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合肥號驅逐艦停靠在黃海明珠附近
全艦長132米,寬12.8米,排水量高達3250噸
魯東大學師生共同加入132工程組
大眾網煙臺10月8日訊(見習記者 王遙馳 劉若鏡)近幾天不少市民都發現,在煙臺市萊山區黃海明珠北側停靠著一艘100多米長的軍艦。「這是什麼船?為啥停在這兒?」「我們能不能上去參觀?」市民們好奇地圍觀著這個龐然大物,更有甚者想要上船探個究竟,但都被工作人員一一攔下。原來,這艘軍艦是132合肥號驅逐艦,退役後的它被移交給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用於實習教學,今後將常駐煙臺。
驅逐艦坐灘困難多
魯大師生前來幫忙
132合肥號飛彈驅逐艦長132米,寬12.8米,排水量3250噸,要讓這樣一個大傢伙在失去動力的情況下停靠,最好就是使用海洋的潮汐變化。為此,工作人員根據煙臺的潮汐狀況制定了精確的坐灘計劃。
6日早上6時30分,132艦由煙臺萊福士船業有限公司拖帶起航,上午9點到達黃海明珠附近海域。晚上11點半,黃海明珠附近海域潮流達到最大值,在陸地上兩個絞盤、3臺(每臺重10噸)纜機、兩條300馬力的輔助船和5條漁船的合作下,終於在午夜時分成功坐灘。
據工程負責人鄭工程師介紹,由於132艦自身吃水較淺,遇風易擺動,難以保持平衡,目前工程主要內容是落實先前制定好的壓載方案,即向艦艙內填注混凝土,將艦底壓入一個預先挖好、深約1.3米的大溝基座內,使其能夠穩固得停靠。據鄭工程師介紹,目前工程已進行過半且基本順利,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由於船艦建造年代較久遠,艙室分布複雜,需要小心均勻填灌混凝土,保證船前後、左右舷的平衡。具體工程施工仍需數日時間。
工程雖不大,但也少不了人幫忙。孫開飛是魯東大學交通學院船舶專業的大四學生,在張老師的帶領下他和同班的11名小夥伴加入到了132艦工程組中。「我們雖然還做不了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但能夠進入到船內參觀,了解船體結構,就比課本上的圖片要直觀的多。」孫開飛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在這裡工作兩天了,雖然比起課堂上要勞累很多,但是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我們比航院的學生們更早一步在艦上實習了!」
船上的利炮在提醒著市民們它曾有過的驕傲
艙體水泥澆築工程已完成大半
合肥號戰艦榮譽多
八旬老人來看真容
據了解,132合肥號驅逐艦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型飛彈驅逐艦,1976年10月由中華造船廠建造,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3月編入海軍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戰鬥行列,1986年7月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合肥」艦,2012年10月20日退役。
132艦是海軍的一艘明星艦、功勳艦,曾兩次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是執行「580」任務。1980年5月18日,132艦作為指揮艦,參加遠程飛彈試驗的海軍特混艦隊編成——這是迄今為止人民海軍派出的由18艘艦船組成的最強大特混編隊。在這一個多月的遠航中,因為表現突出,132艦榮立了集體二等功。
第二次是出國訪問。1985年11月,132艦出國訪問,歷時65天、航行12430海裡。訪問結束後,艦艇進入南海時,遭遇了12級的強颱風,1.5噸的鐵錨被巨浪打到了甲板上。該艦官兵把自己綁在戰位上操縱著艦艇,與狂風惡浪搏鬥了30多個小時,最終圓滿完成任務,邁出了人民海軍艦艇出國訪問的第一步。為表彰該艦出訪的成績,海軍黨委為其榮記集體二等功。
有著如此榮耀的戰艦自然引起了廣大市民的普遍關注。老家棲霞的85歲老人邢鳳祥聽說了132艦的消息後,專門趕到海邊一睹軍艦真容。「軍艦可以用來教育學生,讓他們看看新中國的發展。」曾做過多年教師的邢大爺這樣告訴記者。由於軍艦仍在施工當中,出於安全考慮,目前仍不允許非工作人員上艦參觀。據了解,該驅逐艦被移交給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用於實習教學,今後將常駐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