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徐靜蕾在社交平臺更新了一組生活照。
有張照片,是她披著一塊紅毯子躺在沙發上午休,男友視角下的照片,透著一股歲月靜好。
近幾年,作為和趙薇、周迅、章子怡大咖的四小花旦之一,徐靜蕾的出現頻率、話題是最少的。
她把越來越多的時間放在生活中,做手工、畫畫、練字、寫作、旅行,偶爾的曬照,也都是一些日常趣事。
徐靜蕾活得越來越不像個女明星,也過得越來越自在灑脫。
如今提到「戀愛達人」,很多人想到的是蕭亞軒。
可其實,「從19歲起就沒斷過男朋友」的徐靜蕾,也不遑多讓。
和蕭亞軒喜歡「鮮肉」不同,徐靜蕾一直偏愛才子,作家王朔,王朔、音樂人三寶、韓寒、歌手張亞東、演員黃覺...
雖然有多段無疾而終的感情,但徐靜蕾從不糾結過去,因為她相信「沒有在一起就是不對的人,對的人就不會失去他」。
徐靜蕾和男友黃立行在一起10年了,這個交往時間最長的男友,也最讓她滿意。
徐靜蕾說自己是個不太正常的人,毛病很多。
相反,黃立行是個特別從容,慢條斯理的人。
互補的關係,讓他們的感情融洽,極少爭吵。
有記者曾問她喜歡黃立行什麼,她的回答是:「哪都好,優點太多了」。
前兩年,徐靜蕾更大方在微博上表白男友:
「九年多以來,我時常有病,你永遠有藥。」
愛情的甜蜜,顯而易見。可即便這樣,46歲的徐靜蕾仍然沒踏入婚姻。
41歲的時候,徐靜蕾跑去冷凍卵子引發很多爭議。
有人給她貼上不婚主義標籤,可她說自己其實是婚姻無所謂主義。
「我想結婚的時候,我自己會說話,至於婚姻,我不稀罕被求婚。」
對婚姻特立獨行的態度,源於她對婚姻的認知:愛情是必需品,但婚姻不是。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恆大研究院)
想起之前看過的這組數據,女性群體中,學歷越高的,選擇不婚的比例越高。
她們仍舊憧憬愛情,只是不再把婚姻當作人生的必選項。
02
有兩位以色列導演,曾用時4年拍了一部紀錄片《中國剩女》。
短短90分鐘的紀錄片,記錄了3位女孩的艱難「求婚」之路。
其中一位女孩邱律師的經歷,引發了最多人的共鳴和討論。
邱律師出生農村,名校畢業後,留在北京成為一名律師。
在北京時,她在職場混得風生水起,同時也享受著精英的生活品質,健身、旅行、聚餐,單身生活讓她樂在其中。
可一旦回到山東老家,她就會被現實狠狠打擊。
家人親戚輪番上陣,勸她早日結婚:
「你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我們家裡因為你一個人不結婚,幾個姐姐每天擔心死了。」
「不結婚你就是個不正常的人。」
就連未成年的小外甥,都能拿她的單身開玩笑,給她起外號叫「光棍姨」。
面對家人長年的規勸,她不可能無動於衷。
邱律師漸漸妥協,開始參加各種相親活動。
面對紅娘,她說出自己對另一半的期待:受過良好的教育,足夠尊重女性,能共同承擔家務等。
這些條件裡沒有一項涉及經濟能力,身高,職業等,相比外在,邱律師更在乎的是三觀的契合。
可就這些基本要求,也遭到了紅娘毫不留情的反彈:
「你不漂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女。」
「你年紀很大了,所以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超過35歲的女性不好生育,在相親市場你處在劣勢。」
原本優秀且自信的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在相親市場居然是個「劣等品」。
邱律師的經歷,戳痛了多少大齡單身女青年的心?
當婚姻變成人生的必需品,一個人的人生就會不斷被裹挾,被綁架。
哪怕你學歷高,工作好,經濟獨立,只要你沒結婚,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在周圍人的眼裡,你完全比不上另一個早早結婚生子,沒有任何獨立能力的女性。
不願意為了婚姻將就,選擇單身,成了大齡女孩不可饒恕的錯。
可現實中,那些向生活妥協,降低標準,走進婚姻的人,真的比單身更幸福?
03
最近一位56歲阿姨蘇敏,因為逃離婚姻火爆全網。
她自述的婚姻模式,想想就讓人窒息:
丈夫脾氣大,在生活中以打擊她否定她挑剔她為樂;
從女兒初三時,夫妻就開始分房睡,此後幾乎沒有什麼身體的交集;
喜歡重口味的她,因為丈夫口味清淡,就做了幾十年清淡的飯食;
夫妻一直是AA制,有次她用丈夫的醫療卡給媽媽買藥,第二天,丈夫就把醫療卡的密碼改了......
在她離開前,這樣搭夥過日子的婚姻,她已經過了30年。
無法離婚的理由,主要就是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她活生生地把自己熬成了抑鬱症,直到瀕臨崩潰,才想到了出逃。
更可怕的是,這種「湊活式」的婚姻,不是個例。
2009年,有專家調查顯示,中國夫妻中,無性婚姻佔比25%。
也就是說,平均每4對夫妻裡,就有一對是無性婚姻。
細思極恐。
很多人婚姻不幸,仍然不離婚的理由和蘇阿姨一樣——為了孩子。
這讓我想起,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的顧曼楨。
一直覺得,顧曼楨最讓人嘆息的部分,就是她最後居然嫁給了最恨的祝鴻才。
顧曼楨以為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就是對他好,所以她犧牲自己成全孩子。
可現實是,這段糟糕的婚姻,讓所有人都變得更加不幸。
在顧曼楨終於決定離婚時,張愛玲這樣描寫她的心境:
這些年來她(曼楨)固然是痛苦的,他(鴻才)也沒能夠得到幸福。要說是為了孩子吧,孩子也被帶累著受罪。當初她想著犧牲她自己,本來是帶著一種自殺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殺,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卻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比當初想像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多少人吃盡苦頭,浪費了全部青春後才想明白,低質量的婚姻,比不結婚更可怕。
就像周國平說過:
「最不幸的是兩個人彼此厭煩,偏要朝夕相處把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維持到底。」
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孤獨終老,而是和一個讓你孤獨的人終老。
04
之前,在一條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一個京郊女青年的抱團養老村。
在這個遠離都市的村落,住著10多位沒結婚的女青年。
最早來的小雨是一位服裝設計師,「隱居」前,她給王菲做過衣服,在北京小有名氣。
隨著名氣變大,小雨的生意越來越好,錢賺得多了,可她卻並不快樂。
「我的初衷是想做一個手藝人,一個設計師,不是商人。」
小雨在村子裡定居後,漸漸地,她的朋友們也一個接一個地搬過來。
早上起床,一起去林子裡,跑步、遛狗、打太極拳、做瑜伽,買些農家的蔬菜瓜果。
之後便是高度專注的工作時間,小雨會投入到自己最愛的衣服製作中。
相比城市,她們在村子裡的生活非常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對於未來,小雨表示「未來是否會離開村子,是否會走入婚姻,我並沒有刻意期待,也從不抗拒。」
對婚姻的這種態度,如今被越來越多人認可和接受。
如果能遇到讓自己心甘情願步入婚姻的人,固然是好的。
但倘若沒遇到,也不會為了逃避孤獨,草率走進婚姻。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結婚一定比單身更幸福。
當你不再把婚姻,當成人生的必選項,你會發現生活也變得更加從容。
但我不得不提醒的一點是,選擇單身,其實也是選擇了對自己更高的要求。
就像那個抱團養老村,最後能真正定居下來的人,不僅要喜歡慢節奏的生活,能享受獨處,更重要的是要有立身之本,即獨立謀生的能力。
無論何時,經濟獨立,精神自由,才能讓你真正擁有選擇權。
所以啊,不管未來是否選擇婚姻,先經營好自己的人生,才是重中之重。
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