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柑產業扶貧基地裡一派忙碌景象。 周華東 攝
□江門日報見習記者 畢松傑
「以前家裡洗衣服用手,現在用上洗衣機了。」開平市沙塘鎮紅嶺村精準扶貧對象勞群珠高興地說。曾經,家用電器對當地貧困戶而言很欠缺,如今,隨著當地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他們的生活條件有了一定改善,紛紛用上了家用電器。
近年來,沙塘鎮以產業興旺為抓手,選準特色產業,立足長遠發展,依託創潤生態果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潤公司」)建設貴妃柑產業扶貧基地,帶動貧困戶發展柑橘種養生產,切實增強發展後勁。不僅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同時使他們擁有「造血」能力,讓「扶貧柑」結出「致富果」。
在「家門口」當起「上班族」
今年59歲的村民李寶笑,一直盼望著能在「家門口」就業。為何不出去呢?只因家裡還有牽掛。「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從小就很聰明,可是因為發高燒落下病根,全身肌肉萎縮,不能照顧自己。」平日裡,李寶笑除了種地,還要照看孩子,掙錢的重擔只能落在丈夫的肩上。
沙塘是開平建築之鄉,李寶笑的丈夫經常在外打工,且收入不固定,小兒子初中畢業後也隨父親外出打工,家裡過得很是艱難。李寶笑雖然想幫忙減輕家庭負擔,但沒有合適的工作,更離不開家。眼看年紀越來越大,更難找到工作了。這樣的情況,隨著貴妃柑種植項目的引進,發生了變化。
2018年3月,江門市委政研室派駐沙塘鎮幹部和沙塘鎮扶貧辦成功引進創潤公司到該鎮投資貴妃柑種植項目,實行「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就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選址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的紅嶺村,項目種植面積850畝,以貴妃柑、紅美人、茂谷柑等12個柑橘類優稀水果品種為主,突出發展優勢特色品牌,實施標準化管理。同時以產業基地為就業載體,全面對接當地貧困戶和村民在「家門口」就近就業。
「我在基地主要負責給柑樹除草、殺蟲、施肥,工作比較輕鬆,而且時間不受限制,有空了就可以過來上班,一個月算下來差不多可以掙2000元,極大地幫補了家裡的開銷,最重要的是,來回上班只要幾分鐘時間。」年近六旬的李寶笑,務農了大半輩子,現在竟然在「家門口」當起「上班族」。
「柑樹的收穫期一般集中在12月,此時需要大量的人力,高峰期每天超過30人同時在基地幹活,其中大多數是來自當地的村民和貧困戶。一般的生產管理季節,每天也會有接近20人在這裡工作。大家只要空閒,都很樂意到這裡來。」貴妃柑種植項目管理人員葉劍鴻說。
鼓勵貧困戶自主創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創潤公司引導貧困戶與其合作,通過提供果苗、肥料、技術和建立連片示範種植基地等方式,鼓勵貧困戶自主創業,通過柑橘種植提高經濟收入,並以約7元/公斤的價格收購他們所種植的柑橘。
目前,已有3戶貧困戶加入進來,種植茂谷柑5畝。創潤公司負責人李榮發算了一筆經濟帳:預計今年年底產量約2500公斤,每畝產量500公斤,每畝收益3500元,每戶年收入約5833元;2021年,每畝產量將增加到1500公斤,每畝收益1.05萬元,5畝收益共5.25萬元,每戶年收入提高到1.75萬元;2022年,盛果期每畝產量將遞增到3000公斤以上,每畝收益2.1萬元,5畝收益共10.5萬元,每戶年收入增加到3.5萬元。
「我們還會定期舉辦柑橘種植技術培訓,教授不同季節柑橘種植的注意事項,以及對藥物劑量的把握、不同階段所需要的肥藥種類等,讓大家把產量提上去,收益也就更可觀。」李榮發說。
近日早上,結束貴妃柑種植基地的工作後,村民勞群珠頭戴鬥笠,手提鋤頭,馬不停蹄地來到她「私人訂製」的柑田裡忙活起來。「我手不靈活,眼睛也不好,進不了工廠,現在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掙錢的路子,當然得勤快點。」勞群珠向記者透露,她每月在種植基地工作能拿2000元左右,逐漸長大的柑樹也是一筆「隱形」財富。此外,她還承包了村道的保潔工作,每月能再拿1700元。
勞群珠說:「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成家了,小女兒也參加工作了,加上自己掙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我是一名單親母親,獨自拉扯大三個孩子,貧困的滋味不好受,如今慢慢過上好日子,要感恩,更要依靠自己的雙手維持下去。另外,我想多賺點,修個大點好點的房子,這樣女兒們回來也都能住,並且住得舒服。」
經過兩年的發展,貴妃柑種植項目逐步走向正軌。「當時我們就預計果樹三年後開始掛果,今年正是第三年,看這天氣,今年收成應該不錯。」李榮發介紹,目前,基地種植了6萬棵柑橘果樹,今年底預計可掛果25萬公斤,屆時收成的貴妃柑將銷往全國各地。
下一步,創潤公司計劃擴大基地種植規模至1200畝,打造集休閒觀光、旅遊採摘於一體的綜合型水果園區,同時在基地內建設冷庫、包裝車間等,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我們希望能帶動這裡更多的貧困戶發展種養生產,不光要擺脫貧困,還要實現自主致富。」李榮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