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抱城、東山西圩」的生態稟賦,塑造了南京市高淳區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綠色家底」,而這幾年開展的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讓幸福小康真正入得畫來。
清晨5點,東方剛出現瑰麗的朝霞,家住高淳區陽江鎮臨湖村的蟹農楊衍清就來到自家塘口,打開增氧設備的電開關,呼嚕嚕的水泡很快翻滾起來。
臨湖村因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落後,被列為南京市級經濟欠發達村。「村委上世紀90年代出資建的線路,用了快30年,遇到用電高峰常停電,特別是在夏天氣溫高的時候,一旦斷電螃蟹就容易缺氧。」站在自己新買的小汽車前,楊衍清回憶說。
2010年,楊衍清結束在廣東的打工生涯回到家鄉,承包了50畝蟹塘。然而,由於基礎設施供給能力不足,蟹塘每年都會因缺氧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
近3年來,高淳供電公司開展圩區配農網補強升級改造項目,先後投入200餘萬元,完成7個蟹塘的電網改造。原來塘口薄弱瘦細的「蜘蛛網」,變成嶄新徑粗的「四線譜」。「電送到塘口,跳閘少了,螃蟹成活率高了,我們養殖戶的底氣也足了。」楊衍清喜上眉梢,「好水好電出好蟹,參照去年的市場行情,除掉成本今年一畝蟹塘可獲純收入3600元,總收入達18萬元。」楊衍清掰著指頭算帳說。
「以前年輕人不願意回來,現在我兒子大學畢業後回家搞『微商』,我家的螃蟹能賣到全國各地!」從十幾年前為孩子交學費都犯難,到如今搖身變為當地的「小康代表」,楊衍清臉上寫滿了幸福和滿足。
高淳區青山茶場內,漫山遍野的茶樹抽吐嫩芽。嶄新的制茶車間裡,碧綠的茶葉在電殺青鍋和電揉捻機中翻騰、搓揉成形,幽香沁人。
「以前炒茶靠土灶燒柴火,爐灰到處飄。茶葉品質受到影響。去年我們響應政府號召『拔煙囪』,土灶全部改成了電炒鍋。」車間主任楊明說,當地供電部門幫茶場「拔」掉三根大煙囪,電氣機械化將制茶「憑手感控溫」變成了「機器控溫」,茶葉加工良品率提升近50%,能源成本節約30%。
「我們每年交給環保局的1萬多元排汙費省下來了。」茶場場長趙建明打趣道。據測算,煤改電後茶場每年減少直燃煤消耗100噸,減排二氧化碳175噸,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排放約4噸,相當於種植近1萬棵樹。
夏糧收穫時節,雨蝶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裡,金燦燦的麥粒從烘乾機出口「譁譁」瀉出。合作社負責人楊玉龍說,「原來的廠房機械『轟隆隆』,車間旁堆著近百個煤球,得有人看爐子,加煤、掏煤灰,一刻都閒不下來,煙燻火燎,烏煙瘴氣。『煤改電』後,只要設定好數值,熱泵烘乾機自動運行,恆溫調節保證了糧食烘乾的質量。」
山腳下散落著白牆黛瓦的民居,起伏的銀線串起熠熠生輝的鐵塔,嶄新的新能源充電樁錯落有致……作為國際慢城核心區域的高淳區椏溪鎮,形成了「春季看金花、夏季摘黃桃、秋季品金蟹、冬季來養生」的四季旅遊產業。
「2011年初剛建時我就有一個農家小院,每天接待不到100人。因為用電狀況不好,客人來了又走。後來,聽說供電所搞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我就向村裡申請翻新房子,如今空調、電磁爐、冰箱、冰櫃都配齊了。」石牆圍農家樂老闆娘劉翠念叨著她的「致富經」。
劉翠說,「五湖四海的人見多了,我們的思想也開闊了,今年我開了抖音號,直播我們石牆圍、慢城的四季美景,吸引更多的朋友來做客。」
近10年來,當地供電部門共為慢城區域改造配電變壓器6臺、10千伏線路21.3公裡、0.4千伏線路22.8公裡,新增供電容量8萬千伏安,同時依託網格化管理體系,建檔立卡,現場對接解決客戶需求,惠及農家樂120餘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