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葡萄酒,人們往往就會想起歷史悠久的法國葡萄酒。但是,中國釀造葡萄酒的歷史也不短,我國古詩詞中就有許多關於葡萄酒的作品,內容非常豐富。根據現存的許多詩詞可以看出葡萄酒在古代的中國非常盛行。
若把中國古典詩詞中蘊含的酒文化之更迭比為品酒的過程,那麼,先秦至秦漢時期文學的葡萄酒文化為入杯時散發淡淡清香的美酒,初觀其態便可預知其味醇;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葡萄酒文化似佳釀經過時間喚醒,散發百香,層層襲來;唐朝詩歌中的葡萄酒文化該是入口之初的瓊漿玉液,五味糅合,先品其甜;宋詞中的葡萄酒文化則當細細咀嚼,慢慢品味,甘苦醇雜方知;而元明清時期詩詞中的葡萄酒文化,便是美酒那無盡的綿綿餘味,幽長纏綿,美酒的醇厚與否,必須到最後的時刻才能明確。
在我國古代,葡萄也被稱為「蒲桃、蒲萄、葡桃、蒲陶」 ,所以許多文人詩詞中所提到的「蒲桃,蒲萄」等其實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葡萄。
魏晉以及稍後的南北朝是我國葡萄酒生產的發展時期,從當時文人名士的詩詞文賦中便可看出葡萄酒在當時的盛行。陸機在《飲酒樂》中寫道:「蒲萄四時芳醇,瑠璃千鍾舊賓。」從文章的「蒲萄,瑠璃」以及全文的意思,可以看出葡萄酒在當時已比較普遍,成為了貴族們宴請賓客的一種常見飲品;在魏晉以後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人們認識到葡萄酒有益於健康的功用。看庚信在他的七言詩《燕歌行》中寫道:「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不如去飲一杯葡萄酒換來千日醉,或者為了長生去學煉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幾次服食,定能象千年矗立的華表永享天年)。詩中將飲用葡萄酒與服用長生不老的金丹相提並論,讚賞了葡萄酒益壽延年的作用。唐朝時,由於疆土擴大,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貴族的特權,老百姓也普遍飲酒。到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開放,女人也普遍飲酒。而且許多新的葡萄品種傳入中國,為當時葡萄酒的盛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詩人李頎在他的《古從軍行》中說到「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說明當時的葡萄種植已經很普遍。
說到唐朝,說到酒,就不能不提最負盛名的李白。他有關於酒的詩作數不勝數。在《對酒》中李白寫道:「 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在《襄陽歌》中他寫道:「鸕鷀杓(唐代酒具),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醅…車旁側掛一壺酒,風笙龍管行相催。」這些詩作表現了李白對葡萄酒的鐘愛,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葡萄酒的發展。還有不少詩人也都有關於葡萄酒的詩,像韓愈有「柿紅蒲萄紫,看果相扶檠。芳茶出蜀門,好酒濃且清」的詩句,白居易有「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等等。
要說唐朝的葡萄酒詩,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鮮豔如血的葡萄酒,滿注於白玉夜光杯中,色澤豔麗,形象華貴。全詩僅僅寫將士們出徵前的一次開懷痛飲,卻反映了邊塞荒涼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軍旅生活,以及將士們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豪爽氣概。此詩也成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葡萄酒文化史。
到了南宋時朝,小朝庭偏安一隅。當時的臨安雖然繁華,但葡萄酒卻因葡萄主產區已經淪陷,顯得稀缺且名貴,這在陸遊的《夜寒與客撓乾柴取暖戲作》一詩中有所反映:「稿竹乾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勳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詩中把喝葡萄酒與穿貂鼠裘相提並論,可見當時葡萄酒的名貴。
元朝應該是我國葡萄酒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太原地區曾經是官方葡萄園,專門用來釀造葡萄酒,而且還有檢測葡萄酒真偽的辦法,古書上記載「至太行山辨其真偽,真者下水即流,偽者得水即冰矣」。在馬可·波羅的遊記《太原府王國》記載「太原府國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那裡有好多葡萄園,製造很多葡萄酒,酒是從這地方販運到各省各地」。當時關於葡萄酒的詩詞也不少,其中以元曲居多。比 如散曲家張可久在《山坡羊·春日》中寫道:「芙蓉春帳,葡萄新釀,一聲金縷樽前唱。錦生香,翠成行,醒來猶問春無恙,花邊醉來能幾場。妝,黃四娘。狂,白侍郎。」在《酒邊索賦》中寫道:「舞低楊柳困佳人,醅潑葡萄醉晚春,詞翻芍藥分難韻。樂清閒物外身,生前且自醺醺。範蠡空遺像,劉伶誰上墳,衰草寒雲。」,從上面我們不難得出元代飲用葡萄酒普及和葡萄酒文化濃鬱的結論。
受元朝飲酒風氣的影響,明代社會酒的品種、產量都大大超過之前,進入了釀酒業大發展的新時期。這個時期,席間飲用葡萄酒實屬風雅之舉。上流社會集會聚飲,友人往來饋贈禮品,都會出現葡萄酒的芳容澤光。明朝人很會品嘗葡萄酒,他們能夠觀其色、聞其味、識其香,並且能夠品味出其中的文化內涵。詩人錢子正、楊榮、倪謙用出色的語言描述了飲用葡萄酒的感受,從而把品賞葡萄酒引入了更為美妙的境界;唐代詩人王翰曾在《涼州詞》中讚譽過葡萄酒。無獨有偶,明代也有一位王翰,他十分喜愛葡萄酒。在《梁園寓稿》中這樣說過:「揉碎含霜黑水晶,春波灩灩暖霞生。甘漿細挹紅泉溜,淺沫輕浮絳雪明。金剪玉鉤新製法,紫駝銀甕舊豪名。客愁萬斛可消遣,一鬥涼州換未平。」這個王翰還寫了一首《葡萄酒賦》,盛讚葡萄酒「氣芳而德醇」「真席上之珍也」,並說飲葡萄酒後「不覺氣和而意適,體燻而酣,頹然而就枕,不知明月在西南」。由此看出,在經歷了元朝的鼎盛發展後,葡萄酒的芳香還是那樣誘人。不僅如此,在當時的福建一帶,很多人都在釀造葡萄酒,莆田人柯潛就曾為一位辛勤勞作的釀酒者寫過一首詩:「新涼一夜卷寒碧,佳實纍纍懸水晶。山人收取三萬斛,釀作香醪秋正熟。一鬥傾來詩百篇,無心去換涼州牧。」
中國古詩詞中關於葡萄酒的作品多得數不勝數,無法一一列舉,只能從中選出一些來說明我國古代葡萄酒的繁榮。可以說,我國的葡萄酒與相關詩詞相得益彰。當時的葡萄酒因為詩詞而得以流傳和凝固,被人們所傳頌;而詩詞也因葡萄酒豐富了內容,變得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