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2020-12-21 腦洞看古今

藺相如騙了秦王3次,秦王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今天我們來說說藺相如,絕大部分人知道藺相如都是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屬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部分的內容。

司馬遷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以及「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把藺相如智勇雙全、沉著冷靜、一心為國的這個形象表達的是淋漓盡致。

尤其是「完璧歸趙」,司馬遷寫的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你看看,太史公的文筆是真好,既是史學家又是文學家。

而藺相如就拿著那個和氏璧,在秦國的朝堂之上騙了秦王三次,關鍵這個秦王還是個十分精明的王,這就讓人不得不佩服藺相如了。

那麼這「三騙」是哪三騙呢?我們來這就來說說。

第一騙:「璧有瑕,請指示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是用和氏璧去換秦國的十五座城的,就算換不來城,那璧肯定也不能讓人給搶了。

那秦王想不想要和氏璧呢?他當然想,價值連城的寶貝誰不想要?那他想不想給趙國十五座城呢?那他肯定就不想了。

藺相如這麼聰明的能看不出秦王那點花花腸子?

那他是怎麼把和氏璧從秦王手上要回來的呢?當然是用騙的:「璧有瑕,請指示王。」

這麼一句話,秦王上當了,和氏璧被藺相如給要回去了。

第二騙:「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藺相如把和氏璧拿回來就放心了,開始義正言辭指責秦王不守信用,說好了給我們城池你現在不想給,還想要我們的和氏璧?

你要敢搶我的璧,我就跟這寶貝一塊兒撞柱子!「與璧俱碎於柱矣」,這個舉動才是真正讓秦王理屈詞窮,堂堂一個大國,臉面還是得要的。

第三騙:藺相如「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一看藺相如要帶著寶貝撞柱子,他就算不心疼藺相如,他也得心疼那和氏璧啊,於是假意先答應了他。藺相如不幹,讓秦王齋戒五天,再把各方賓客都請來,他才能給他這和氏璧。

趁著這五天,藺相如悄悄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這可是一招險棋,一個不小心那可就讓自己和趙國都玩完了。

而藺相如之所以敢走這招險棋,是因為他胸有成竹,知道秦王現在還不敢直接殺了他。

果然,秦王把他放回去了,但這不代表秦王就生氣。生氣且記仇,藺相如騙了他,同時秦王也用3個成語見招拆招,給他擋回去了。

一是緩兵之計。

藺相如要撞柱子時,秦王為了他的寶貝,假裝讓人去取地圖,把那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當然了,也只是給他看看。

二是口是心非。

藺相如要求他齋戒五天時,秦王就想了,我等五天之後,藺相如要不給我璧,那就是他趙國的錯;如果給了我璧,我照樣不給他那十五座城。

再說了,我就算不給他城,趙王都不一定敢把我怎麼樣,更別說藺相如這一個小使者了。

秦王的如意算盤打得好啊,但他萬萬沒想到,藺相如直接讓人把璧送走了,秦王傻了。

三是笑裡藏刀。

秦王要和氏璧這個事兒,不光是跟藺相如玩心計想要寶貝難麼簡單,他是想借這個事兒試探一下趙王對秦國的態度。

果然,趙惠文王既然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了,顯然他還是害怕秦國的,這就好辦了。從這一點來說,秦王的目的其實也算是達到了,也難怪最後秦國能統一六國。

相關焦點

  • 戰國大事記——藺相如和完璧歸趙
    這個時候,身邊的一個宦官說:「我家裡有個門客,名叫藺相如,我看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我他一定有辦法的!」於是藺相如被召進宮來,向趙王建議說:「如果大王實在沒有人可以出使秦國,我可以去走這一趟。如果秦國真願意拿城來換,我就把和氏璧給秦王;否則,我就會把和氏璧帶回來趙王看到後很高興,就決定派他去辦理這件事情。
  • 有一篇古文,它衍生出14個成語,哪篇古文?哪些成語
    下面,小編就與大家一一分享從《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衍生出的這14個成語。一、價值連城。文中載:「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曰『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由於秦國拿出十五座城池與交換趙國的和氏璧,表明和氏璧很貴重,後衍生出「價值連城」這個成語,比喻一件東西很珍貴。
  • 藺相如完璧歸趙,真的是場成功的外交?《史記》中這句話耐人尋味
    不信你看這句: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這段話描寫的是秦王在聽到藺相如說,要秦國先割城池,自己才把和氏璧給他之後秦王的表現。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百鳥朝鳳,你還知道哪些具有主謂式用法的成語?
    相關成語:眾星捧月2.怒髮衝冠 [nù fà chōng guān]基本釋義: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 藺相如完璧歸趙,傳為一代佳話,可歸趙後續卻鮮有人知
    完璧歸趙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藺相如不懼秦王,捨身為國的氣節令人稱讚,而這一事跡也被傳為佳話。不過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的目光都鎖定在藺相如膽略過人的氣勢上,在對藺相如稱讚不已的同時,卻忽視了對這一事件後續發展的關注。在完璧歸趙之後,事態究竟如何發展?
  • 秦稷犯下了兩件大錯,不然秦國會提早幾十年統一六國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的一方諸侯,在「奮六世之餘烈」,經過數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在秦王嬴政的帶領下統一六國,從此車同軌,書同文,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
  • 2020事業單位成語典故常識之戰國
    經過戰國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在爭鬥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成語典故,這些典故在現在的考試中經常出現,這一塊內容我們需要慢慢積累。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這一塊的知識。 1.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 藺相如耍小聰明帶走和氏璧,秦國故意不加防備,趙國成了真正輸家
    身為秦始皇的先輩,秦昭襄王在位時長遠勝於雄才偉略的漢武帝,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一半的基礎是由他打下來的,如果他只知道恃強凌弱耍威風,欺侮藺相如這種小白花,這個王位就直接別坐了。藺相如完璧歸趙,似乎是為了保全趙國的尊嚴,讓自己在諸侯國之間丟臉,其實藺相如只不過耍了個小聰明,高坐王位笑看藺相如表演的秦昭襄王才贏了,趙國這一回合輸了。
  • 為何說河北邯鄲是成語之都?不服不行
    實際上,邯鄲除了是趙國之都,還有一個「都城」的身份——邯鄲還是成語之都。如果以城市為單位來計算所產成語的話,邯鄲無疑是名列前茅的。先說十幾個與邯鄲有關的特別著名的成語吧,如圍魏救趙、胡服騎射、負荊請罪、紙上談兵、利令智昏、梅開二度、邯鄲學步、毛遂自薦、一字千金、驚弓之鳥、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曠日持久、奇貨可居(呂不韋看中秦國在趙國的人質異人,即秦始皇之父)、三人成虎,還有太多太多。咱們不可能在一篇文章講完這些成語,那就挑幾個與地理有關的講講吧。
  •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幾年,能統一六國嗎?
    秦昭襄王對於整個秦國統一六國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應該這麼說,就好比在遊戲中,秦昭襄王以一個人單挑六國, 瘋狂輸出將六個對手都打成了殘血,最後秦始皇入場收割完成了統一大業。秦昭襄王積極對外擴張,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但是就此說,秦昭襄王有能力統一中國這就太荒謬了。
  • 被遺忘的高分秦王演員,張博每天背六國地圖,心中有圖,再談統一
    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大秦帝國縱橫篇和崛起篇,同樣是演秦王,為何富大龍和張博會廣受好評。富大龍,演出了秦王的艱難與狡詐《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秦國經過變法,國力日加強盛,可一國變強,就意味著其他國家會變弱,魏齊趙楚燕······都不會答應,國家與國家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就是為了強大自己,兼併他國。這是戰國時期的背景。
  • 春秋戰國時,秦國滅了六國以後,暴虐秦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春秋戰國時,秦國滅了六國以後,暴虐秦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在商鞅變法結束之後,秦國這個國家的勢力也是一步步達到頂峰,秦國也在幾名大將的幫助下想出了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在早些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對韓國的收復戰爭,再到221年的時候消滅了最後一個國家——齊國,統治時間也是長達十年之久,在消滅了幾個國家之後,秦國也是我國歷史上面開創中央集權國家的國家,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在秦國統一其他國家之後,那些國家的皇帝又會何去何從呢
  • 藺相如真的是才華橫溢的邦交奇才嗎?其實他只是做了表面文章而已
    在澠池之會上也是如此,真正有能力進行幫教斡旋的人比拼的都在言語上,兩國君主會面,彼此之間的較量自然不會少,但是面對秦王與趙王之間的言語較量,藺相如的做法卻是帶著兇器以死相逼,這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外交人員所做出來的事情,這種行為也是大不敬的,不僅不能夠給趙王尋找臉面,反而是拉低了趙國的整體檔次,如果當時藺相如面對的是一個斤斤計較的君主,那麼他的結局還很難說。
  •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
  • 《大秦賦》:秦王嬴政消滅六國後是如何對待各位末代國主的?
    已更新的劇集中,秦王嬴政尚未發起針對其餘六國的「滅國之戰」,接下來,我們提前揭示那段歷史。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秦國能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和商鞅對秦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有著直接關係,商鞅實行的變法讓秦國成為了富裕強大的國家,為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最終秦國到了秦王政時期,如《過秦論》中所說:「及至始皇,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發揚了秦國六代君王的積累和功業,最後通過強大的武力強行統一了天下。
  • 呂不韋自殺之謎:秦王嬴政到底想不想殺他 他對秦國有什麼功勞
    看熱播電視劇《大秦賦》嫪毐終於下線了,接下來該輪到呂不韋了,估計大家都盼著秦王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在最新的預告中,渭陽君嬴傒帶領群臣逼秦王嬴政殺呂不韋,似乎嬴政不想殺自己的仲父,在真正的歷史上秦王嬴政到底想不想殺呂不韋?為什麼秦王嬴政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後,呂不韋就自殺了。
  • 《大秦賦》熱播,你可知歷史上有多少個秦王?秦王有多尊貴?
    那麼,從秦國歷代國君到秦朝滅亡,總共有多少個秦王呢?秦朝最一開始,是嬴姓趙氏的一個分支,這兩家都是造父後人,武王伐紂的時候,秦國這一分支得罪了武王,趙國這一支卻得到了分封,兩家門第開始有了分別。但是,秦國這一支長期在關中隴西一代經營,很擅長養馬,就被周朝封了爵位,出現了第一代國君「秦非子」。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