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句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2020年的疫情期間一批從日本寄來的物資附上了這句唐詩,讓網友們發現,日本對古典文化和中國詩詞是如此重視和了解,甚至引發了我們會不會太「文盲」的討論。
其實古典文化一直像空氣一般,無聲無形陪伴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從幼童牙牙學語時期就開始背誦的《唐詩三百首》,到高考語文試卷上那一行默寫題,不同於拉丁語是少數人才能習得的古文化,詩詞是空氣、春雨和生活,是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都能擁有的浪漫意境。
這份意境如今以更具象的方式出現了,那就是《唐詩宋詞日曆二〇二一》,將詩詞化為每一天的陪伴,每日帶你進行一次短暫的精神遠遊,讓你暫別日常煩惱,隨古人一起遨遊四海,看盡世間繁花,這也是《唐詩宋詞日曆》誕生的初衷。
近日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了《一笑相逢蓬海路:唐詩宋詞日曆二〇二一》。今年,是《唐詩宋詞日曆》陪伴大家的第四年,過去三年的主題分別為「春去夏猶清」「一年燈火要人歸」「一山行盡一山青」。今年的《唐詩宋詞日曆》以「一笑相逢蓬海路」為主題,邀你走進古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詩意世界,日曆精選187首經典唐詩宋詞、178幅中國傳統畫作,詩情畫意,彼此契合。編排上,一日詩,一日畫,一日詞,一日畫,錯落別致。體驗同一輪明月下,我們共享的哭泣與歡笑、愕然和驚喜。
把意境具象成生活,那就是李子柒所呈現出的田園日常,清新、樸素而有情調,我們中國人似乎與生俱來就對歸園田居式的雅趣生活有一種喜愛。《一笑相逢蓬海路》的187首經典唐詩宋詞則選詩關情,四時流轉、悲歡欣喜皆有,簡直是朋友圈的金句錦囊。其中既有眾耳熟能詳的詩詞,也有鮮為人知的佳作,向我們展現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情趣。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春天,在繫著彩繩的鞦韆上玩,蕩累了就在春困中陷入迷迷糊糊的午睡。
◎清 焦秉貞 仕女冊
「彩索身輕長趁燕」。鞦韆是歷史悠久的玩具。
「忺睡。忺睡。窗在芭蕉葉底。」夏季的雨後黃昏,酒醉淺睡,和窗外的芭蕉葉相映成趣。」一行歸鷺拖秋色,幾樹鳴蟬餞夕陽。」到了夏末的黃昏,白鷺飛走了,但知了還在叫著。
◎清 樊圻 花鳥冊·六
微雲澹月,鳴蟬垂柳,多麼可愛的風光!
◎明 孫隆 花鳥草蟲圖冊·二
而他們的七夕節即使沒有玫瑰花和巧克力,也並不乏味,「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女子會對月穿針,既是習俗,也是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 沙馥 人物仕女圖冊·三
這是七夕時節的風俗畫,畫中人正在花下穿針。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杆。」到了秋天,棗兒梨兒結滿枝頭,小孩持杆,想偷偷打下一點豐收的果實。
◎宋 佚名 撲棗圖軸
「要無悶,除是擁爐對酒,共譚風月」冬雪降臨後,要想不無聊,朋友們一起喝點酒,聊聊天,烤烤火,熱熱鬧鬧暖暖和和地度過這個冬天吧。
不止於詩詞賞析為了讓讀者更好得理解,日曆裡的每首詩都有古典學者陸蓓容活潑有趣的點評。五月十三日的《狂題十八首·其十》中,陸蓓容博士針對詩人司空圖「故園雖恨風荷膩,新句閒題亦滿池」的彆扭小心思打趣道:「荷葉雖然不比芭蕉可愛,總也要好好珍惜」。而針對劉禹錫「白銀盤裡一青螺」的千古名句,她更是在想像中與詩人站在同一處觀景,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賞析:「那正是湖中的『君山一點』,這首詩是它的高光時刻。平視它,宛在水中,風姿楚楚;俯視它,像造化的點綴,纖巧玲瓏。」
在十月二十九日,日曆選擇了杜甫的一首《又呈吳郎》。
又呈吳郎
唐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對於這首詩,作者陸蓓容介紹了其背景,在大曆二年(767)後,當時杜甫已經居住在草堂,可能又把它讓給一名吳姓親戚居住。草堂前有棵棗樹,西邊貧苦婦人經常來打棗,杜甫從來不勸阻她,可是吳郎卻在草堂邊插上了籬笆。
在陸蓓容博士的解析之下,杜甫的悲憫之心與諄諄勸說的樣貌被呈現出來,在她看來,這首詩非常感人,像一篇白話,對吳郎溫言勸告:那婦人一定是窮困無助,才能指望幾個棗子過活。她來打棗子的時候一定害怕,我們更應該親切些,讓她不必難堪,你插籬笆,她或者多心以為是你要防她。可你一進來就做這樣的事,倒好像是真有其事呢。她已經被官吏搜刮地一貧如洗了——我們看看她,正該想想戰亂之中,還有多少人淪為難民,像她一樣,甚至連棗都打不著?
如果說杜甫正如是我們所熟悉的那樣,《一笑相逢蓬海路》還呈現了大詩人們在日常生活鮮為人知的面貌。
李白看見大雪,不知不覺想起了千裡之外的哥哥,於是說「庭前看玉樹,腸斷憶連枝」,其實想說的是,我這裡下雪了很冷,你那裡呢?謫仙人在這一刻也只是普通凡人,他思念家人,用委婉的話語向哥哥表達感情,就像我們身邊無數個犯小彆扭的人,無法直白地說出心裡話,但是內裡有一顆赤誠之心。
被稱為「真正男子漢」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卻被作者陸蓓容描述為「永遠都可愛」。原來他愛賞花,然而花謝也並不影響他的心情,菊花謝了就等梅花,永遠都會有花。他因病戒酒,然而景色大好,如何抵擋?於是他孩子氣地說「不須連日醉,且進兩三杯」,只喝兩三杯就好了。貪杯之人大概都能懂這種心情吧。
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我們對他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這些作品中,他心繫天下蒼生,在詩中諷喻現實。即便如此,也會有親切時分,晚歸的路上,他說出簡單的感悟:「熱飲三杯才是家」,這話語看似簡單無理,但走在冬日黃昏崎嶇路上的人,一定會感同身受。
我們所嚮往的生活在詩詞中早有體現,而我們的感受也與他們共通。
跨越千年,原來我們分享著同樣的悲歡,時間與距離在這一刻消弭,古人將這一切寫成三兩詩詞,而我們將這種共感擺放在桌面,化為具體生動的每一天,一日過去,一頁翻走,而美與感動則鐫刻下來。
如果在生活或者讀詩中有所感悟,讀者還可以利用每一頁日期下方的大面積留白來記錄自己每日的心得,讓這本日曆增添手帳的功能,讓詩詞走進生活的同時,也讓自己走進詩詞的世界,讓古今兩個世界交融碰撞,誕生一個屬於你的新世界。
作者陸蓓容是一名藝術史博士、書畫鑑藏史研究者和詩詞寫作者,具有高的古典文學造詣。因此,她不僅將唐詩宋詞配合季節氣候和日子精心編排,更有作者獨具匠心的巧思,意圖在詩畫中呈現古典世界的「聲光色」。
在9月23日秋分這一天,日曆中是一首展現秋聲的詞。
聲聲慢·秋聲
宋 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悽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一片秋聲」,由哪些樂器組成呢?有豆花時節的風聲雨聲,一夜不休的打更聲,屋簷下的鈴聲,軍營的角聲和笳聲,隔壁人家的搗衣砧聲,秋蟲的叫聲,大雁的鳴聲。
風聲雨聲蟲聲雁聲都常見。請大家聽一聽「彩角聲吹月墮」吧。地上的人吹著角,月光照著他,馬兒陪著他。
一首惠洪的《浪淘沙》描繪了他放下書卷、憑欄遠眺的景象,金紅色的夕陽躍然紙上。
浪淘沙
宋 惠洪
山徑晚樵還。深壑孱顏。孫山背後泊船看。手把遺編披白帔,剩卻清閒。
籬落竹叢寒。漁業凋殘。水痕無底照秋寬。好在夕陽凝睇處,數筆秋山。
這一首可愛之處全在末尾:他放下了書卷,開始看風景。天已很冷,樵夫回家了,漁人也沒有收穫。只剩高闊遼遠的秋空,倒映在深不見底的寒水裡;又有一輪金紅色的夕陽,久久地凝照著幾座秋山。
那畫作呢?假如不畫出來,古畫如何表現夕陽?有些藝術家會選用通透的橙紅色來點染山石,利用光線來暗示對面的景物——我們因此知道,龔賢筆下的秋山,正在夕陽凝睇中。
◎ 清 樊圻 山水圖冊·三
畫上真有一隻彩舟。
2月23日的《菩薩蠻》中有一葉彩舟載著夕陽遠去。彩色與金紅色交織在一起,躍然紙上。
菩薩蠻
宋 賀鑄
彩舟載得離愁動。無端更借樵風送。波渺夕陽遲。銷魂不自持。
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可奈夢回時。一番新別離。
◎ 清 樊圻 山水圖冊·三
畫上真有一隻彩舟。
一本好的日曆開啟嶄新的一年,歷年的《唐詩宋詞日曆》都為讀者的世界留下了詩意的泛影。
為了回饋讀者的信任與喜愛,四年來,封面和版式每一次都做在新的嘗試,每年的布面也都有所不同。《一年燈火要人歸》嘗試使用了夜光漿;《一山行盡一山青》嘗試用不帶顏色的布,並全部用潘通墨嘗試印刷漸變交疊的顏色,版式中的詩詞頁加了小點綴,每一個小點綴都是從配畫中摳出來的;《一笑相逢蓬海路》的腰封則選用紅色特種紙,嘗試在紅色特種紙上印刷金色油墨,與封面相呼應,版式的留白與字體也做了優化調整。
此次裝幀採用布面精裝和燙金工藝。封面上「一笑相逢蓬海路」七個字選用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珍貴字帖。宋朝被公認為中國古典美學的巔峰時期,書法尤其講究意趣和個性,米芾在這方面尤為一絕。今年的日曆封面繼續沿用往年的布面設計,正紅的燙金精裝,而為突出主題大氣簡潔的表達氛圍,我們摒棄了前衛、複雜的封面設計,保留傳統豎體排版的標題信息,僅在腰封上點綴水墨畫紋路,達到主次分明、復古典雅的風格。布面耐磨不掉色。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布面擁有最正的紅色,喻示著在這個不太安穩的2020年過去後,迎接我們的2021年將會振奮精神煥然一新。
內文全本復刻宋代印刷字體,對書法運筆進行了極具藝術性的概括,巧妙地把楷書和傳統印刷術相結合。排版也選用了最為古典的豎體排版,讓中國古典藝術得以體現在日曆的多個方面。
為了更好地展現這些藝術真品,給予讀者絕佳的使用體驗,我們特意從國外海運了昂貴的超感紙,保證最大程度還原古畫真品的質感和顏色,同時也避免了日曆全本因厚度而過於沉重的情況。
作者陸蓓容多年來訪問海內外諸多博物館,瀏覽了大量古畫珍品孤品,為日曆的詩畫相配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唐詩宋詞日曆二〇二一》此次共收錄了178幅古畫,跨越多個時代、多位名家,力求呈現一個完整的中國古畫全景。
178幅畫大多選自中國著名書畫鑑定家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等組成的「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歷時八年在全國巡迴鑑定的成果。這些成果中包括戰國-清代中國繪畫精品6600餘圖,囊括眾多繪畫精品和大陸以外博物館所藏重要遺珍。
◎ 清·樊圻 《山水圖冊》
現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作者是「金陵八家」之一樊圻。師從劉松年、趙孟頫等而能自成風貌。穆然恬靜,神韻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