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這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得神是一人獨處之時借品茶而感知自我和外界事物的關係,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至高境界;
得味是三人或多人共飲香茗,此間茶味、人情味混合而創造的俗世小樂;
處於當中的得趣則因人不同,所得之趣也就不同。比如一個理工男和一個文青女對坐飲茶。
如果在理工男的身上找標籤,則會有理性、木訥,不近人情,不懂風月;
如果在文青女的身上找標籤,則會有感性、詩意,天馬行空,不食人間煙火;
完全相反的兩面,碰到一起,聚焦於一杯茶湯前,則生出許多有趣的槽點。
理工男看到一杯茶:會問這是什麼茶?怎麼做的?內涵什麼成分?
文青女看到一杯茶:會問這透亮的茶湯能否映照我心?
理工男對一杯茶的認識;停留在物質層面;
文青女對一杯茶的認識:起始於精神層面。
前者代表的是理性,後者代表的是感性;
一個是追求茶的真味,一個是感知茶的韻味。
黃蓮水是苦的,苦是其真味,感性的聲音說,良藥苦口,這就是韻味;
蜂蜜水是甜的,甜是其真味,感性的聲音說,希望我們的日子比蜜還甜,這就是韻味。
理性認知決定了感性認知,對一杯茶進行充分的理性認知和感性認知,就揭開了屬於茶的全貌。
理性認知讓我們品嘗到茶的真味,感性認知讓我們體悟到茶的韻味。
茶的真味:
1、來自於茶的內涵物質在水中的釋放溶解,比如我們喝到茶的苦,主要來自於咖啡鹼;澀大多來自於茶多酚,甜來自於可溶性糖;鮮來自於茶氨酸,香氣來自於茶湯中多種芳香物質,湯色來自於葉綠素、花青素、茶黃素、茶紅素等呈色物質。這些總數加起來成百上千的色香味物質的共同融合構成了一杯茶的真味;
2、茶樹生長區域、土壤和茶樹品種的不同,決定了茶葉內涵物質先天的差別,比如雲南的白茶和福鼎的白茶,味道不同,很大部分原因是茶樹天生的原因。普洱茶的一山一味,也是出於不同水土氣候和茶樹品種下產生的味道差別,才有了冰島甜、班章苦、易武柔這種概括性的說法;
3、對鮮葉採用不同的加工工藝,不同的工藝促使茶葉中物質朝著不同方向轉變,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真味和口感,中國六大茶類就是於工藝不同作為分類依據的;
國人飲茶的飲茶習慣,目前仍然是綠茶佔據主流,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用綠茶的審美標準去衡量一切茶,這就是對茶真味的認知偏差。理性認識茶葉茶味,才能做到如實觀照,發現不同茶的魅力,找到自己和身體需要的茶。
感性識茶就是調動身心,在對茶有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去感受茶的韻味。
喝生普的時候,感受大葉種茶那濃釅霸道的滋味,感受來自大山深處的山野之氣;
喝熟普的時候,感受被時間浸潤後,那通透的溫暖與踏實;
喝紅茶的時候,感受一種隨心愜意,爛漫縹緲的生活態度;
喝白茶的時候,感受大道至簡,自然無事之樂;
喝綠茶的時候,感受春天氣息帶來的那種勃勃生機
看吧,理工男和文青女這兩個不同的物種也是可以一起愉快喝茶的,對每一款茶的用心品味都會為我們重塑一個世界。
因為有茶滋潤的靈魂充滿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