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斯喬 博士
心生歡喜的【見地】【Insight】【1】
導言:
做一隻「純粹」
對於【白色】【White】,我們需要敬仰。
對於【真誠】【Sincerity】,我們需要頂禮。
對於【純粹】【Purity】,我們需要踐行。
借物,那是為了「抒情」。
睹物,那是為了「銘心」。
忘物,那是為了「徹悟」。
【1】
可以平心而「喜」,這是很難得的境界。
人之一生經歷許多,名與利、得與失,感受多了境界也就不會太低。
所見所歷皆以喜感來看,是為【見地】【Insight】。
喜,生於【平和】【Peace】。
一個人因內在有「平和之心」故而「無處不喜」。
平和,此二字不能單純的看,事實上我們可以將「平和」作為修養而理解為【中庸】【Moderation】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的【中庸】【Moderation】。
全部的【中庸】【Moderation】其內涵和寓意要豐滿而系統得多得多。
掌握【喜】【Pleasure】的「法要」,不僅僅在乎我們讓自己的性格走向成熟,還需要我們對於【中庸】【Moderation】的認識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這裡我們探討的【中庸】【Moderation】,主要是一部傳統古籍經典。《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禮記》是我們東方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其本質是: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Moral Standard】和【修身做人】【Cultivation】的道理。
宋代理學家朱熹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
【中庸之道】【Juste-milieu】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 基於這些常識的鋪陳,我們發現不需要太多的練習和修正,只要在我們的內心之中確定有了「中道」的【合理價值觀】【Reasonable Value】,「隨喜」的般若智慧即是在當下就可以證得。
【2】
何謂「中庸」?
必然要追溯過去大德們的「定義」。
此為:追遠之敬。
有敬意故而能得其心法,是儒道釋三家修學的得法門徑。
漢儒鄭玄說「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Function】也。庸,用也。」。
—— 最通俗的解釋即,去兩端,取中間。
——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事實上,真實的大師朱熹比較古板,但是在學術上造詣非凡;他的話可以參考一半,另一半則必須結合不同的歷史語境和客觀環境。
「平常」二字,是朱熹多年研究的心得,看似平常實際上是真法!
—— 「平常」,平常地看待自己、平常地看待所有事物,喜意自現。
—— 「平常」,也是一種難得理解但事實存在的「天道」。生死平常、喜樂平常、得失平常、安危亦平常。
人只會在放大了自我之後,才會將平常這般的一切視為「極不平常」!這也許就是一種謬誤的開端。
【天道】【Natural Law】就是規律。
【人道】【Humanity】就是追求適應規律。
—— 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吻合了,自然會心生不盡的歡喜!
【3】
《中庸》裡面有很多句子是至理,總值得反覆細讀!
中庸裡面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心生歡喜,核心在【心】【Mind】,也核心在【誠】【Sincerity】。
「心誠則靈」是也!
而我們在生活中,能一個人安靜下來,是歡喜;能與他人一起至誠而共同攜手,也是歡喜。
真的歡喜,是至誠之心的演繹和化現。
平和的心,乃是理解【中庸】【Moderation】深意的基礎。
理解了中庸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不固執的底蘊,而後能更為深遠地感受平常之狀的平和之鏡。
譬如白瓷,因其無雜色之染,故而可比天道,因其無雜色之「美」故而成其平常!因其平常而恆久不變,故而暗喻「平和」之法喜。
因其平和弗動之潔白而可以印襯各色茶湯,成就茗茶天然之美。
以道家思想來論,紅花與綠葉,到底是誰成就誰?值得我們深思。
以整全來看,胡不可缺,故心生無比歡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