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俗語現在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些俗語貼近我們的生活,通俗易懂。這樣的俗語往往來自於生活,是祖先在生活中以積累起來的經驗形成的,可以告誡後人的話。
在很多時候,俗語都是起了告誡、警醒的作用,用很少的字數來表示更加深層次的意義。因此,有些俗語需要通過解析,才可以被人們明白其中的深意。
有這麼一句俗語「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就需要通過解析才可以明白是什麼樣的飯不能吃,什麼樣的酒不能喝。
「飯有三不吃」之「白飯」
「飯有三不吃」中的第一種不能吃的飯,就是白飯。當然這裡所說的白飯,並不是三餐的主食白色的米飯,而是空手白拿的飯。
古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現有朱自清「不食嗟來之食」,這裡就是不吃白飯的強有力的例子。如果有人無緣無故地向你施捨某樣東西,那麼就說明這個人肯定不是單純地想要幫助你那麼簡單,肯定是有所圖的。你白白地接受,也就相當於欠了對方一次,之後對方對你所做的所有事,都可以被冠上曾經施捨過你的名稱。
「飯有三不吃」之「剩飯」
「飯有三不吃」的第二種不能吃的飯,就是剩飯。當然這裡說的剩飯,並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剩下來的飯,也是有所引申的。這裡指的是別人做過的事。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就算是一個母親生出來的雙胞胎,在性格、行為上都會有不同。因此,如果看到別人做的某件事業大獲成功,就想要吃人家的剩飯,按照他的方式再複製一遍別人的成功,是肯定達不到自己預想的成功的,也許還會因此跌入人生的谷底。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在借鑑別人成功方法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長處,創造出只屬於自己的成功。可能在獲取成功的過程中也會碰到挫折、失敗,但是這些都是見證你靠自己的最好力證。
「飯有三不吃」之「軟飯」
第三種飯就是軟飯。「軟飯」就是指有些男子,只是靠著自己的老婆生活的行為。當然,這樣的行為不止是在古代,在現代也依舊是被人唾棄的。人作為獨立的個體,任何人都沒有義務去養一個,明明有四肢、可以自己賺錢的吃軟飯的人。這樣的人一般脫離了寄主之後,都是沒有什麼出息的。
「酒有三不喝」之「悶酒」
「酒有三不喝」的第一種酒就是「悶酒」,所謂「借酒消愁」,古往今來,有很多人在遭遇挫折或者傷心的事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喝酒。而只是喝悶酒,沒有人在身邊開導自己的話,喝悶酒的人很容易會因為酒精上頭,而做出很多事後會非常後悔的事情。
「酒有三不喝」之「急酒」
第二種酒就是急酒,酒這一類有刺激性、還容易上頭的液體,最忌喝太快。雖然有感情深一口悶的說法,但是這種喝急酒的行為是非常傷身體的,因為人對酒精的消化代謝能力是有限的。
「酒有三不喝」之「勸酒」
第三種酒就是勸酒,酒桌上最常見的就是勸酒,雖然有的勸酒因為客觀條件不得不喝,但是第一杯的勸酒一旦喝下,馬上就會來第二杯、第三杯,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酒桌的氣氛選擇到底喝不喝勸酒。
結語
所謂「話糙理不糙」,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對如今的人還是有很大勸誡作用。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他們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總結出人生真理,使得它們廣為流傳,從而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這比時下一些無關痛癢的段子、雞湯要高明多了,你們說是不是呢?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覽》、《民間俗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