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群|誰是最壞的皇帝

2020-12-21 澎湃新聞

遍覽二十五史,其中記載人物眾多。那麼在史官的眼中,這些人物誰好誰壞呢?好壞的依據又是什麼呢?本文所言「最壞的皇帝」,依據是諸史《五行志》及《靈徵志》《災異志》。

為壞皇帝排隊

首先,在某種意義上,《五行志》是史官們記載歷代「壞人壞事」的地方,凡是歷史上有些份量的「壞人」,一定會在這裡露面。其次,《五行志》的史學價值較高,它的記載不但與正史紀傳吻合,而且史官博採眾家史說充實其中,內容豐富而獨特。再者,《五行志》具有幾個基本特徵:一是全面性。我們知道,在二十五史中,只有十五部史書有《五行志》及《靈徵志》《災異志》,那不是沒有涵蓋全部歷史麼?非也。例如三國時期《五行志》的內容,見於《晉書》與《宋書》;南北朝時期《五行志》的內容,見於《宋書》《晉書》《南齊書》《魏書》與《隋書》;《新五代史》未設《五行志》,但有《舊五代史》的記載云云。因此總體而言,二十五史《五行志》的歷史記載是連續的。二是負面性。劉向、班固等漢代儒生,他們在構劃《五行志》之初,就已經定下基調:《五行志》的重點,僅在記載災異,以及引起災異或受到影響的人和事,目標集中在皇家的人與為皇家做事的人,較少涉及平民百姓。三是一致性。從《漢書》到《清史稿》,兩千多年走下來,它們的文章框架幾乎完全一致;文章題目,只是《魏書·靈徵志上》與《清史稿·災異志》不同;文章內容,即使宋代歐陽修對《五行志》作加減法,減去災異的事應,加上祥瑞一類的內容,對後史《五行志》的內容與體例影響不小,但整體而言,班固漢志原貌猶存。四是評論性。如果我們把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比喻成一場綿延不斷的大劇,那麼史書中的紀傳,就相當於這齣大劇的文學劇本;史書中的《五行志》,就相當於這齣大劇的文學評論。

前文提到,在《五行志》的四個特徵中,「負面性」決定了《五行志》中記載的人物,大多是壞人或受害的人;反之只要有一點名氣的壞人,大都逃不出《五行志》編織的這張歷史法網。這樣一來,每一部史書會產生一個壞人的排行榜,整個二十五史還會產生一個跨朝代的壞人排行榜。誰是某一朝代最壞的人,誰是歷朝歷代最壞的人,都會在此躍然紙上。

那麼「最」字的結論,源於何處呢?它是以《五行志》中的一個基本數字為根據的,那就是他或她在《五行志》的六大領域中,一共出現過多少次?所謂「六大領域」:首先是自然界的木金水火土與人;其次它們反射到人間,又構成人文界的六大領域:貌言視聽思與天。以此發散開來,人世間的所有事情,便一覽無餘了。在這一層意義上,誰出現的次數最多,誰引起的狂風暴雨、天塌地陷、日月亂行、星辰逆行等災異最多,他就被認定為最壞的人。當然,這只是《五行志》史官的評價,其結論存在局限性與人為的塑造。

本文專論皇帝一族,看一看在《五行志》史官的筆下,誰是最壞的皇帝。按照前述原則整理出來之後,可以發現兩個現象:其一,排列在前幾名的壞皇帝,大都是亡國之君。其二,有些壞皇帝是以個人的形式記載,還有些則是以家族的形式出現。

三個最壞的皇族

《五行志》批評最多的皇族,前三位有嬴政家族、王莽家族與楊堅家族。其中有兩個皇族二世而亡,一個偽皇族一世而亡。

一、嬴政家族。

《漢書》本為斷代史,但《史記》中沒有《五行志》,所以班固在創編《漢書·五行志》時,向下寫到西漢末,向上則突破斷代的限定,一直寫上去。其中最重要的故事,就是對秦王朝的全面否定。他們不但說秦的壞話,而且在秦到底是「王」還是「帝」的問題上,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爭論,一直持續了二百年。為什麼爭論呢?起因是為漢家確定祖先,也就是按照青赤黃白黑五帝原理,漢代應該是哪一帝的後裔呢?此前秦自稱是黑帝的後代,尚黑尚水

(《史記·秦始皇本紀》)

。劉邦得到天下後,有赤帝斬白蛇的傳說,或言是赤帝的後代

(《漢紀·高祖皇帝紀》)

;但按照鄒衍五德終始說的原理,黑對應水,赤對應火,水勝火,如此說來,漢怎能接續秦的天下呢?漢文帝時,公孫臣、賈誼等人認為,秦確實是黑帝的後裔,尚黑尚水,漢應該是黃帝的後裔,尚黃尚土;但張蒼卻認為秦只是王,不是帝,所以應該把秦從帝王譜系中踢出去,漢才是黑帝的後裔。漢武帝時,司馬遷等人認為秦還是帝,尚黑尚水;漢還是尚黃尚土,土勝水。後來劉向劉歆將五行相勝改為五行相生,他們說秦確實是王不是帝,要從帝王譜系中踢出去;漢高祖確實是赤帝之子,直接接續周,周尚青尚木,漢尚赤尚火,恰好是木生火。至此全面否定了秦朝作為皇帝的存在性

(《漢書·郊祀志》)

秦始皇雕像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班固以《史記·秦本紀》與《史記·秦始皇本紀》為底本,一共寫了十段秦的糗事:其一是秦始皇三十六年,曾將一塊玉璧投入江中,幾年後有一位白衣人將其奉還,還說「今年祖龍死」。其二是秦始皇三十六年,有隕石落在東郡,上面刻著「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不覺悟,結果當年始皇死去,三年後秦滅亡。其三是秦始皇八年,河中有許多魚逆水而上,民眾將不聽君王的命令,發生反叛。其四是秦二世元年,天空無雲而雷,是歲陳勝起,天下叛,秦遂亡。其五是秦武王三年,渭水有三天,水變成了赤色。其六是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也有三天,水變成赤色。秦以暴政治理天下,上天屢次告誡,依然不覺悟,最終「秦遂不改,至始皇滅六國,二世而亡」。其七是秦孝文王五年,有牛生了五條腿,牛屬土,秦朝大興土木,最終阿房宮未成就滅亡了。其八是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諸侯爭鬥。其九是秦昭王二十年有公馬生子,子孫必有非其姓者,始皇果然是呂不韋之子。其十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臨洮的街上出現十二個長人,這一年秦滅掉六國,因此秦始皇以為,這是吉兆。於是收集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還焚書坑儒。沒想到十四年後秦亡。

(《漢書·五行志》)

但南朝沈約認為,十二長人是漢代的祥瑞,漢代從高帝到平帝,恰好有十二帝。

(《宋書·符瑞志》)

二、王莽家族。

兩漢之間,插入一個新莽王朝,頗讓史官感到礙眼。因此《漢書·五行志》口誅筆伐,記載王莽的「罪行」達十四段,其中許多故事本與王莽無關,班固還要補上一句「此事也可能源於王莽」云云。略記如下:其一是永始四年長樂宮、未央宮火災,此時王氏家族秉政,四年後王莽出任大司馬。其二是元始五年七月高皇帝原廟火災,冬季平帝崩,王莽居攝。其三是建始四年老鼠在樹上築巢。其四是建始五年有鳶焚巢殺子,皆王莽竊位之象。其五是成帝時有歌謠:「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爵巢其顛。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暗示漢家無繼嗣,王莽自稱是黃帝後代,尚黃尚土,恰好接續漢。其六是初元四年王皇后曾祖父墓門的柱子上生出枝葉。這一年王莽出生,後來王莽篡漢家天下,即以此事說明,王氏將要貴盛,替代漢家的徵兆。其七是建平四年天雨血,後二年哀帝崩,王莽擅朝,誅殺大臣。其八是河平元年泰山上有鳥自焚巢穴,王莽「貪虐而任社稷之重,卒成易姓之禍」。其九是元始二年蝗蟲遍天下,此時王莽秉政。其十是河平三年蜀漢之地山崩,河水逆流,王莽篡位。其十一是綏和二年馬生角,王莽是大司馬,加害漢帝。其十二是建平二年公馬生子三足,預示著大臣不勝任,董賢二十二歲任大司馬,被逼自殺,王莽趁機上位。其十三是建始三年謠傳大水,又有一個九歲的小女孩陳持弓進入宮中,門衛卻沒有看到。預示著王太后專權,王氏兄弟五侯秉政。其十四是綏和二年,有一位叫王褒的男子突然發狂,闖入宮中大呼「天帝令我據此!」事後渾然不覺。此時王莽正賦閒在家,但第二年回京繼任大司馬,最終篡國。其十五是建平四年謠言蜂起,人心惶惶,後哀帝崩,王太后臨朝,王莽為大司馬。

(《漢書·五行志》)

三、楊堅家族。

隋朝二世而亡,《隋書·五行志》記載楊家故事文字極多,重點涉及到六個人,有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太子楊勇、煬帝楊廣、秦孝王楊俊、越王楊秀與漢王楊諒。

隋煬帝楊堅

楊堅作為開國皇帝,在位時災異頻發,《五行志》列九段,其中有五段是楊堅的死亡預兆:其一是仁壽四年八月,河間有柳樹枯黃,繼而復榮,是歲楊堅晏駕。其二是開皇十四年山鳴如雷。其三是開皇二十年無雲而雷,數年後楊堅駕崩。其四是開皇十七年天降隕石,七年後楊堅崩。其五是開皇中仁壽宮及長城下聽聞鬼哭,結果獨孤皇后與楊堅先後死於仁壽宮中。其六是開皇十年楊堅請秦孝王與王子相吃飯,席間作詩曰:「紅顏詎幾,玉貌須臾。一朝花落,白髮難除。明年後歲,誰有誰無。」此為詩妖,事後宴中人物相繼死去。其七是仁壽二年發大水,楊堅錯殺史萬歲。其八是開皇末年,楊堅將小石頭埋在宮中,不久挖出來,竟然變成了玉石,預示著賤人將變為貴人。其九是開皇二年,京師大雨土,分封諸子,失土之故,且修仁壽宮。再有,獨孤皇后在《五行志》中也有三段記載,兩次是樹木的枝條突然暴長,預示著皇后幹政太多;再一是發大水,史官批評她濫殺宮人,放黜宰相。

楊堅的四個兒子,他們的名字都沒起好:「文帝名皇太子曰勇,晉王曰英,秦王曰俊,蜀王曰秀。開皇初,有人上書曰:『勇者一夫之用。又千人之秀為英,萬人之秀為俊。斯乃布衣之美稱,非帝王之嘉名也。』帝不省。時人呼楊姓多為嬴者。或言於上曰:『楊英反為嬴殃。』帝聞而不懌,遽改之。其後勇、俊、秀皆被廢黜,煬帝嗣位,終失天下,卒為楊氏之殃。」

(《隋書·五行志》)

楊勇是楊堅的長子,曾為太子。後來受到陷害,被廢為庶人。史官在《隋書·五行志》中列出九段故事,為楊勇鳴不平。其實「廢太子」是《五行志》一項重要內容,待另文專論。其餘的兒子,秦孝王楊俊有一段記載,他裒刻百姓,盛修邸第,引起蝗蟲災害,後來獲譴而死。越王楊秀有一段記載,文中有兩頭豬對話,說出楊秀的厄運。漢王楊諒有四段記載,楊堅晚年,出現無雲而雷、山崩與井中見龍等異象,後來楊諒起兵反叛,最終被廢為庶人。

史上煬帝楊廣口碑最差,史官魏徵寫道:「《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兇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徵矣!」

(《隋書·煬帝本紀》)

《五行志》中與楊廣相關的災異,有二十餘段,也是諸史之最、天下第一:其一是楊廣為了迴避自己的名字,將廣陽門改為顯陽門,但大業十二年還是被大火燒掉了。其二是大業五年大饑荒,緣於楊廣建立東都,制度崇侈,遠徙宗室。其三是大業三年大水,緣於楊廣廢郊廟之禮。其四是輕天下之士,自詡才學蓋世。其五是學習吳音,最終死於江都。其六是開皇年間,宮中夜晚有龜孽入室調戲宮女,緣於楊廣「諂媚宮掖求嗣」。其七是楊廣原名為楊英,反過來的讀音為「嬴殃」,楊堅聞言,馬上改為楊廣,但最終還是丟掉了天下。其八是煬帝的年號大業,拆字為「大苦未」,所以天下喪亂,生靈塗炭。其九是楊廣經常對人說,平生最討厭直言敢諫之士。其十是大業四年至十三年天下大旱,連年修築長城。其十一是大業十一年,在東都長樂宮醉飲作詩曰:「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在江都作詩曰:「求歸不得去,真成遭個春。鳥聲爭勸酒,梅花笑殺人。」夢聞二豎子歌曰:「住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均為詩妖,不久被殺。其十二是大業年間有童謠曰:「桃李子,鴻鵠繞陽山,宛轉花林裡。莫浪語,誰道許。」推算出將有李姓的人反叛,結果誤殺李金才,實為李密

(《舊唐書·五行志》)

。其十三是大業元年許多犬變狼,最終是守衛叛亂弒君。其十四是大業十三年,石頭上有字:「天子立千年」,識者說「千年」是指身後事,翌年楊廣被殺。其十五是義寧二年有人獻羊無尾,為楊氏無後之象。其十六是大業末經常有鴻雁飛入宮室中,結果長安失守。其十七是大業十三年烏鵲在帝王的帳幄上築巢,不久楊廣被弒。其十八是大業七年山崩,楊廣興師遼東。其十九是大業四年戰馬多死於廄中,楊廣連年徵戰。其二十是大業十一年馬生角,帝王親徵的兇兆。

(《隋書·五行志》)

兩個最壞的皇帝

說罷三個皇族,再看一看在個體的皇帝中,最壞的人是誰呢?按照《五行志》的時間順序列出兩位,一位是漢靈帝劉宏;另一位是亡國之君,北齊後主高緯。

一、漢靈帝劉宏

漢靈帝劉宏

《後漢書·五行志》為晉代司馬彪所撰,其評說東漢帝王,下筆頗重,尤以漢靈帝劉宏為最。《五行志》記載十三段故事:其一是中平六年夏霖雨八十餘日,靈帝死而未葬,大臣謀反。其二是靈帝好穿胡服,後來董卓軍中多擁胡人。其三是靈帝喜好在宮中以白驢駕車,驢為野人之物,預示著外種將跨蹈中國。其四是嘉平年間以狗戴帽為樂,預示著「今在位者皆如狗也,故狗走入其門」。其五是靈帝喜好在宮中裝飾客舍,他裝扮成商旅,遊走其間為樂,此為服妖,致天下大亂。其六是光和元年有雌雞欲化為雄,頭冠未變,此後黃巾軍作亂。其七是中平二年南宮雲臺等火災,三年後靈帝崩,董卓亂。其八是光和四年有五色大鳥見於新城,此時常侍黃門專權。其九是建寧二年四月郊祀遇大風冰雹,百官沾濡。其十是熹平四年螟蟲為害,靈帝禁錮海內清英之士。其十一是熙平元年皇帝的座位上見到一條青蛇,其時宦官當道,皇室微弱。其十二是光和元年有黑氣墮入皇宮,其時後宮有亂。其十三是靈帝時曾發生日月均出血的天象,佔曰「事天不謹,則日月赤。」

(《後漢書·五行志》)

二、北齊後主高緯。

高緯之事,見記《隋書·五行志》,有二十餘段故事,單純在數量上,高緯與隋煬帝楊廣很有一比:其一是武平五年有樹生人狀,後主怠政。其二是武平七年大樹無故自拔,齊以木德王,無故自拔,其年齊亡。其三是天統四年發生火燒龍舟,是時讒言任用,正士道消,祖孝徵作歌謠,斛律明月以誅死。其四是武平四年天下大飢,後主修建仙都苑。其五是勞軍演講時笑場,最終導致軍心渙散,不久為北周所虜。其六是崇尚將白色的帶子系在頭上,喪禍之服,最終國亡身死。其七是宮中設貧兒村,後主裝扮成乞丐。被周滅後,家眷遷至長安,后妃們沿街賣蠟燭。其八是武平中大敵當前,奸臣進言:「人生幾何時,但為樂,不須憂也。」最終亡國。其九是後主傳位太子,改年號為隆化,被人拆字為「降死」,後果然投降北周而死。其十是天寶四年狗與人交,後主不恤國政。其十一是後主時將狗與官兵一樣,建立名號與供奉,視官兵如走狗,最終滅亡。其十二是武平三年石上生字「齊亡走」,後果然如此。其十三是武平二年有野兔進入廟社,後五年國亡。其十四是武平末年狼食人,為任用小人,殘害人物,尋為周軍所滅。其十五是武平年間天滴血。從斛律明月家至太廟,此後明月被殺,宗廟覆滅。其十六是有狂士向烏鴉敬禮,還毆打僧人,烏鴉是北周崇尚的顏色,預示著北齊為其所滅,滅除佛法。其十七是一次後主在八公嶺行走,突然一人發狂,射殺眾人,疑為狐媚。其十八是後主喜歡裝扮乞丐,行乞為樂,未幾而國滅。其十九是武平三年邯鄲井中見龍,有五色氣沖天,後降周被誅。其二十是武平七年并州有赤蛇與黑蛇鬥,數日赤蛇死。赤,齊尚色;黑,周尚色。鬥而死,滅亡之象也。

(《隋書·五行志》)

三國時期的兩位末帝

三國時期,東吳末帝孫皓與劉蜀後主劉禪,雖然談不上千古「最壞的皇帝」,甚至三國時期也稱不上是最壞,按照史官記載指數,更壞的是魏文帝曹丕與東吳太祖孫權。但作為亡國之君,將二者做一點比較,也很耐人尋味。

一、東吳末帝孫皓。

孫皓有七段故事:其一是寶鼎元年夏大旱,緣於孫皓遷都武昌。其二是孫皓初,童謠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不久孫皓就動議遷都武昌。其三是有丹書巖曰:「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矣。」此為詩妖,孫皓卻以為大吉,不久就滅國了。其四是五鳳二年有大石自立,幹寶以為孫皓承廢故之家得位,其應也。其五是寶鼎元年久陰不雨,皓既肆虐,群下多懷異圖,終至降亡。其六是天冊年間有龍乳於民家,食雞雛,此後孫皓降。其七是晉武帝太康元年五色氣冠日,是時孫皓淫暴,四月降。

(《宋書·五行志》)

二、劉蜀末帝劉禪。

劉禪只有二段故事:其一是劉禪即位時,譙周譏諷說,劉備的名字意為諸事具備,劉禪的名字意為授予他人。後來劉蜀果然滅亡了。其二是劉備死後不到一個月,還未下葬,劉禪就忙著更改年號為建興。習鑿齒說:「禮,國君即位逾年而後改元者,緣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今可謂亟而不知禮矣。」不久果然滅國了。

(《宋書·五行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六一兒童節|俞曉群談《安徒生童話全集》:呈現最經典的樣貌
    成為與葉譯本並行的被接受最廣泛的安徒生譯本。我們從以下的關於《豌豆公主》的兩段譯文中可以看到葉君健與任溶溶的特點:On this the princess had to lie all night. In the morning she was asked how she had slept.
  • 俞曉群眼裡的王雲五:他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健全的個人主義者
    《中國出版家·王雲五》(俞曉群 著)關於王雲五的傳記,坊間並不少,我們知道的就有《王雲五傳》《王雲五評傳》《王雲五回憶錄》,《王雲五專題研究》等等。但作者是俞曉群,則意義大不同。在我們眼裡,俞曉群,這個名字代表了當今出版界的翹楚,他曾經擁有遼寧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遼寧出版集團副總經理,中國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社長等一系列著名頭銜。
  • 俞曉群︱五行佔:詩妖之上採虛譽
    俞曉群︱五行佔:詩妖之上採虛譽 俞曉群 2018-12-21 15:06 來源:澎湃新聞
  • 俞曉群︱五行佔:豕禍之專利之謀
    俞曉群︱五行佔:豕禍之專利之謀 俞曉群 2019-03-15 14:50 來源:澎湃新聞
  • 俞曉群︱五行佔:犬禍之讒臣在側
    俞曉群︱五行佔:犬禍之讒臣在側 俞曉群 2019-06-07 13:06 來源:澎湃新聞
  • 同樣的爵位,皇帝兒子碰見皇帝兄弟,應當誰給誰行禮?
    不如在皇家生活中,都是先君臣,後父子,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誰見到皇帝都要行禮,除了黃太后——皇帝的母親,就算是皇帝的哥哥也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皇家血脈旺盛,一般一代會有很多人,但是皇帝就只有那一個,所以就會有很多皇叔、皇兄和皇弟,即使皇叔見到皇帝,皇叔也是要行禮的,這是保持君臣之禮用來表示君臣忠心的必要步驟,當然皇帝都會一般意思意思說皇叔不可
  • 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看過電視劇的同學都知道,古代朝廷的統治者是皇帝。可有些朝代不但有皇帝還有太上皇,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國自然沒有二主,那麼太上皇和皇帝哪個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歷史上幾個著名的太上皇,看一下皇帝和太上皇哪個第一哪個第二。
  • 誰才是最平庸的清朝皇帝?竟然當了四年傀儡,一生毫無作為!
    說起清朝,我們總能說出幾個皇帝的名字,比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或者是乾隆皇帝,這三個皇帝,我們都能津津樂道他們的故事,當然,這三個皇帝也是清朝最為有名的皇帝,他們三人共創了中國最後的一個盛世—康雍乾盛世!清朝歷經十一帝,在這十多位皇帝中,誰是大清朝最平庸的皇帝呢?
  • 雍正王朝:最了解康熙皇帝的兩個人,一個是張廷玉,另一個是誰?
    文/晨曦博文康熙作為雍正王朝裡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該劇的前半段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也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也成為清朝最有影響力的皇帝之一。說起雍正王朝裡最了解康熙的人兩個人?張廷玉肯定算一個,那另一個人是誰呢?
  • 南宋沒有一個英明皇帝,是誰締造了經濟文化的巔峰?
    這時候的局勢已經壞到不能再壞。 五胡亂華時期、清軍入關時期,南方還是完好的。明朝南京甚至有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統。情況比宋朝好的多。 在科教文衛領域,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將南宋譽為「東方文藝復興時代」:南宋共有私立書院三百一十座,為歷代之最;發明了焦煤煉鐵術、冶銀吹灰法,還第一次在醫學領域區分了婦科、內科、兒科和外科,宋慈寫出法醫著作《洗冤集錄》。
  • 《皇后的品格》播出大半,好人崛起壞人現形,究竟誰更壞?
    回歸正題,在劇情變得日漸明朗,過去的經歷一一被揭開的如今,讓我們探討一下這部劇裡的壞人們究竟誰更壞。太后↓太后這個人物初登場的時候,只覺得她有些眷戀權位且不太喜歡平民,當時認為多多少少跟她地位有關。甚至還以公益的名義勾搭小鮮肉,毫無下線,堪稱壞人之最……皇帝↓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他也是毫不把他人的性命放在眼裡。但看過雅麗的成長經歷,就會發現他的一切除了自身因素還有就是外部環境造就的。所以在後期他愛上女主之後,又憑藉搞笑的表現圈粉無數,這份反轉的魅力除了人設更多的還是靠演員表現。
  • 太上皇和皇帝,到底誰是君?誰是臣?看完你就明白了!
    而且,太上皇基本上都是皇帝的父兄,是皇帝的長輩,理應得到皇帝的以禮相待。但是,皇帝卻又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那這種情況下,就涉及到君臣之別了。那麼,對於太上皇和皇帝之間,到底誰是君?誰是臣呢?下面,我們可以從歷史上比較典型的太上皇和皇帝的例子,來對於上面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第一,李淵和李世民。
  • 太上皇和皇帝之間,誰是君,誰是臣?如遇重大事情到底誰做決定?
    我們中國古代那是封建社會,它是由一個皇帝統治一個國家,而且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皇帝,就算是太上皇,曾經是皇帝但是因為已經是太上皇,這代表他的朝代已經結束,已經是他兒子的開始,所以這天下應該還是皇帝說了算,但是大部分是這樣,凡事都有例外,我們說的這個例外就是清朝的唯一一位太上皇
  •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實的嘉靖皇帝
    嘉靖這個皇帝是撿來的。天上掉下一個粘豆包咋就掉到他頭上了,大明其他宗室大概背地裡沒有不罵當朝首輔楊廷和的,而楊廷和這輩子大概最後悔的事情就是自己瞎眼選了朱厚熜當皇帝,這也說明一個問題,誰也沒長前後眼。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朝第11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 明朝皇帝列表,大家說誰最厲害?誰最差勁?
    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另一說,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後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 此人堪稱是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死後居然被御廚給做成了一道菜
    此人堪稱是歷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死後居然被御廚給做成了一道菜自從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之後,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有名有姓者大約出過四百多位皇帝,除了一少部分皇帝死得不明不明以外,大多數皇帝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 乾隆皇帝愛恨交加的三個女人,皆居後位,誰才是他的最愛?
    乾隆皇帝愛恨交加的三個女人,皆居後位,誰才是他的最愛?一、孝賢純皇后孝賢皇后富察氏出身名門望族,祖父米思翰主管國家財政,父親李榮保是軍機大臣,家族底蘊很足。富察氏一生敬重和深愛著自己的丈夫,如此賢惠的皇后,備受乾隆皇帝尊敬。富察氏因先後喪女喪子,悲傷不已。公元1748年,乾隆為了皇后富察氏,帶她南巡散心,不料在途中去世,這位賢惠的皇后年僅三十七歲。乾隆皇帝為了悼亡愛妻,還親自為富察氏定了諡號「孝賢」,期間還做了大量的輓詩,保持富察氏宮殿原樣,每年也會在她宮中呆上許久。
  • 在古代,太上皇和皇帝,誰應該聽誰的?原來講究還挺大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有句話形容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在這樣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卻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歷史詭辯,也是前一段時間網友們討論的最熱的一個問題,太上皇與皇帝到底誰的權力更大,誰應該聽誰的?
  • 5位皇帝專業戶,張國立最親民,最後一位演過22個皇帝
    娛樂圈中有很多位「皇帝專業戶」,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最深入人心的五位皇帝專業戶。張鐵林在《還珠格格》中塑造的乾隆是大家最熟悉的角色,劇中的張鐵林不能用威嚴來形容,反倒是比較可愛。乾隆經常吹鬍子瞪眼,很多網友也把張鐵林飾演皇帝時候的表情截下來,做成了搞笑的表情包。張鐵林還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上錯花轎嫁對郎》中飾演過皇帝。
  • 唐太宗愛女高陽公主是被誰帶壞的
    為了證明房玄齡是自己最信任的朝臣、是曾出生入死拿下大唐王朝的親密戰友,唐太宗將自己最疼愛的女兒作為平衡與房玄齡關係的籌碼,將十二歲左右的高陽公主許配下嫁於當時的開國名相房玄齡第二子房遺愛,高陽公主算是太宗女中冊封和出嫁較早的公主之一。房遺愛《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一》中對房遺愛是如此描述的,「誕率無學,有武力」。活生生的一個不學無術的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