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三傑之一,織田信長創立基礎,豐臣秀吉推向高峰,最終德川家康成就百年大業。
德川幕府統治日本長達266年的時間,這是日本經歷戰國亂世以後,出現大一統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日本與周圍國家都保持著比較穩定和平的關係。
為何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反常態,開始了各種徵伐活動呢?真的是因為日本人口爆棚的原因嗎?
01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採取閉關鎖國政策。
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其實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性意義。德川家族本身就是日本豪族,在經歷了一場政變以後,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又被稱為江戶幕府。
和同時期的中國十分類似的是,清王朝入關以後,也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不過清王朝並沒有將明朝皇帝奉若君主,而是取而代之,成為帝國新的主人。
丙戌,見日本侯爵伊藤博文、署使林權助於勤政殿。賑射洪等縣水災,略陽等縣水災雹災。丁亥,皇太后復垂簾於便殿訓政。詔以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褫其職,與其弟廣仁皆逮下獄。有為走免。戊子,詔捕康有為與梁啓超。庚寅,戶部侍郎張蔭桓、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御史楊深秀暨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並坐康有為黨逮下獄。---《清史稿》
可是西方世界已經逐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的航海技術強大以後,逐漸開始向東方滲透。
比如說葡萄牙早在明朝時,就已經強行佔領了臺灣島。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德川幕府和清政府,幾乎異口同聲地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因為地方力量,可以通過與西方的貿易中,獲得大量先進的武器。
尤其是在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上臺以後,基本上斷絕和西方世界的一切來往,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統治。
首先,德川幕府禁止日本船隻出海貿易,尤其是禁止西班牙人的船隻前往日本。但凡有偷渡者,不管是出去還是進來的,被抓到都要處以死刑。其次,德川幕府取締了一切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在日本境內,任何傳教士,都會被德川幕府逮捕,有效地阻止了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再者,其他國家前往日本貿易的船隻,會受到德川幕府的嚴密監視。整個貿易活動,雖然幕府不參與,卻需要全程監督。1633年到1639年,這個時候是明王朝接近滅亡的時期。德川幕府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閉關鎖國體制。
由於對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日本對朝鮮以及清朝的政策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可以說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的日本,基本斷絕了和外界的所有交流。沒有與外界發生戰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02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兩百多年,和清政府一樣,到了近現代時期,也體現出了自身統治的疲軟狀態。
第一,德川幕府森嚴的等級制度,雖然對封建統治有非常好的幫助,可是卻導致從幕府到武士一系列的貪腐行徑,搞得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第二,日本和清朝一樣,經歷了兩百多年閉關鎖國的歷史,已經完完全全落後於西方國家。而德川幕府不思進取,只想著將老百姓封閉起來統治,這已經無法奏效。第三,和清朝一樣,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也是農業大國,百姓都依靠土地莊家生活。可是封建地主卻成為了剝削農民的重要成員,中下級武士的生計都成了一個問題。其實19世紀的日本,和當時的清朝非常類似,幾乎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樣子。1853年,美國的海軍兩次強行進入江戶灣,迫使日本與之通商。
用大炮強行打開的國門,自然是後來者絡繹不絕。所以當時的德川幕府,根本無力對付強大的西方霸權國家,只能與這些列強籤訂各種不平等條約。
甲午,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康廣仁俱處斬。謫張蔭桓新疆。徐致靖禁錮。命榮祿為軍機大臣。以裕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乙未,以康有為大逆不道,構煽陰謀,頒硃諭宣示臣下。罷巡幸天津閱操。命榮祿管兵部事,兼節制北洋諸軍及宋慶軍。丁酉,籍康有為、梁啓超家。---《清史稿》
出賣主權的結果就是,日本百姓紛紛破產,中下級武士無法生存,這便是倒幕運動的起點。正因為如此,幕府集團逐漸走向了滅亡。
03明治維新使得日本遠超周圍鄰國,侵略野心昭然若揭。
明治維新:1865年12月,高杉晉作帶領農民軍奪取了藩政權,隨後四處倒幕派系紛紛林立,奪取了各地的藩政權。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開始暗地裡支持倒幕勢力。有了明治天皇的支持,再加上薩摩、長州、安藝三藩倒幕勢力的武裝力量,德川幕府終於結束了對日本長達266年的統治時期。明治天皇是日本第122代天皇,他主張君主立憲制,這是日本前所未有的進步。將部分皇權讓出來作為條件,天皇也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權力。明治維新相當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戊戌變法,唯一的不同是,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戊戌變法卻徹底失敗了。
明治維新成功以後,日本努力擺脫過去東方國家的影子,一切都朝著歐洲化的方向發展,使得日本迅速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帶來弊端:明治維新並沒有徹底擺脫封建殘餘思想,這是一場近乎畸形的變法。雖然難能可貴,卻沒有做到徹底走向近現代化。
所以陸續出現了大量軍國主義色彩的文化和組織,這使得日本的未來掌控在了一幫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人手裡。
三月壬申朔,命吳大澂回湖南巡撫任。癸酉,濟陽高家紙坊河決。乙亥,日兵陷澎湖。戊子,褫提督蔣希夷職,逮問。癸巳,命郭寶昌隨同劉坤一辦防務。己亥,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伊藤博文、陸奧宗光馬關會議。和約成,定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割遼南地、臺灣、澎湖各島,償軍費二萬萬,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從事工藝製造,暫行駐兵威海。--《清史稿》
他們主張對外擴張,主張將天皇的威名遠播四方。所以陸續開始了對朝鮮、對中國乃至對東南亞地區的徵伐之路。
沒辦法,人家走在前面,比周圍國家更加先進,所以落後者必然是要挨打的。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得到了清政府的一大筆賠款,多達兩億兩白銀,從此擁有了強大的軍備資本,使得他們的野心更加猖狂。
總結:走在前面的人,不會希望你趕上來。
集體富裕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情嗎?很殘酷地告訴大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人如果都富有了,誰來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誰來保證基本的社會需求?
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提前走到了前面,他看到了近現代化的好處,那他就不希望周圍的國家能夠趕得上他們。
因為他們的化工廠需要落後國家來接手,他們的資本需要落後國家來提供。如果你跟他們一樣先進了,那麼你的資源當然不會給他們,即使給也是以高昂價格賣給他們。你的地盤上當然也不允許出現化工廠,因為你的人民需要享受良好的環境。
由此可見,日本強大以後,擔心周圍的國家也會逐漸變法革新,所以提前採取了擴張之道。甲午海戰擊敗清朝,掠奪了一大批資本以後,清政府沒有能力迅速恢復,這就是當時明治天皇的目的。只要打出了時間差,那麼你永遠都很難趕上他。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