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說: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買咖啡時自帶杯子,好省幾塊錢。有人質疑,這種「摳」出來的精緻,到底圖什麼?
在作者看來,「精緻摳」既保留了年輕人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也減輕了浪費產生的內疚,可以在省錢和精緻間達成新的平衡。
推薦給你,靜夜思。
買咖啡自帶杯子:
當代年輕人為什麼「精緻摳」?
來源:社會學了沒 | ID:socialor
作者:張酷炫寧
01
最近,年輕人中一股「復古」的生活方式在回歸,流行起了「零拷」。疲憊的生活中必須用咖啡「續命」的白領們帶著自用空杯上街「拷咖啡」,年省千元。
網友們各抒己見,有人認為,既然這份「精緻」用「摳」才能達成,沒什麼必要:「每天少喝一杯咖啡,豈不是省的更多?」
有人說,這正符合當今的環保大環境:「這個挺好的,環保節約。」
「摳」出來的精緻,到底圖什麼?
所謂「零拷」,本是上海話,「零賣零買」的意思,購買單位較小,可以按需購買。經濟生活不夠富足時,油酒醬醋等都要帶著自家容器去「拷」,打醬油也就是「拷醬油」,還有「拷雪花膏」「拷墨水」等。曾經是個「萬物皆可拷」,也只能「拷」的時代。
今天,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各類商品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包裝日益精美方便,隨取隨用。「零拷」生活的復興,早已不同於往日意義。
02
咖啡愛好者每天帶杯子去「拷咖啡」,每月支出減少上百塊;
大學生自帶飯盒去食堂「拷飯」,省下飯盒費用;
手帳愛好者帶著分裝板「拷貼紙」,同樣的價錢享受更多貼紙樣式;
彩墨愛好者「拷墨水」,昂貴的一瓶進口墨水可以讓好幾個人「分裝體驗」;
既要追求生活品質,也要儘量節約、避免浪費。這種「精緻摳」的消費觀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精緻摳」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堪比一場忠於自我的消費解放,真實、坦然地承認自己的需求,在省錢和精緻間達成平衡。
其實幾年前,一些咖啡店就推出了自帶杯子可減免幾塊錢的優惠,但是不少人礙於面子,不好意思真的帶杯子去「拷咖啡」。
有網友說:「帶過一次杯子去,覺得前臺小姐姐和其它顧客會覺得我很『摳』,很計較,於是就再也不帶了。」
而現在,一個人往往帶動一整個辦公室過起「零拷」生活,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放著屬於自己的杯子。
可見,年輕人喜歡「零拷」生活,不只是為了圖幾塊錢的便宜,而是這種節約更能帶來一種「做人家」的成就感。比起盲目的「囤貨」和追求超出自我負擔的消費,「精緻摳」既保留了對品質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減輕了物質浪費時產生的內疚。
03
「零拷」生活不是無奈之舉,而是一種選擇。這種「精緻摳」省了物質,反而反哺了精神。
「零拷」的生活方式所體現的「只取所需即可滿足」的心態像是一場更加生活化、易實現的小型「極簡主義」。
「對身邊事物毫無感覺」甚至常常感到疏離,是不少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對大城市的白領們來說更是如此。而自帶杯子「拷咖啡」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何能喚醒麻木,激發人的幸福感呢?
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人類更容易同情和理解的單位,人對數字的意義並不敏感,對個體意義更敏感。隨著數字越來越大,它們對我們個體的意義就越來越小。
信息與物質資源過剩時,注意力會被稀釋,同情心會被消耗。我們對生活產生感受上的麻木和疏離,就是被過多刺激而產生的自我防禦和心理疲勞。
而「零拷」所體現的個性化、精準化、具體化,既體現著不斷精進的生產方式,也是年輕人追求情感滿足的嘗試。
人與某一個具體的物品間建立長久聯繫的歸屬感,對當今的快消生活而言,反倒是一份安定的慰藉。甚至相比於不斷變幻的事物和流水般的身邊人,「舊物」與「我」的關係更為永恆。
這樣看來,「零拷」生活不止省錢和環保,而是真的「精緻」。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