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二戰題材構成俄羅斯戰爭片情感基礎——訪《史達林格勒》導演邦達爾丘克
新華網莫斯科5月5日電(記者趙嫣)「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衛國戰爭題材對於每個俄羅斯人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構成了俄各個時代戰爭片共同的情感基礎,」俄羅斯電影導演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邦達爾丘克執導的俄羅斯首部IMAX 3D電影《史達林格勒》2013年上映,總票房收入超過6800萬美元,是迄今俄最賣座的國產電影。
邦達爾丘克的父親是俄著名導演、演員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曾執導並出演《一個人的遭遇》《戰爭與和平》《他們為祖國而戰》等蘇聯影片。
邦達爾丘克對記者說,從童年時代起,偉大的衛國戰爭這個話題和關於二戰的電影就一直陪伴著他,而父親曾在前線作戰的經歷也使他對戰爭無比熟悉。
中學畢業後,邦達爾丘克進入格拉希莫夫全蘇電影學院學習,師從奧澤羅夫。上學期間,邦達爾丘克就曾在奧澤羅夫《史達林格勒》電影攝製組當導演助理。
父親的回憶、年輕時的經歷、觀影體驗時常觸及戰爭這個主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邦達爾丘克的創作理念。他的處女座《第九連》就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邦達爾丘克說,這部電影反映了他對戰爭最初的思考,是一個「年輕人對戰爭形而上的思考」。
邦達爾丘克說,隨著自己的成長、新的電影拍攝技術出現,重現二戰某段歷史完整畫面的願望也得以實現。選擇史達林格勒戰役作為實現夙願的切入點,一方面是由於自己曾參與老版《史達林格勒》電影的拍攝;另一方面,更是由於史達林格勒戰役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是二戰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
《史達林格勒》一片正是圍繞蘇軍反攻期間一個蘇軍偵察隊成功潛入城內一座佔據重要位置的樓房後發生的故事展開。五名紅軍戰士在極為兇險的環境中對19歲的留守女孩卡佳默默呵護關愛,一次次以少敵多打退德軍攻勢,最後全體陣亡。影片刻畫了性格迥異、背景各不相同的紅軍戰士、堅強可愛的俄羅斯少女、糾纏在人性和戰爭中的德國軍官等人物群像。
邦達爾丘克說,他希望能通過某個時刻講述歷史,反映人類在重壓下是怎樣將自身潛力發揮到極致。「《史達林格勒》這部電影是父親的故事,也是我本人的自傳,是我家庭的經歷,更是我的起點」。
邦達爾丘克說,《史達林格勒》的觀眾主體是12歲到25歲的年輕人,他們很多人不但不了解歷史,更不明白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發生了什麼,二戰又意味著什麼。「我努力用他們能夠聽懂、同時我也認為是有趣的語言和他們對話。這種溝通方式對一些曾經拍攝過二戰題材電影的人來說是未曾做到的,因此這部電影取得了成功」。
對於俄羅斯戰爭片,邦達爾丘克認為,二戰與衛國戰爭題材對於每個俄羅斯人來說都具有一種類似宗教意味的重要意義,代代相傳。各個不同時期的戰爭電影之間相同點很多,因為這個題材到現在仍然是激動人心的,任何一代導演都不會對此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