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魚類,似乎秉承著大家互相看不見,我就隨便長長的特點,什麼奇形怪狀的魚類,你都在深海裡看見。只有我們想不到的造型,沒有它們長不出來的樣子。其中有一種魚類,體型很大,性格溫柔,但是智商特別低,又蠢又笨,還喜歡作死,在浩瀚的海洋裡能夠順利存活下來,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翻車魚,美國人稱呼它為「太陽魚」,因為這魚經常跑到海面上曬太陽,給自己來一個「日光浴」。然而做日光浴的時候又往往沒注意過往的船隻,一不小心就鑽進漁船的漁網裡,被人打撈上來。英國人稱呼它為「頭魚」,因為這魚長相看起來就像只有一個頭。中國人則直接叫它「翻車魚」,因為這魚時常上浮側翻,又經常做出一些「翻車」的事情。
翻車魚為什麼經常上浮側翻?因為它不會遊泳。對於魚類來說,能夠推進魚身前行的是魚鰭、魚尾的擺動,但是翻車魚卻沒有這些特點,它們只能順著水流,藉由海浪的造勢來推進自己遊動。有時候海浪將它推到海面上,它很快因為自己扁扁的體型又翻入海中,然後又被衝上來,甚至經常被衝上岸,被人捕捉。
翻車魚的行動非常遲緩,加上性格溫柔,即使遇到食肉者天敵,它們也沒辦法逃跑。虎鯨、鯊魚最喜歡追著它咬,翻車魚也沒辦法逃脫。因為經常被推上海面,在近海領域的時候,惱人的海豹和海獅也喜歡追著它咬,特別是海獅,趴在翻車魚身上啃咬掉一半的魚肉,翻車魚都沒有辦法,只能瞪著眼睛隨波逐流,沒有反應。
人類也看中了翻車魚的好捕捉,在日本、韓國兩地,人們捕撈上翻車魚後,會將翻車魚的魚皮剝去,只留魚肉。魚肉晶瑩剔透宛如果凍一般,直接切開做成生魚片,肉質雖然比較硬,但是味道還算不錯。在日本,翻車魚的料理通常比較精緻,切成小塊的魚肉很好入口。而在韓國,翻車魚則是街頭美食,加上辣椒就可以食用。
在中國臺灣,食用翻車魚也是當地的習俗,只不過他們吃的各有特點,將翻車魚的魚皮劃開,將魚腸拉出來洗乾淨後,做成「炒龍腸」。這道菜的原料就是翻車魚的腸子,味道還不錯,主要吃口感,大家有機會的話倒是可以去試試。值得一提的是,臺灣人把這種魚叫做「曼波魚」,可不要叫錯了。
翻車魚又蠢又笨,還不會遊泳,遇到人類和天敵也束手無策。雖然繁殖量大,一頭成年的雌魚可以產下3億枚魚卵,但成活率非常低,能夠成功孵化成魚的也只有百萬分之一。只有2毫米的小魚成群結隊,但還要面對食肉魚類的侵擾。即使長成大魚,這些困擾依然纏著它們。
那這種魚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怎麼到現在都還沒有滅絕?原來,翻車魚的魚皮非常厚,魚肉的質地也比較硬,不少魚類對翻車魚的味道嗤之以鼻,有的虎鯨、鯊魚甚至咬一口後覺得不好吃,就遊走了。於是翻車魚就帶著自己殘破的身子繼續在海浪裡漂流,反正又不會流血吸引其他食肉魚類,於是翻車魚就開開心心繼續蠢萌地活下去。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