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這個詞,在詞典上是零星,不完整的意思。在陝西,甘肅,寧夏一帶,碎有個引申意,就是小。碎女子,碎娃,在碎碎的時候,這些陝甘寧地區的人嘴邊常常說出來。回族作家馬金蓮的小說,就常常有這樣的形象,在家是黃毛丫頭的」碎女子」,早早的照顧著弟弟妹妹,剛成年就出嫁,變成了別人口裡的」碎媳婦」,小小身板懵懵懂懂,喝粥都不敢大聲又堅韌的支持著丈夫。好像在這個世界裡,對於成熟有圓融的認知,於是碎就是小而零星的呈現。
多年前去中國臺灣,聽他們講話說「知道啦,不要醬紫碎碎念。」我問:「碎碎念是什麼?」他們說,就是那種,一直一直反覆講那些瑣碎的,小的事。哦,原來如此,念可能是一直嘮叨的意思,碎碎就是小事吧。「你的碎碎念,碎碎是小,隔山隔水,在我老家陝西,碎也是小,你們有碎碎念,小小事,我們陝西有碎面,小小大的面。語言很有親切感,兩岸一家親。」
其實碎碎念是閩南語的發音,碎也不是那麼解釋。
我們還是說回碎面,小小面,碎面,也有叫雀舌面,是把擀成又薄又勻的面晾乾後,切成長約1釐米的小面片,形狀就如同麻雀的舌頭一樣,煮熟後澆上做好的臊子,再根據個人口味加上適度油潑辣子、鹽、醋後即可食用。
在這個時候,好多人會提出來,陝西旗花面也是這麼解釋的,所以我得在此區分,陝西麵食種類太多,旗花面的菱形,像軍旗,碎面其實沒有形狀,怎麼順手怎麼切,精華在於碎,就這個碎字,吃碎面時,因面切得非常碎細小,配菜也隨著切的細細小小的,所以碎面真不一定用筷子,拿勺子連面帶臊子帶湯,冬天這們吃,暖和舒服方便。
陝西人沒那麼講究,碎面,貓耳朵,麻食,都是親戚,但是這類親戚都有個特點,就是「哄上坡」,這話您又不懂了,唉,老陝說的「哄上坡」是因為陝西除了關中的平原外,總體上稱呼為黃土高坡,幹活需要出大力氣。以前的年代,幹活需要強勞動力的時候,男人,主要勞動者,要吃幹撈麵,因為碳水吃得足,好幹活,好出力氣,所以看《白鹿原》男人拿大海碗,擼起袖子胳膊上肌肉青筋,挑一筷子油潑麵,辣子汪,面長,幹撈寬面,吃的呼裡譁啦,美。女人呢,和不太主要的勞動者,自然沒有這個待遇,那麼扯麵剩下的邊角,就切切配些小菜,小蔥蒜,湯寬些,稀裡譁啦,連菜帶湯,喝也喝飽了。「哄上坡」就是指這類帶湯水的面,吃了不頂飽,吃完不一會兒就餓了,要是壯勞力吃這樣的飯,爬坡種田,剛上坡,出點汗,撒泡尿,就餓了,這活就幹不下去了。
現在人沒那麼強的勞動,常常還為減肥,吃了不消化苦惱,那麼碎面就常常做,一個是湯湯水水好消化,另一個碰上挑食的這個不吃,那個不吃,菜都切碎了,看你怎麼挑。我家裡吃的兩個碎面,推薦給大家,冬天一種,春秋一種。
冬天,買陝北的羊肉燉湯,吃陝北地椒草長大的羊,肉肥美不羶,吃到嘴裡有種黃油在嘴裡融化的顫抖的香。羊湯熬好了,花椒熗鍋後撈出,放入蔥花爆香。依次下紅蘿蔔,土豆,西葫蘆,平菇,黑木耳,加鹽,糖,生抽調味。配菜家裡有啥放啥,加入厚厚的羊肉湯,湯沸騰之後再入黃花菜,醋。下碎面煮熟並且入味,煮熟之後加入幾滴香油,調入胡椒粉,即可出鍋。出鍋以後撒點香菜。健脾,強身。
春秋天,西紅柿白菜切丁,綠葉菜切絲,香菜切碎,蔥切花。油七成熱時放入蔥花炒香,然後放入西紅柿加鹽中火熬出汁。放入白菜丁炒軟,加入味極鮮,翻炒炒一會。再就是倒入水開鍋後再煮一會,淋入蛋液之後加紫菜煮開再加綠葉菜略煮,淋入香油,出鍋加入香菜。這時湯頭起鍋加滿水開始下面,後撈入事先準備好涼開水裡去過個水,然後再分裝到碗裡澆上頭湯。開胃,順氣。
夏天咋辦?夏天該吃漿水面了,那酸的一激靈又回味帶甜,是潘石屹的鄉愁,是另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