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時間:2008年08月05日
我們期望結合現代與過去的文化內涵,將臺北市打造成為最具華人文化特色的城市,當世界想到華人文化圈最有特色的城市,第一個想到臺北。———臺北市長郝龍斌
風衣、簡愛帽、火車站臺,那是一段《魂斷藍橋》之類的經典黑白片,除了……男女主角年紀看著有點大。終於,絡腮鬍子的男主人公說話了:「請你跟我一起離開臺北吧,我會好好照顧你的!」女主人公一臉鬼馬神情,堅定地搖搖頭,被一個禮帽男子扶上他的老爺車。司機脫下禮帽面對鏡頭:「臺北,有200多項老人福利……老人能得到最好的照顧!」他就是市長郝龍斌。臺北車站的這段城市廣告,讓人忍俊不禁。
郝龍斌,生於臺北,祖籍江蘇鹽城。他是臺灣前「行政院長」、「參謀總長」郝柏村之子。他本是臺灣大學教授,1996年,因父親在黨內遭受排擠而憤然從政。從政不到10年之後,他當選臺北市長。對於這個土生土長的臺北市長,臺北是怎樣的一個城市?
8月,臺北市政府策劃的「大稻埕煙火節」開始上演。政府通過一系列好玩的活動設計,動員市民與遊客去關注作為臺北繁華起點的老社區,幫襯它的傳統產業。郝龍斌在推廣活動中,告訴記者一個故事:他父母當年初來臺灣,母親不懂得燒煤球,而天天教她燒煤球的,是「煙火節」推薦的一個傳統茶莊老闆的親人。這就是臺北給人的感受,有人情,有回憶。
臺北應該不算同區域最「現代」的城市———它很多建築都太舊太矮。但走在臺北街頭,這個城市有著一種令人舒服的尺度。生活在臺北人中間,大多數人的和顏悅色、禮貌,讓你不禁想,那本來就應該是中國人之間,應該有的關係。摩託車,似乎不應該屬於一個大都市,但在臺北,摩託車大軍在騎樓下停放有序,並沒有成為城市的亂源。同樣,也許只有臺灣,才能把草根、看起來也不衛生的攤販經營方式,發展為夜市那麼有特點的風景。這背後的城市管理功夫,值得研究。
臺北市政府的大廳,比較像一個小型機場候機大樓,可以隨便去綠茵環繞的休息區坐坐,或是去「市民上網區」上個網,或是去二樓的咖啡廳吃點心。當你進入一個區公所,櫃檯低矮的大廳裡,服務的志工會先上來問長問短,然後把你領到需要辦理手續的櫃檯前。區公所飲水機貼著口號:「人民是頭家(老闆)」。
且不說捷運站常有精彩文藝活動,單單是每個捷運站都有洗手間,和臺北車站有「哺乳室」這一點,就讓人印象深刻。當然,搭乘捷運的指引單張,有一種是告訴自行車騎士,哪個車站、哪節車廂,是可以允許自行車上車的。
在臺北的很多公共空間,都能拿到一本小冊子———《文化快遞》。幾乎所有文化活動,都能在這本節目指南上看到介紹和預告。從國際藝術團體的表演,到傳統歌仔戲,或是本地團體的新作,或是學術講座、親子活動……應有盡有。
臺灣著名舞團「雲門」的排練場失火後,沒有公開發起募款的雲門,卻收到了4000多筆捐款。為此,雲門在「自由廣場」,舉行了一場不賣票的露天演出。大提琴音樂中,大屏幕上靜靜地打出所有捐助者的名字。臺灣人對自己文化的呵護,默然之中,其聲如雷。
臺北的古蹟更新,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沒有「地產味」,不會把古蹟炒作成普通人不敢親近的地方;而從1990年代開始的「空間解嚴」,則把從前屬於權力階層的深宅大院,交還給普通公眾。居住過9任市長的日式住宅「市長官邸」在馬英九市長任上,第一位文化局長龍應臺,把這裡經營為一個藝文空間。仍然是油漆斑駁的老木門,仍然是如蓋老樹和有一點點野意的前庭後院,只開設了一個普通的、相當於廣州「綠茵閣」消費檔次的咖啡館,其中有販售詩歌和工藝品的書店,有展覽空間,而任何普通人都能進來喝杯茶,活動空間任何人都可以申請租用。古蹟再生的「西門紅樓」雖在鬧市,卻沒有成為一處高檔消費場所,而保留了建築本來的紅磚牆面,質樸的老裝修,供民間的文藝團體沒有障礙地使用。
看通衢大道,臺北也許不是最好的樣本,但看小徑通幽,看混雜多元,臺北的明星街區永康街值得一提。外來客在這裡,最能體會臺北的精緻和優雅。但這裡沒有整齊劃一的廣場式建築,彎曲巷弄中老式理髮店、洗衣店和配鑰匙店與遊客追捧的熱門店毗鄰,寸土寸金的熱門地塊,本地居民還能享受老樹下的小小公園。1995年,在臺北都市更新計劃中,本想要拓寬巷道,要把一排老榕樹砍掉,於是引起居民抗議,甚至組成了社區運動組織,而後來臺大的學生參與,幫居民做了參與式的設計:不砍樹,把永康公園和巷道品質做一點改造,與市政府討價還價。市政府在居民的壓力之下做出了讓步,而設計參與者林正修,後來則成為馬英九臺北市長任上的民政局長。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夏鑄九教授告訴記者:「在臺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臺灣城市的建設通過居民的關心,才使得都市建設的決策過程開放———都市建設才會和市民的需要貼近,而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或者為了政績而建設。」「都市運動,是城市變成宜居、可持續發展、和諧城市的必經之途。這樣非但不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且會使政府和社會的關係變得平等。」這就是臺北的空間經驗。
本想做教授從政是偶然
一路走來要跟父親切割很困難,第一次參選「立委」時,根本沒人知道「郝龍斌」,只知道「郝柏村的兒子」,不過後來應該還是有受到在每個位子上的作為所影響
南都:大陸的讀者,對你的身世和半路從政會覺得很好奇。你能談談為什麼要從象牙塔跑進政治熱廚房嗎?
郝龍斌:我念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立下一志願———要當大學教授———後來真的做到了,我也很滿足在校園工作的日子。甚至可以說,從來沒想過會走上政治這條路。
轉變的機緣是,後來父親當上「行政院長」,當時臺灣時局很亂,他是一個愛國的人,卻仍遭到扭曲與屈辱,讓我意識到,自己對社會是有責任的,當時適逢「立委」選舉,很多學校同事都勸我出來選舉,我才走上政治這條路。
後來我進入民進黨政權擔任「環保署長」,父親沒有反對,讓我很驚訝,後來才知道,他認為「立委」比較多是在耍嘴皮子,「入閣」才有實權與資源,能真正做點事。
事實上我一路走來,要跟父親切割很困難,第一次參選「立委」時,根本沒人知道「郝龍斌」,只知道「郝柏村的兒子」,許多人是因感念父親作為,把票投給我,不過,我後來擔任「立委」「環保署長」時的評價與民調,應該還是有受到在每個位子上的作為所影響。
從政是我生命上的偶然,也讓我覺得,其實人生不必規劃,在目前的位子上好好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張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