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大一統王朝,鼎盛時期疆域面積約為1237萬平方公裡,朝貢國多達三百餘個。唐朝國祚共計二百八十九年,在此期間出現了多次盛世景象。在封建時代,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帝王本身有很大關聯,那麼唐朝時期有哪些帝王當擔得起好皇帝這個稱呼呢?答案是共有三個半。
唐朝最著名的皇帝必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二十三年,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通過休養生息的國策讓飽受戰爭苦難的中原地區經濟、民生迅速得以恢復。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徵服高昌、龜茲、吐谷渾等國。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軍事強大,經濟文化欣欣向榮,後世將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歷史上許多大名鼎鼎的賢臣名將都是出自他在位時期。用唐太宗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後世帝王在衡量自己政績的時候,往往都以唐太宗為標尺。明太祖朱元璋很少佩服別人,但對唐太宗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歷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
唐朝第二位公認的好皇帝是唐憲宗李純。他在位之初,大唐王朝正面臨著藩鎮軍閥擁兵自重,對抗朝廷的局面。唐憲宗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決定通過軍事行動來解決這一亂局。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裡,唐朝官軍先後打敗了西川節度使劉闢、鎮海軍節度使李琦、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割據軍閥,同時還迫使實力最強悍的「河北三鎮」全部聽命於中央朝廷。在唐憲宗一系列平藩舉措下,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現象基本得到解決,朝廷權威重新被樹立。
內政方面,唐憲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積極革除各種積弊。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國力蒸蒸日上,後世將唐憲宗在位時期稱為「元和中興」。
唐朝第三位公認的好皇帝是唐宣宗李忱。值得一提的是,唐宣宗還是唐憲宗的兒子,只不過在他和憲宗之間還有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位皇帝皇帝。
唐憲宗和唐宣宗只隔了一代人,中間卻出現了那麼多位皇帝,主要原因是唐朝後期政局黑暗,宦官把持大權所致。唐宣宗上臺後不久就通過雷霆手段扭轉了這一局面,無論宦官還是權臣,都對他言聽計從。宣宗最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曾私下對人說:「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延英殿,唐宣宗聽政議事之處)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由此可見唐宣宗對朝局的把控能力。
唐宣宗在位十三年,對內整肅吏治,積極發展民生;對外採取強硬姿態,多次打敗強敵,收復了大片在「安史之亂」後丟失的領土。唐宣宗處處以唐太宗皇帝,嚴於律己,愛民如子,世人贊其為「小太宗」,他在位的這段時期也被稱為「大中之治」。
唐太宗、唐憲宗、唐宣宗三位都是唐朝歷史上公認的好皇帝。不過接下來要說的這位皇帝可就充滿爭議了,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28歲君臨天下,雖然當時他還很年輕,但處理政務成熟老練,許多資深朝臣都自愧不如。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非常有作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唐朝國力達到極盛,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開元盛世」。然而凡事盛極必衰,無論是盛唐還是唐玄宗本人都沒能逃過這一規律。他晚年沉迷美色,怠慢朝政。大唐王朝盛世表象之下的種種隱患都逐漸浮出水面。天寶十四載(755年),一場險些導致唐朝滅國的「安史之亂」突然爆發。唐玄宗一世英名就此毀於一旦。
唐玄宗是個充滿爭議的帝王,他前期的成就毫無爭議,後期的糟糕表現卻令人頗感匪夷所思,一個在位長達四十多年的皇帝,怎麼會突然蠢到不可救藥的程度呢?細讀這段歷史就會發現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唐玄宗晚年重用李林甫,而李林甫又是唐朝史書中的鐵桿奸臣,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唐玄宗老眼昏花的重要證明。可事實上,李林甫是個能力非常突出的大臣,唐玄宗統治時期許多重大而有價值的制度設計與改革,都是在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完成的。如果你是唐玄宗,你會放棄一個精明幹練,能為帝國排憂解難的宰相,而去重用一個只知道仁義道德,卻什麼實際事務都不會處理的宰相嗎?
由於唐玄宗和唐肅宗(唐玄宗之子)的皇位交接是在非正常狀態下完成的,因此最大一種可能就是肅宗為了證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有意抹黑唐玄宗的成績。當然,「安史之亂」就發生在唐玄宗執政時期,所以這個天大的責任是唐玄宗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的。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