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翻譯官」趙序茅: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

2020-12-19 人民網

一隻母滇金絲猴正懷抱著一隻小猴子在他辦公室的牆上。別擔心,這是一幅掛在牆上的絲線版畫。

金雕、雪豹、黑猩猩,狗兒、山羊和黑熊……這些動物在他的辦公室隨處可見。別詫異,這些只是他所寫的科普讀物上的一個個主人公,它們靜靜地躺在他的書架上。

您要問他在哪?過去幾年,可能身著迷彩服,手執韁繩,徜徉新疆,策馬尋雕;也可能在雲南、四川一帶找尋滇金絲猴的蹤跡。碩士期間研究禽類,博士期間研究獸類,將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禽獸」的他於2019年7月份來到了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成為了一名擅長動物科普的宏觀大生態方向的青年研究員。

他就是趙序茅,一位88後動物研究工作者,憑著紮實的科研功底以及對寫作的熱愛和細膩豐富的情感,他在繁忙的野外考察間隙,寫下了200多萬字的作品,既記錄下考察過程中的艱辛與快樂,也描述了考察對象的生存環境與狀態,是一位新銳科普作家,也是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在趙序茅身上,科研和科普比翼齊飛。截至2020年1月,趙序茅在保護生物學領域的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中國科技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以及各地的大學、中學、小學做過科普講座100餘場次,出版了《西域尋金雕》《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一鳥一世界》等13本科普類的圖書,其中,《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獲2017年中國年度好書入圍獎,《紅唇美猴傳奇》獲2018年中國年度好書獎。

如今,趙序茅對科普和科研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科普可以擴大科研的視野,科研可以提升科普的深度,科普應該成為一線青年科學家的一份責任與擔當。」

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趙序茅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小目標:「我計劃每年在甘肅最貧困的地方講30場科普講座。扶貧先扶智,扶智先科普。我要把最前沿的科普,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趙序茅在野外考察(受訪者供圖)

科普寫作:一隻小熊引發的人性思考

「科研和科普恰是源與流的關係,科研是科普的發動機,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科研幹得好,科普就會寫得好。」趙序茅在博客中這樣寫道。

在趙序茅眾多的科普讀物中,金雕、滇金絲猴是兩位出鏡率最高的主角,因為它們都是他科研過程中的主要研究對象。

趙序茅的科普寫作就是從參加新疆阿拉套山調查金雕項目開始的。

「小金雕媽媽回來了,它冒著風雨回到自己的巢中,展開翅膀,兩米多長的翼展立即將小金雕緊緊裹住……雨不久便停了,我的視線卻模糊了。——《西域尋金雕》」。趙序茅在單筒望遠鏡的這頭,金雕在那頭。這種在一線科研過程中發現的珍貴場面,他不忍讓它白白流失,在動物行為科研觀察的間歇,他用手機將這段文字記錄下來。

荒涼的戈壁是人類網絡仍未及之處,也是許多動物們的天堂。「沒有網絡,但是環境很美」激發了趙序茅將所見所想用筆記錄下來的初衷。他筆下第一個主人公就是一隻在科研途中發現,被同胞公熊殺害、被母熊埋葬,又被人無情割下熊掌的小棕熊。

2013年7月,趙序茅在博客上發表了這篇《棕熊葬子》的故事。經過一番科學分析推測母熊葬子的原因,他感嘆,「偉大的母熊!為了保護幼子敢於和兇狠的公熊決鬥;當幼子遇害後,母熊一點一點在堅硬的土地上拋開一個大坑將孩子葬下;偉大的母熊,我們向你致敬,向一個偉大的母親致敬!我們悄悄地離開,不忍驚動這裡的亡靈。」他在文中對傷害動物的罪惡行徑發出拷問:為何茫茫阿爾金山竟然容不得一個孤寂的靈魂?

從2011年開始接觸科普寫作到如今,趙序茅已經 堅持了近10個年頭,誕生了13本科普著作,獲得了多項科普大獎。

科普講座:「我的聽眾遍及天涯海角」

鳥獸無言,單純依靠文字也無法淋漓盡致表達趙序茅對科普的心聲。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場特別的講座,一個特殊的眼神,打開了趙序茅動物科普工作的一扇新窗。

那是一個怎樣的眼神呢?第一次遇見那眼神是在2012年一個春天,在一個美麗白湖邊,趙序茅為一群小朋友,講述白頭硬尾鴨的故事。

那是一種對知識充滿好奇和渴望的眼神,這種眼神也向趙序茅傳遞了一種力量,讓他感受到了存在的價值。「孩子們對我的研究充滿了好奇,這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做科普還是有作用的。」趙序茅說。

除了一個個渴望的眼神,還有一個個可愛的小問題。「科普講座和寫書不一樣,講座是雙向互動的,孩子們經常會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

有的問題反映出當下科普和小說的混淆:「斑羚真的能飛度嗎,金雕是否可以重生?」

有的引發了趙序茅的科研思考:「我講到滇金絲猴攜帶死嬰的時候,就有學生問,它們要攜帶多長時間,為何如此?我不禁為之一動,這不就是我們研究的科學問題嗎?」

有的喚起了孩子們心中小小的夢想:「有學生私下問我,如何能選擇我讀的專業,像我一樣進行科學考察。試看古今中外的大科學家,多數都是從小對某一事物充滿探索欲望。」

「每次和孩子們做科普分享,都能感受到他們燦爛的笑容,這就夠啦!看著孩子們的求知眼神,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趙序茅提起孩子臉上總是掛著掩飾不住笑容。

從全國示範類學校到邊疆鄉村小學,從東到西,從北到南,從稚嫩幼童到耄耋老人,趙序茅的科普講座開遍了大江南北,但他仍舊認為自己只是一株科普界的小草。他在博客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聽眾遍及天涯海角......」

科普扶貧:「扶貧先扶智,扶智先科普」

「你出一本書能賺多少錢?」「你辦一場講座能賺多少錢?」這是親朋經常對趙序茅「科普」的好奇心所在,但趙序茅科普的初心並不在此。

趙序茅至今對貧困地區那些「小聽眾們」的眼神記憶猶新,他說:「他們聽一兩個小時的演講,一動不動,連廁所都不去,眼神中透露出對知識的那種渴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他們太缺乏科普了,扶貧先扶智,扶智先科普。」中國的貧困地區大多數是野生動植物豐富的地區,我如果能給貧困區的孩子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引導他們去觀察周邊的動植物,這樣就可以把原本教育、經濟的窪地,打造成科學探索的高地。

回想起貧困地區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眼神,他暗暗下定決心:「我要把最前沿的科普,帶到最需要的地方。這裡面有科學知識,有科學思維,更有生活智慧和人生理想!」

翻開趙序茅的《紅唇美猴傳奇》,你可以發現,不只是有金絲猴家族輕鬆活潑的故事,還會拋出許多打開腦洞的科學問題:猴群中的等級是怎麼建立的?滇金絲猴為什麼攜帶死嬰呢?金絲猴為什麼會「季節性生育」?激發小讀者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知識的傳遞只是趙序茅科普的第一個目的。他說:「讓孩子們認識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才是我的目的。」

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科普。澳大利亞林火造成考拉大規模死亡,有網上流言稱:考拉功能性滅絕了。「一個物種不會因為一場火就功能性滅絕,這就是缺乏求真求實的科學思維引發的謠言。」趙序茅說。

如何將小眾的科學知識普及到大眾?從故事中最初的科學知識傳遞發端,趙序茅希望通過科學思維的培育,最終達到思想啟迪的效果。「棕熊藏子——母子情深」「烏鴉精神——未雨綢繆」「老鼠態度——克製冷靜」,他將一系列正能量的生活哲理蘊含在科普故事中,帶領讀者從理工思維回歸到人文思想,從而啟發人類從多種角度看世界影響世界,這是趙序茅科普中最深一層的要義。

2019年7月,趙序茅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畢業,手裡拿到了多個offer。「我選擇來到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一方面在於其寬鬆自由的科研氛圍和優越的科研條件,另一方面就是學校和學院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以及對我做科普的大力支持。」趙序茅說,「蘭大是西部文化的高地。只要蘭大的溫度在,它的高度就一定在。因為,一所高校的溫度決定它的高度!」

生態學創新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志成表示:「引入趙序茅老師,最看重的就是他科普方面的能力,學校大力鼓勵學科交叉並制定出臺了分類考核評價機制來認可老師們的科普成果,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讀物可以量化工作成果認定。」「在科研方面,學校和學院也提供了優越的科研條件,我們會支持他的科普工作,並希望能夠將他發展成智庫方面的工作者,進一步發掘他『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智庫語言』的能力。」

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二樓的一間普通辦公室裡,趙序茅放下手中的筆,站起身,打開窗望向窗外,他目光堅定,這裡就是他的詩和遠方。

相關焦點

  • IMAX3D版科普大片《哈勃太空望遠鏡》上海科技館上演
    圖片說明:圖為科普大片《哈勃太空望遠鏡》海報。  東方網記者孫曉菲4月10日報導:銀河系是怎樣的壯觀?太空人是怎樣為「生病」的望遠鏡「治病」的?這些疑問都將在上海科技館最新的科普大片《哈勃太空望遠鏡》中得到答案。該片藉助IMAX3D拍攝技術,讓觀眾得到仿佛置身太空的神奇體驗。    《哈勃太空望遠鏡》再現了自伽利略的原始望遠鏡之後又一重要科學儀器——哈勃太空望遠鏡誕生的神奇歷程。
  • 八桂小記實踐採寫:親手製作望遠鏡,探索望遠鏡的科學奧秘!
    11月29日,八桂小記者與小小科學家一起在廣西區科技館親手製作望遠鏡,聽科普老師講解望遠鏡的科學奧秘。,最後進到科普教室體驗望遠鏡的科學奧秘,還摺疊瞭望遠鏡。在科普現場,小記們採訪了科普老師、家長、小小科學家,並在現場寫下了有關「望遠鏡科學奧秘」的作文,每名小記者都出色地完成了本次採寫任務。往下滑動看看小記採寫風採吧!↓↓↓↓
  • 這群「少年翻譯官」一周翻譯12份材料9000多字 將最新防疫信息傳遞...
    靜安區不少白領發現,除了中文宣傳材料,該區的國際化辦公樓宇還紛紛貼上了製作精美的英文版宣傳海報,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些海報上的英文翻譯出自靜安區市西中學一群「少年翻譯官」之手。吳越說,她先後接下「防控科普手冊」和「科學防疫」文章的片段各一,為了讓翻譯更標準、更符合公告模式,她反覆和同學、老師探討,逐字逐句地修訂。談及翻譯中的分工,吳越說,有的同學擔任組長,對接需求方、統籌工作、分配任務,有的則是校訂員,力求翻譯信達雅。「大家熱情都很高,基本任務來了都要靠『秒殺』,否則還不一定能搶單成功。」
  • 中科院昆明動物博物館推廣雲南特色精品科普親子之旅研學課程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日前,中科院昆明動物博物館開展了雲南特色精品科普親子之旅研學課程推廣活動。    通過此次開展多形式、持續性的主題科普活動,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讓孩子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實現科普化教育+家庭化教育的第二特色課堂,在獲得相關自然科學的同時,還是一次重要的「三生教育」活動,倡導珍愛生命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理念,提升科普文化附加值,擴大科普文化消費,提高大眾的科普文化消費水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樹立雲南精品科普旅遊第一旗幟
  • 中科院昆明動物博物館助力紅十字會雲南科普行
    央廣網昆明8月10日消息(記者李健飛)2017年8月8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再次聯合廣東省紅十字會、雲南省紅十字會,為「怒江行·愛相隨」的志願者服務隊和怒江的貧困兒童們特別展開了一場「科學探秘動物」公益科普行活動。
  • 當洪水來襲,動物們都是如何逃生的?螞蟻的「獨門秘籍」竟是…
    本文專家:朱廣思,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協會員 本文審稿:趙序茅,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 今年7月以來,我國南方的洪澇災害一直牽動著人們的心。 安徽洪水實景:
  • 出國翻譯官
    出國翻譯官 學習辦公 大小: 57.6M
  • 哈勃望遠鏡捕捉到宇宙的雪花,在夜空中閃耀著光芒!
    哈勃望遠鏡捕捉到宇宙的雪花,球狀星團NGC6441幾乎就像雪花一樣,其恆星在夜空中平靜地閃耀著光芒,距離銀河系中心約13000光年。就像雪花一樣,星團中恆星的確切數量很難辨別。據估計,恆星質量加起來是太陽的160萬倍,使NGC 6441成為銀河系中質量最大、亮度最高的球狀星團之一。
  • 科普:動物眼中的世界是啥樣
    有些動物,包括你的寵物,可能會是部分色盲,但它們的視力在某些特定方面超過人類。觀察者網曾發過一篇《喵星人眼中的世界》,探索貓眼看世界的情景。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動物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生物對周圍環境的視覺感知取決於眼睛對光線的處理。人類擁有三色視覺,意味著人眼中有三種光受體,也就是視錐細胞,能夠感知紅綠藍三色。
  • 有道翻譯官登陸App Store
    網易旗下有道翻譯官2.7.0版日前已登陸App Store,提供Apple Watch的全新腕上翻譯服務,並持續為iPhone、iPod touch用戶提供文本、語音、拍照等多種翻譯功能。App Store用戶下載最新版有道翻譯官,使用「手寫輸入」功能,可以進行手寫輸入,且翻譯結果能夠實現語音自動播放。
  • 這個世界級高精密天文望遠鏡生產基地,就在如皋
    ,到全球獨創的智能化天文星係數碼產品;公司的產品多達100種,覆蓋Celestron(星特朗)、Sky-Watcher、ACUTER等三大全球品牌,廣泛運用於科普教學、天文景象觀測、天體拍攝,安保監控、交通、航天等各類行業和重要領域。
  • 成功繁育多種世界珍稀動物,長隆野生動物異地保護獲院士點讚
    全省在宣傳教育、完善法規、拯救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科研中心、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2020年新修訂《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 2020年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在遼寧大連舉行
    10月23日,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以下簡稱「宣傳月」)啟動活動在遼寧省大連市老虎灘極地海洋動物館舉行。本次宣傳月活動主題為「關愛水生動物,共建和諧家園」,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及各省級漁業主管部門共同主辦。
  • 穿山甲、斑鱉、大鯢,那些因為人類而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
    趙序茅在《動物眼中的人類》一書中,記錄了這些即將消失的中國動物。紀錄片《尋找最後的穿山甲》劇照。原文作者丨趙序茅摘編丨何安安01過度獵捕利用是穿山甲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小時候看過一部動畫片《葫蘆娃《動物眼中的人類: 一位動物翻譯官的自然保護區考察筆記》,趙序茅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版。穿山甲平常無固定住所,隨覓食時所挖洞穴而居,棲息一兩晚,如果覓得地下的大蟻巢,停留時間就會長一些,吃完巢蟻才走。
  • 昆明這份科普場館國慶參觀攻略速收
    掌上春城訊十一黃金周期間,昆明植物園、昆明動物博物館、省科技館、雲南天文臺等仍然開放,但開放的時間稍有不同,市民可拿好小掌這份攻略,安排好參觀遊覽的時間,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親子科普遊。昆明動物博物館國慶七天假期,市民可前往昆明動物博物館參觀各類動物標本。標本館現館藏各類動物標本逾70萬號,涵蓋了雲南「動物王國」和臨近省區幾乎所有生態類型的動物標本,不乏有金絲猴、懶猴、大熊貓、黑頸鶴、胡兀鷲、白尾梢虹雉、海龜、凹甲陸龜、中華鱘、金斑喙鳳蝶等珍稀種類。
  • 哈勃望遠鏡三十周年紀念。這個意義非凡的望遠鏡,曾捕捉到鷹星雲
    在過去幾年,在哈勃望遠鏡捕捉的幾張超深場圖像中,多重曝光的天空中一些相對空曠的小版塊組成了上千個星系。其中很多星系可以追溯到在宇宙大爆炸的十億年內。Adam Riess(亞當施密特)的天文望遠鏡科研幫助證實了宇宙膨脹沒有如預料般減速或穩定,而是正在加速膨脹。這是對哈勃望遠鏡最具深遠意義的研究結果之一,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項。
  • 美國射電望遠鏡墜毀,中國「天眼」成唯一,3年前就有預兆
    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知道在距離地球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光年之外,依舊有許多天體存在,不過,利用普通的望遠鏡,我們根本無法知道如此遙遠的宇宙之地,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了更方便地了解宇宙,科學家發明了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是一種能夠接受天體射出的無線電波的儀器。
  • 學雷鋒科技青年在行動 面向全市徵集優秀科普項目-科普,上海,團委...
    東方網3月3日消息:今天,「科普志願新徵程,青春建功新時代」暨「科普夢,志願行」科普活動成果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辦,現場圍繞科技前沿和社會熱點,對「科普夢,志願行」品牌活動成果進行集中展示。
  • Onick(歐尼卡)望遠鏡常見參數知識普及
    1、放大倍數一般用目鏡視角與物鏡入射角之比作為望遠鏡放大倍數的標示,但通常用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之比計算,表示景物被望遠鏡拉近的程度,一般7-10倍的是最適合手持望遠鏡,但在特殊領域,也有10-16倍的放大倍率,比如遠距離電力巡線專用的Onick極目VISTAS12X50望遠鏡;軍用望遠鏡一般是7倍,比如Onick歐尼卡SCOUT偵察兵7510是7X50規格的軍用望遠鏡;旅遊觀光觀鳥適合用
  • 新疆啟動建設1.9米光學望遠鏡,位於克州慕士塔格觀測站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樂)近日,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慕士塔格1.9米光學望遠鏡合作啟動儀式」在中科院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舉行。據了解,2017年至今,新疆天文臺與國內天文界共同深入探索帕米爾高原地區大型天文望遠鏡臺址資源,選擇了克州阿克陶縣布倫口鄉海拔4500米的址點建設慕士塔格觀測站。經過多年持續監測,該觀測站具有視寧度好、天光背景暗、紅藍端透過率高等優勢,是國內優良的天文臺址,完全可以滿足1.9米望遠鏡等大型光學天文觀測設施的運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