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章永 李兵
這裡,奏響了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積極樂曲;
這裡,書寫了精準扶貧服務民生的嶄新篇章;
這裡,記錄了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的堅定步伐;
這裡就是衡山縣江東鄉。
走進江東鄉,這裡生機盎然、萬千景象;相約江東鄉,這裡宜商宜居、激情蕩漾、無限暢想。
江東鄉位于衡山縣西北部,距縣城47公裡,東臨嶺坡鄉,北鄰白果鎮,西界貫塘鄉,南接東湖、新橋兩鎮。鄉境內南河下遊原有一座兩個石墩的木板橋,名「雙墩橋」,後演變為「江東橋」,江東鄉即以此得名。全鄉總面積34.3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34萬畝,總人口2.1萬餘人。
近年來,江東鄉黨委政府緊密圍繞「生態立鄉、富民強鄉」的發展戰略,立足實際,科學謀劃。積極適應新常態,以轉型升級為主線,堅持統籌兼顧,堅持低調務實,奮力做大經濟,做實民生,做優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局面。該鄉多次獲評「衡陽市文明村鎮」「衡陽市糧食生產工作先進鄉鎮」「 衡陽市農村環境和衛生綜合整治十佳鄉鎮」「衡山縣農業農村工作先進單位」等殊榮。
調結構促增收,打造特色產業
「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糧安天下。」懷著深厚的百姓情懷,江東鄉政府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優化產業結構,加速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發展,不斷優化城鄉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罐子」。
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不斷探索「訂單農業」,實行「企業+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積極培養種糧大戶,扶持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現全鄉共流轉土地6500畝,全鄉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81戶,比前年增加24戶;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8戶,5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3戶,1000畝以上農業發展公司有1家。
突出特色種養殖業發展。江東鄉的特色種養殖業實現了從無到初具規模。帥兵烏雞場養殖規模已接近2萬羽,出產的烏雞、烏雞蛋暢銷城鄉消費市場。嶽北龍騰生態立體養殖合作社,依靠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源和地理條件,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不僅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而且豐富了城鄉居民舌尖上的美味。同時,以公司帶農戶形式的黃山羊、黑山羊、龍蝦養殖已在多村推廣,一個多方位的特色種養殖鏈正在逐步形成。
促推特色油茶林業和珍貴花卉發展。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和珍貴花卉苗木農場建設,全鄉開荒種植油茶600多畝。衡山縣大坪景觀花卉苗木家庭農場在培植名貴花卉、綠化苗木等方面來勢良好,不少珍貴苗木在市場上廣受歡迎,贏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激活內生動力,推進脫貧攻堅
「多虧了陳書記的大力幫扶,讓我家脫貧有了希望。現在不僅我自己有事情做,兒子也被幫忙聯繫去廣州打工,有了一份不錯的收入,現在全家人都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好……」這是江東鄉江東村旺州組村民李清明的一番感言。
據了解,李清明今年50歲,膝下育有2個兒子,其妻曹運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長期慢性病,2個兒子分別做學徒、讀書。原本比較清貧的家庭後因病致貧,由於經濟來源有限,他家一直未能脫貧。
李清明口所說的陳書記便是該鄉黨委書記陳昌義。去年4月,陳昌義接手幫扶李清明家,陳昌義通過走訪了解情況,針對該戶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幫扶措施。一方面幫助李清明發展產業,種植了35畝優質稻;另一方面對其兒子進行就業扶貧,聯繫安排他們都去廣東務工,為之爭取了外出交通補助,此外還進行了醫療救助,政府代繳醫療保險600元,提高報銷比例10%。
有了政府幫扶,李清明在欣喜之餘,更是能量滿滿。現在通過一家人共同努力,他種植的優質稻有2萬收入;外出務工的兒子,1年也有2.8萬元收入;全家人均收入有了1.2萬元,已超過脫貧標準。
和李清明一樣,受到精準幫扶的貧困戶不在少數,該鄉馬鞍村杉山組村民劉紅玉也是其中之一。
據悉,劉紅玉現年27歲,說不了話,她的丈夫劉愛國,今年33歲,患長期慢性病痛風。二人育有1女,在職業學校學軟體,其家中還有年邁多病的父母需要照料。由於沒什麼經濟來源,一家人日子過得很貧困。
2017年,鄉紀委書記李建軍接手幫扶該戶後,通過各種幫扶措施,讓劉紅玉家成功實現脫貧。
「扶貧先扶志,產業就業扶貧,是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的關鍵之舉。」該鄉黨委書記陳昌義如是說。近年來,該鄉黨委政府充分激活內生動力,利用各種扶貧項目的支撐,落實各項精準扶貧惠民政策,奮力推進脫貧攻堅。
強化認識抓脫貧。切實將脫貧攻堅作為當下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來抓,以超常舉措、超強力度予以推進。成立鄉扶貧辦,負責具體工作開展。黨委書記和鄉長作為「第一責任人」,構建覆蓋全鄉、一抓到底的責任網絡,掀起了集中整改的強大攻勢。每周周前會進行一次調度,聽取和掌握各村帶隊領導工作開展情況,確保責任層層落實,幫扶舉措落到實處。全鄉結對幫扶100%覆蓋,每個村明確了帶隊領導、業務指導員、聯絡員,確保建檔立卡工作檯帳規範詳實。深入開展走訪,全面開展幹部結對幫扶,鄉村兩級幹部充分利用下班周末時間對貧困戶進行走訪,全面了解貧困戶當前的生活、收入等情況。
聚焦問題促整改。多措並舉強化宣傳。多次召開鄉村兩級業務培訓會,建立江東鄉脫貧攻堅微信群,及時傳遞扶貧信息。精準把控貧困戶進退。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回頭看」,為各村清理「假貧困戶」提供了依據。同時,該鄉紮實落實「五個一批」,結合貧困戶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幫扶脫貧。
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幸福家園
「以前環境差的時候,村裡人想帶著家人搬出去,現在環境好了,大家都想勸親戚搬過來。」村民們都說,現在農村和以前可不一樣了,現在不比城裡差,美麗鄉村建設,讓村裡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今,走進江東鄉廣大農村,只見一排排整齊的房屋美觀氣派,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寬闊的水泥路乾淨整潔,別致的庭院鮮花怒放,敞亮的文化廣場氣派非凡,村民相聚談笑風生……一幅幅新農村建設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據了解,為使美麗鄉村建設落地深根,該鄉以「生態立鄉」為著力點,堅持把農村大環境整治作為改善民生的切入點,集聚力量,著力打造亮麗新鄉鎮、新鄉村。
——推進文體廣場建設。投資460餘萬元的鄉文體廣場通過高標準規劃設計,經過一年不懈努力,現已建成投入使用。其中廣場佔地約10畝,包含了地標性小花園、觀光綠化帶、鵝卵石休閒小道,大理石鋪裝廣場,標準化籃球場、高清LED顯示屏、健身小區等文化、體育、娛樂設施。廣場啟用後,極大地豐富了周邊群眾的文娛生活。佔地20餘畝的集貿市場新建搬遷項目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現正在進入主體工程建設階段。
——夯實水利設施建設。去年,對新橋水庫主幹道和重點河道、水渠、溝圳、U型渠實施水泥硬化,確保旱澇保收。特別是在「6·15」特大洪水之後,該鄉爭取上級資金和村民投工投勞共計達80餘萬元,修繕小農水項目37處,電排2處,小水閘2處,河堤2處,山平塘15口,渠道1710米,整固南河河堤兩公裡。對4個小二型水庫進行除險加固,通過對這些水利設施的新建與維修,從而保障了江東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做好鄉村路橋建設。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流車流的不斷增加,該鄉原有的鄉村路橋承載能力日漸捉襟見肘,為緩解交通壓力,去年,全鄉新修水泥公路6公裡、砂石公路12公裡,拓寬原鄉村水泥路3.5公裡,維修橋梁1座。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為切入點,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創建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去年,對白龍社區實施了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同時組織資金50萬元對全鄉主要街道和重點村組進行衛生大整治,從而確保農村環境衛生有了良好的改觀,村民宜居環境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鄉村振興戰略、人居環境改善、環保整治等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此,我們將不遺餘力做好這項工作,讓更多百姓受惠……」談及美麗鄉村建設,鄉長胡向軍語調堅定道。
9月29號,江東鄉召開「愛滿江東、心繫你我」慈善募捐暨衡山縣第一家江東鄉慈善分會成立大會。
活動以文藝演出與會議議程穿插的方式進行,舞蹈《盛世花開》拉開了活動的序幕。活動現場對江東鄉慈善分會理事、榮譽會長及副會長進行了授牌,並向8名貧困對象進行了愛心資助。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江東鄉正在無比堅定地奏響發展的最強音,激情飛揚地譜寫著奮飛發展的新華章!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