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華夫(Waffle)這舶來品,一名卻有三張面孔,宛如三胞胎。我按自己的接觸順序,來給三胞胎排排坐:華夫餅乾老大,華夫餅老二;老三有點逆天了,不叫「華夫」叫「雞蛋仔」。
圖說:上海人熟悉的華夫餅乾。
華夫餅乾也叫威化餅乾,如梳打餅乾也可寫成蘇打餅乾,華夫也與威化並用。華夫餅乾長方形,為單片薄型餅乾和夾心組合的夾心餅乾。把糯米為主的粉團,入模具烤成片,加糖粉拌勻的凝固油脂塗於薄型餅乾,片片粘疊,再裁成各種規格。觀其剖面是層次分明,如三夾板五夾板。色豔味香,膨鬆酥脆。放進嘴裡,先有點粘嘴唇;輕輕一咬碎了,稍稍一含化了。吃到現在,華夫餅乾多甜味,沒嘗到鹹的辣的五香的或其他滋味。
以牛奶巧克力主打的華夫餅乾,還有玫瑰夾心、可可夾心、橘子夾心和檸檬夾心等品種。除巧克力眼見為實,把華夫裹得嚴實;其他橘子啊檸檬啊,均隱身融合於華夫,靠味蕾才辨出誰是誰。
圖說:巧克力華夫餅乾,有內夾心的,也有外包裹的。
吃華夫餅乾如吃拿破崙,要小心翼翼,這是個易碎品。吃得快和大口,就會「唏唏拉拉」掉得一天世界,不雅也浪費。我曾一片片扳下吃,很有腔調的樣子;吃著吃著就覺得不爽快了。孩子們歡喜華夫餅乾,它營養豐富,熱量較高;尤其是牛奶巧克力與脆生生餅乾的完美結合,生出滿口香脆的快感。
小時侯,華夫餅乾屬較高級點心;在我眼裡,比梳打餅乾洋氣。那時到店裡買散裝,它似磚頭般整齊疊放,成一點心方陣。華夫是多孔性結構,易吸水分,放家裡要注意防潮。後來出真空包裝,有一塊小包裝,也有幾十塊的。華夫餅乾原料到爆炒米花那爆出來,口感更鬆脆;那是親戚家吃到的,他工作的泰康廠把華夫邊角原料作福利賣員工。
上海人吃華夫餅乾比較早。開埠後,老外帶來洋食品及製造技術。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第一家中國人開的西點作坊晉豐號問世百老匯路(今大名路)。三年後,發展為泰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進口機器成上海第一家機制餅乾廠。到1911年(清宣統三年),其餅乾在都靈博覽會獲優等獎。
圖說:老上海的泰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做餅乾的先驅。
早在抗戰勝利後,泰康的華夫餅乾就品種多樣。改革開放,上海引進具國際先進水平的30條流水線,其中有生產威化巧克力和華夫餅乾的。上海做華夫餅乾聞名的,除泰康金雞牌,還有老家茂名南路旁兩家:上海食品廠杏仁醬華夫和哈爾濱,味道是俄式的。
老二華夫餅與老大華夫餅乾都叫「華夫」,但有區別。一製作不同,華夫餅手工現做,華夫餅乾機制非現做。二外貌不同,華夫餅平面而華夫餅乾是多平面疊加的立體;華夫餅圓而華夫餅乾長,華夫餅的例外是德國的心形華夫餅。之所以是同胞,只因身上擁有共同的家族徽章——菱形或方形格子。這一圖案已成符號,人稱「華夫格」。不知他家是否申請了專利?2106年去丹麥皇冠曲奇拍片,他家的曲奇餅乾圖案多樣,但絕無菱形或方形格。
圖說:華夫格,華夫兄弟的家族紋身。
華夫圖案為何選菱形或方形格子?想來是有原因的。華夫起源的一個版本,與蛋撻等一樣出自教堂;有說在中世紀,有說在更遠的古希臘。於烤模中烘成的圓形聖餐薄餅,被看作華夫餅的雛形。制餅的聖餐夾兩面刻不同圖案,做出的聖餐餅圖案各異;這些圖案、符號、文字都富有含義。在教堂之外,也曾流行將家族名稱和盾徽刻於華夫餅乾夾,讓餅烙上家族印記,有鐫刻15世紀讓桑•波和菲利浦•瑟•哥德家族盾徽的華夫餅乾夾為證。過去,華夫餅乾夾作為女孩出生禮,上刻她的姓名和出生日,出嫁時帶走。如今的北歐,仍有父母將它刻名作為女兒出嫁禮。瑞典人更看重這餅,每年3月25日的國際華夫日為其創意,把這一天作為春的開始;放下手中工作,一心一意做那成了報春花的華夫餅。
華夫餅為比利時特產,當地又稱「布魯塞爾華夫」是因其出風頭於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博會。對其起源,除先前提到的教堂版,還有兩個版本:一是誕生比利時,1851年由班德•布拉班特創作,另一說則歸於18世紀列日王子主教區一廚師,這說法與第二起源地荷蘭有關,列日距荷蘭僅30公裡,說是荷蘭人1784年發明。
比利時華夫餅與荷蘭華夫餅相比,餅大且厚而脆,用黃油不用牛奶;比利時人的另一革命是用酵母發酵麵粉。最初的華夫餅沒放昂貴的糖,隨著美洲供歐洲的糖增加,糖的便宜令華夫餅走出貴族家成大眾食品。而10世紀教堂產的華夫餅,已在小麥麵糊裡加奶油,蜂蜜和黃油,味道與當下更為接近。
圖說:華夫餅的搭配多姿多彩。
美國人的華夫餅源於荷蘭。八年前去洛杉磯,住的酒店裡,早餐可自制華夫餅。麵糊已備好,慢慢倒入烤盤中的餅模,再合蓋;盤上下兩面分為一凹一凸格子,把麵糊壓出華夫格子來,沒格子就是一張雞蛋牛奶餅。烘烤三分鐘後開蓋,華夫餅火熱出爐。與華夫餅乾相比,華夫餅新鮮,奶香和蛋味更足;覺得鬆脆不如華夫餅乾。我看老外,有點把華夫餅當烤麵包片的升級版,有抹花生醬果醬,有塗煉乳蜂蜜;也有配水果和鹹的培根。華夫餅就要趁熱吃,不然失去現做的意義。
當年的羅馬天主教堂及聖彼得大教堂做聖餐餅的工具,與今華夫餅乾夾極像。在法國維埃納省會的普瓦捷教堂,制聖餅還要選在風向和溫度適中的屋子;這一美味被出生同一個普瓦圖—夏朗德大區的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喜愛,他後來還專做了純銀烤模。原華夫餅夾的兩金屬板間距近,做出的餅較薄;19世紀的工業進步出現熟鐵模具代笨重鑄鐵,這才有了厚華夫餅。
華夫餅乾與華夫餅一樣,既當紅花為主角是單吃的甜點,又能做綠葉與冰淇淋搭檔,一片華夫餅乾插上,亭亭玉立。體量大的華夫餅更能大快朵頤,餅上可置一大灘冰激凌。還有三明治吃法,較適華夫餅;把蔬果、沙拉醬和奶酪或巧克力、冰淇淋等,夾兩層餅中間。
圖說:華夫餅與冰淇淋是一黃金搭檔。
在華夫三胞胎裡,老大華夫餅乾與老二華夫餅還有兄弟相;頭上出角的老三雞蛋仔,雖把傳統方格變成園形,但用料和製作與兄長們相同,遂被認為華夫的變體。
圖說:雞蛋仔,排列如華夫格方陣。
雞蛋仔為一塊長方形或圓形餅,上面圓孔排列整齊。它口味多樣,有的味道是直接融入原料裡,如巧克力、香蔥等;有的則添加表面,如灑芝麻或椰絲等。那半圓形的小洞裡,也可隨心所欲填入紅豆和冰淇淋。先是在徐家匯吃到雞蛋仔,後又在襄陽公園旁買過。它色澤金黃,吃的是沒澆頭的原味;紙袋包著,邊走邊吃。對我來說,主要吃個新奇。
圖說:雞蛋仔與它華夫同胞在百搭上,到是異曲同工。
它生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為使破裂雞蛋不浪費而仿華夫餅製作,因餅模為一個個園洞,出來的餅如一個個雞蛋而得名「雞蛋仔」。香港做雞蛋仔的,利強記北角雞蛋仔和媽咪雞蛋仔最出名。其實,香港也有華夫餅,叫「格仔餅」;個頭沒比利時的大,出爐還切成四份;想是胃口沒老外那麼大,加上無堂吃,如此吃起來方便。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
原標題:《華夫三胞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