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美術 希望說- 教育|藝術|生活|少兒
顧愷之(348年-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於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痴絕。
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洛神賦圖》此畫卷縱27.1釐米橫572.8釐米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的傳世精品,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全卷分為3個部分。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像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長卷採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託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主人翁曹植在翠柳叢石的岸邊突然不經意地發現,崖畔洛水之上飄來一位婀娜多姿美麗照人的女神時如痴如醉的神情寫照。他生怕驚動神女洛神,下意識輕輕地用雙手攔住侍從們,目光中充滿了初見洛神時的又驚又喜的神態。高明在顧愷之在處理曹子建的侍從時,將他們畫得程式化,用侍從們呆滯的目光、木然的表情,以襯託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畫面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這時人們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專注又驚訝,內心既激動外表又矜持的複雜心情,這是言語所難以表達的。
顧愷之在《洛神賦圖》中還根據曹植的《洛神賦》中文字的描繪,創造了許多神仙和奇禽異獸。實際上,這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完全是畫家憑想像將多種動物的特徵融合成一體而畫出的視覺形象。如他畫出的海龍就長著一對長長的鹿角、馬形臉、蛇的頸項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體,他畫的怪魚也長著一隻豹子一樣的頭。它們雖然奔馳在江水之上,卻沒有飛濺的水花,就如同騰飛於空中一般。這種高古的繪畫技法,烘託出了畫面的熱鬧,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秘感。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洛神賦圖》中的山石、樹木、河流作為人物的陪襯,這種比例顯得古拙稚樸,卻也最大限度地襯託出人物的神態。後人評價「此卷一出,無人再敢繪此圖」。
「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八個字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完全得到證實:人物與背景之間比例關係失調,近景和遠景拉不開距離,高山仿佛土丘,大河如同小溪,至於樹木就只能勾畫一個扇形輪廓,繪畫技巧尤其稚拙,中國繪畫史這種狀況在顧愷之所處的時代相當普遍一直延續到隋唐以後才真正得到改觀。顧愷之《洛神賦圖》卷中勾勒添色的人馬畫技法意味著人馬畫已具備了獨立成為一種畫科的藝術條件。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此圖卷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