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從偉 康巖
在金鄉霄雲鎮鮑樓村有一座紅色抗戰博物館,裡面陳列著一千多件革命戰爭時期的「老物件」,免費向公眾開放。這座博物館的館長就是本村村民馬金朋,作為一名退伍老兵,就想著建一座紅色文化博物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精神,這不僅是政府的事,老百姓也該積極參與,我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和老黨員,更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了,有生之年能為社會和下一代做一點有益的事,沒有白活,也對得起曾經穿過的軍裝。」
花三百多萬收藏上千展品
每件展品都如數家珍
7月2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金鄉縣霄雲鎮鮑樓村村東頭,一處牆體通紅的住宅格外顯眼,一面紅旗插在房簷一角,牆體上寫著「讓歷史告訴未來」七個大字,與周邊的民房形成鮮明對比,這裡就是馬金朋的紅色博物館。
推門進去,一座解放軍的雕塑映入眼帘,刀槍、炮彈、侵華日軍用的手銬、腳鐐等各式戰爭年代的收藏品整齊陳列著,把人帶入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馬金朋正拿著雞毛撣子小心翼翼地擦拭展品上的灰塵。「現在這裡的展品有一千多件了,都是兒子從世面上一件一件買來的,大約花了三百多萬了。」馬金朋告訴記者,每一件收藏品對於他來說都如數家珍。每搜集到一件,自己都查閱資料,探究每個老物件的「底細」,「只有這樣,我才能準確地給來參觀的人講解。」
家裡傳下來的紅纓槍是館裡的第一件展品,到現在的千餘件展品,開館兩年多來,館裡的藏品越來越豐富。「這個校徽是去年從湖南一個賣家手裡買到的,是我們湖西中學的。」馬金朋指著一件收藏品說,湖西中學是金鄉一中的前身,1944年遷到鮑樓村,培養了大批革命志士。
掏出家底拆掉老宅
舉全家之力建起博物館
1950年出生的馬金朋,從小深受叔叔馬洪運先進事跡薰陶,立志成為像叔叔一樣的優秀軍人。1969年在濟南軍區工程兵6082部隊112團入伍參軍,在服役期間,他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申請,並於1970年6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六年後,馬金朋轉業到地方,在金鄉糖廠任職,負責糖廠技術保障工作,之後在魚臺縣二中任保衛科科長,堅守軍人本色、立足本職崗位,多次得到學校表彰。又在鮑樓先後任副隊長、計劃生育專員、村委副書記等,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
抗戰時期,馬金朋的家鄉鮑樓村為湖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是蘇魯豫邊區黨政機關的駐地。1938年5月,侵華日軍曾在金鄉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山東「八大慘案」之一「金鄉慘案」,共有三千多人被屠殺。「黨和人民經歷了長期的革命鬥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取得了革命鬥爭的勝利,然而這段塵封的歷史我們很多人並不了解,絕不能讓這段歷史塵封在課本裡。」馬金朋說,為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精神,自己和家人商議後,決定建設一座免費開放的抗戰博物館。
他把家裡唯一的老宅拆掉,用於博物館建設場地用地,把自己省吃儉用的30多萬的養老積蓄和孩子們的支持資金共計320多萬,用於場館的建設和文物徵集,自己則毅然放棄城市安逸生活回到農村負責場館的日常管理。場館建設期間,為了把資金用在徵集文物和觀眾參觀體驗上,馬金朋儘量控制預算、節省費用,除了直接從廠家預定裝修材料,在身患高血壓、冠心病的情況下,能自己幹的活他都自己幹。
為了讓參觀者不白來
全天候都在這守著
馬金朋的辦公室裡放著一個厚厚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登記著來訪者的姓名和聯繫方式,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三個人,還有的是團隊來參觀。「6月30號一天就來了4個團隊,都是來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馬金朋說,博物館自開館就免費向公眾開放的,有的是附近村的村民帶著孩子,有的是學校裡的學生,還有的是企業組團來參觀學習。
馬金朋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們都在外地上班,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這打理。雖然身體上感覺有點吃不消,但是每次有人來自己就感到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記得有一次自己打算帶著嶽母去看病,剛走到嶽母家就有人給他打電話說是來參觀的,撂下電話就往家趕。兩年來,像這樣的情況,不計其數。「只要有人來,我就得在這靠著,咱不能讓人家白來。」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精神,不僅是政府的事,老百姓也該積極參與,我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和老黨員,更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了,有生之年能為社會和下一代做一點有益的事,沒有白活,也對得起曾經穿過的軍裝。」馬金朋如是說。
原標題:《【壹點頭條】金鄉70歲退伍老兵拆掉老宅,耗資300多萬元建紅色博物館》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