隨之而來的也有許多這些領域的知識與概念的侵襲,如果能溯本追源的加以借鑑,當然對於和田玉的認知是有貫通作用的。但我們也當留意,過於簡單粗暴地生搬硬套,則必然叫立足未穩的小白們走向歧途。
最後再補充一點,在市場上能見到一種雕刻為荔枝狀的擺件,紅色外殼剝落,露出幾顆半透明的荔枝肉,非常的逼真。商家們一般都稱之為壽山石,實則它們多為白色半透明碳酸鹽製成,後經火烤染色,燒灼出紅色荔枝殼。我們可視作工藝品,切不可與前述「荔枝凍」壽山石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