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是一個國家標誌性的旗幟,其是國家的象徵,通過一定的樣式、色彩以及圖案來展示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特色,是宣告主權最好的象徵物之一。
說到世界國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丹麥,丹麥的國旗叫「丹尼布洛」,意為「丹麥人的旗」或「紅色的旗」。誕生於1219年丹麥國王對愛沙尼亞異教徒的遠徵中,這面旗子,激起了丹麥軍隊的士氣,讓當年陷入困境的他們反敗為勝。
而我國古代一直沒有國旗這麼一說,直到近代的清朝,才出現了第一面真正意義上的國旗。1840年,隨著西方列強打開我國國門,清政府被迫接受的外交活動也就越來越多。那會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外交團隊,每次出去和列強談判、協商時,看到西方莊嚴懸掛國旗,但清朝卻無旗可掛,深感自卑。
於是,李鴻章就上書慈禧,說在外交場合需要懸掛代表清政府的旗幟。於是慈禧就把這活兒全權交給了李鴻章,經過方案徵集、層層篩選。1862年,李鴻章終於確定使用黃龍旗為清朝國旗,黃色和龍都是清朝皇室的象徵,採用黃龍旗,意為「朕就是國家」的意思。
最開始的黃龍旗是三角旗,完全類似於古代的旌旗。在1881年,為了和國際接軌,李鴻章又把三角旗改成了長方形旗。
除了我國之外,近代那會還有很多落後國家沒有國旗,就像朝鮮半島的高麗。清朝末年,高麗有一次想要出使日本,鑑於那會海上的船隻都有了自己國家的國旗,倘若不裝國旗,很容易被別人誤認為是海盜。由於高麗沒有國旗,他們便提出借清朝國旗懸掛的要求。但龍旗豈是能讓高麗隨便掛的?清政府當然沒有同意。
在當時清政府的外交官馬建忠的提議下,韓國最終用我國《周易》裡五行八卦的圖案做了一面國旗。上面還寫著八個大字「大清國屬,高麗國旗」,將藩屬國的性質展現的淋漓盡致。
可惜,清政府最終也沒能苟延殘喘幾年,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而高麗國旗上那句「大清國屬」顯然就不合適了,於是就減去4個字,只留下了「高麗國旗」四個大字。
未曾想,緊接著日本法西斯發動亞洲戰爭,第一個入侵的就是朝鮮。在日本的逼迫下,大韓帝國與之籤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淪為日本的領土。主權都沒有,國旗焉能尚存?合併之後,「高麗國旗」這4個大字也被抹掉了。於是,最終成了如今韓國國旗的模樣。
這就是韓國國旗由最早的8個大字,到最後一個字不剩的故事。一個面國旗很能反應和代表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形象。韓國國旗生動詮釋了這一點,從早期的清朝藩屬國,到後來成為日本殖民地,國旗樣式的變化,也是韓國歷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