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韓國電影《釜山行》因為其新穎的題材和深刻的人性刻畫而受到影迷的熱烈追捧和討論。電影中對人在生死面前展露出來的人性的幽冥和光輝有著精彩的演繹。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釜山行》告訴了我們人性在極端情況下會是怎樣的一種形態,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這樣。還好,電影《迷霧》以另一種方式告訴我們人性的善惡是怎樣的產生的。
《迷霧》由曾經導演過《肖申克的救贖》的弗蘭克.達拉邦導演,改編自著名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迷霧》。電影講述了畫家大衛·德雷頓帶著他尚年幼的小兒子比利生活在緬因州一座風景怡人的小鎮裡,恰逢一場暴風雨過後,突然逆風飄來的濃密黑霧,包圍了整個小鎮,最讓鎮民們想像不到的是,濃霧中隱藏著一股恐怖且邪惡的超自然力量,受到攻擊的不僅僅是人,還包括一切生物。
關於「迷霧」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最可靠的說法是,小鎮旁邊一個高度機密的軍事基地正在進行一項名叫「箭頭計劃」的秘密實驗,然而實驗失敗了,周邊的生物都成了受害者。鎮上的人們紛紛準備逃生,然而,他們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大衛·德雷頓與兒子領著一小撥人,突出瀰漫的霧體的重圍,退避到一家超市中,暫時逃過了這一劫。
然而大衛這時候才幡然領悟到,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外面那一團團黑漆漆的東西,而是與自己一起躲到超市中的那些曾經如此熟悉的鎮民們,人性與生命,在這一刻都都展現出了它本真的面目。面對位置的外部換將以及來自與內部的蠱惑,身處超市的人們逐漸喪失理智,甚至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場面,人性之惡隨著恐怖的升級不斷膨脹,而電影的結局更讓人出乎意料。
這部電影自從上映以來,對宗教和人性的刻畫就充滿了爭議,而小編最受震撼的則是在極端環境下對因信仰危機而產生的惡的展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只在於信仰的差異。對於信仰,劇中的人物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信仰自己的,一種是信仰包括宗教在內的別人的。
一般狀態下,我們都信仰自己,因此當滅頂之災從天而降時,人們最初的反應還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劇中男主角的黑人鄰居帶著一群人出去送死,就是基於對自己的信任。然而,當死亡面目猙獰地接踵而至時,人們的自信被粉碎了,一部分人開始把希望寄託給別人,聽憑別人為自己的生命做主。
劇中神婆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建立了自己的類似宗教的邪惡組織。對此展現的最淋漓盡致的就是那個藍領工人,一開始他自信滿滿,在和男主角爭辯該不該出去修排氣扇時還趾高氣揚。
被嚇得半死之後立刻對男主角唯唯諾諾,不僅因為他錯了,還因為他覺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來恨不得要暴扁神婆,去藥店被嚇到極致之後卻成為她最忠實的走狗。他就這樣從聽命於自己的意志,到聽命於男主角,最終聽命於貌似可以救他的瘋婆子。
而與他相對的,男主角始終信仰的都是自己。雖然危險和挑戰應接不暇,死亡陰雲難散,但他始終積極主動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營救別人,商量計劃,安撫弱者還是對付瘋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當有一部分群眾支持和信仰他,他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安全感,認為對於命運他並不是毫無控制權,對於災難他不是毫無還手之力。
他的這種安全感給他一種潛在的希望,也給觀眾一種潛在的希望。可惜的是,他的這種信仰也是狹隘的。最後,男主角在糧絕彈未盡時迎來了真正的信仰危機,他一直用來對抗恐懼和絕望的那點點安全感和自以為擁有的控制權消失了,他作為其他四個人的依靠,首先崩潰。
如果說信仰他人算軟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裡,那麼信仰自己也未必是多麼的明智,人性的善惡也因信仰的不同而展現出不一樣的結果。那麼我們該信任什麼呢?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這也是影片最大的爭議之一,一部沒有給人明確的希望的電影是不是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