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江蘇作為高等教育大省,如何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在建設教育強國新徵程中展現江蘇作為?
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客戶端與A青年微信公眾號推出《對話高校書記校長》專欄,邀請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暢談推動我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考、新舉措。
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接受採訪。記者 陳儼/攝
堅持「信息特色」,培養「新工科」創新人才
——對話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
記者:南京郵電大學走過了77年風雨徵程,學科特色鮮明,在推進「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過程中,怎樣聚焦學科優勢,保持特色發展,勇於追求「世界一流」?
葉美蘭:首先一個詞「信息特色」。用一句話概括:聚焦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優勢學科,保持信息特色發展理念,走大信息特色辦學之路。
南京郵電大學在77年辦學過程中,建成以工學為主體,以信息學科為特色,理、工、經、管、文、教、藝、法等多門類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新時期,南京郵電大學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堅持走將信息特色的烙印落實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特色辦學之路。
南京郵電大學供圖
學校身處「電子信息」這一當今世界技術領域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國家發展戰略,構建了「1357+X」的學科體系。具體地說,就是按照「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支撐學科為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三個一級學科,圍繞「信息材料、信息器件、信息網絡、信息系統、信息應用」五位一體進行布局,設立了光電子學與量子信息技術、射頻器件與集成電路、智能系統與複雜網絡、微波毫米波技術與天線、有機電子學、生物電子學、物聯網與無線通信等七個學科方向,輻射帶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若干個新興交叉學科。
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化學4個學科進入了ESI學科排名全球前5‰;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第一個國際物聯網總體性標準,4項國際、10項國內物聯網行業標準獲得國際電信聯盟批准,引領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製造的發展;與20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天野浩合作,首次發現了量子阱二極體發光探測共存現象,研製出一系列多功能光電子集成晶片,引領國際這一領域的發展。
南京郵電大學供圖
記者:在新時代,南郵如何堅持培養「新工科」創新型人才?
葉美蘭:一個詞「育英才」,即育創新英才、育棟梁之才,育信息特色、有家國情懷的創新型棟梁之才。「信達天下承使命,守志報國育英才」是南郵人的使命初心。
學校創新了人才培養的新工科機構設置和理念,圍繞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先後設立物聯網學院、微電子學院、人工智慧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和現代郵政學院。學校三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其中《信息學科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校構建了五大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工程教育體系、育人實踐平臺體系、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系、育人質量保障體系。信息特色創新人才的培養成效顯著,全國博士論文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100%;獲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最高獎,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兩次獲得最高獎;在2019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南郵學生量子通信方向的作品獲得特等獎,新型類腦晶片和5G方向的作品獲得一等獎。
畢業生成為華為、中興、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搶手人才。每年畢業生四分之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就業;畢業生就業質量總指數位居江蘇高校第一;畢業生畢業五年後平均月薪穩居江蘇省屬高校第一。學校享有「華夏IT英才搖籃」的美譽。
南京郵電大學供圖
記者:如何貢獻「南郵智慧」,助力江蘇省高質量發展和中國通信信息業騰飛?
葉美蘭:首先可以自豪地說,服務高質量發展有南郵的聲音。華為總裁任正非接受BBC採訪時說,華為初創研製交換機是看著南京郵電學院陳錫生的《程控交換原理》來設計軟體及硬體的。華為、中興的高管、副總裁、總裁不少都是南郵的校友,中層技術人員更多。中興的高管紛紛表示,在中興的發展過程中,南郵的教師經常給予技術指導。
學校秉承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形成頂天立地的社會服務思路。積極貢獻「南郵智慧」,率先打造全國高校「物聯網」品牌,建立全國唯一以物聯網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根據江蘇省發展戰略和各市主打產業,學校深入實施「一市一院一特色」校地協同合作戰略,在南京、南通、鹽城、揚州等地建立多個校地研究院,目前已擁有國家和省級眾創空間5個,轉移一流學科相關成果400餘項,孵化、培育創新型企業200餘家,企業直接年產值超過5個億,推進學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為地方經濟轉型發展服務。比如,南京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聚焦信息網絡、智慧城市、人工智慧、大數據與信息安全等,成為南京市首批新型研發機構,入選2019年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培養庫。南通研究院依託學校「射頻集成與微組裝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結合南通市重點打造的電子信息產業,科技部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孵化的兩家企業負責人入選2019年南通市「江海英才計劃」。
學校的科學研究圍繞信息材料、器件、網絡、系統、應用五位一體展開。信息材料方面,學校獲得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成果,與京東方合作,建設了國內第一條可摺疊的柔性面板生產線。信息器件方面, 光電子集成晶片在可見光通信晶片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信息網絡方面,物聯網泛在接入技術,解決了海量物聯網終端接入的兼容問題,獲得了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信息系統方面,陳國良院士團隊研製的「大數據一體機」,以國產龍芯CPU為基礎研發,已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科曙光、中石化等單位廣泛應用;與中天科技、亨通光電等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智能光纖傳能傳感方面的研究,解決了煤礦、油庫等不能通電環境的照明、檢測等問題。信息應用方面,面向國家電網重大需求,研製出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已應用到國電南瑞、國電南自等大型能源龍頭企業的實際電網系統,有效解決了孤島微電網的安穩與經濟運行控制問題;研製出國內首臺小型、輕便、安全的纜索無損檢測專用機器人,已成功應用於杭州灣跨海大橋、廣州黃埔大橋等。
南京郵電大學供圖
記者:南郵如何堅持立德樹人,提升治理能力,為踐行「雙一流」大學的教育使命服務?
葉美蘭:學校傳承紅色基因,2019年7月以來,學校用紅色校史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推動思政課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得到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學習強國」平臺9次推送我校的經驗做法。
學校黨委制定《南京郵電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聚焦「四個服務」,將南郵的紅色校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用「思政育人」夯實一流人才培養基石。
學校創新紅色校史育人模式,以書記校長到革命根據地上實景思政課開篇,把紅色校史與學校思政教育課改革相結合,與思政教師培育相結合,打造紅色校史全方位育人體系「十個一工程」,讓紅色校史成為南郵思想政治工作的「金字招牌」,讓校史課程成為每一個南郵學子必學的「金牌課程」,培養有家國情懷,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青年俊才。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引育的「四大工程」,在高層次人才引進、高水平師資補充、青年教師提升、創新團隊培育方面成效顯著,實現了國家級人才的全覆蓋。同時改革人才評價制度,探索一流學科人才特區。學校設置科研特區、優化編制,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實施高峰創新團隊引培計劃、重點科研創新平臺提升計劃、重大項目與標誌性成果培育計劃等「三大培育計劃」,構建了優良的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採訪團隊在南京郵電大學。 記者 陳儼/攝
記者 沈崢嶸 葛靈丹/文陳儼/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