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和他的香港

2020-12-24 澎湃新聞
2014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

       從2001年《麥兜故事》到2014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麥兜系列電影已經推出六部。來自香港的小豬麥兜發過夢、學過太極拳、與華仔同臺演出過。這一誕生於香港本土,後來北上的系列電影,兜兜轉轉後又回到故事的起點。

       按照故事的套路,他原本該憨憨地與單親媽媽一起生活下去,胸中懷著斑斕夢想,然後無奈地長大成人——和千千萬萬的香港普通民眾一樣。但在這一集裡,麥兜卻應驗了流行的成功學,終於發達成為精明能幹的英雄。看完此集,失望不止一點,疑惑也不止一點。在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餘年後,成為社會棟梁的麥兜,究竟要怎樣續寫這部「草根童話」?

       麥兜和他的表弟麥嘜早在1988年就問世。最先問世的《麥嘜》系列,主角是一隻可愛的小豬麥嘜。香港俗語裡稱傻傻笨笨的人為「豬嘜」。然而麥嘜並不傻笨,他精明能幹,中英雙語流利,生活富足瀟灑。最初的故事以麥嘜的日常生活為主。之後慢慢轉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園,麥嘜逐漸淡出,麥兜轉而成為故事的主角。

       麥兜的右眼上有一塊紅色胎記。他出生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裡,自小和單親媽媽麥太相依為命。麥太望子成才,傾盡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學一點東西。無奈麥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作者謝立文曾在訪談裡說,「麥嘜在香港或者廣州或者英國都沒什麼區別,但麥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現。他的單親家庭,他的母子關係,還有自己天生資質低等,和麥嘜有很大區別。」

麥兜(右)與麥嘜

       雖然並非刻意,但從麥嘜到麥兜,香港社會的境遇變化不知不覺依附於這兩隻粉色的小豬身上。麥嘜問世之時,正是香港經濟最好的時刻。那時候香港頂著「亞洲四小龍」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於自身的發達和高效。但到1997年前後麥兜變身主角,經濟下滑的焦慮、社會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麥兜母子身上凸顯。1997年,13集動畫片《麥兜與麥嘜》問世,兩隻小豬第一次走出紙面走進電視。第一集裡麥兜想在感恩節吃火雞。節儉的麥太狠下心買了一隻最小的火雞,結果這隻火雞足足吃了一年。

       2001年,電影《麥兜的故事》上映。當年這部電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過了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是名副其實的港人驕傲。影片中,麥兜前往長洲學習帆船本領的橋段,則來自1996年奧運會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枚奧運金牌。然而長大成人,麥兜沒有和李麗珊一樣成為奧運冠軍,只是在壓人的樓市、故事中逐漸變成負資產。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會讓人跳樓」,也許比帆船和金牌更擊中港人心臟。

       繼承首部票房奇蹟,2004年歸來的《麥兜,菠蘿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製造」的字樣。依舊是細細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話的交織,這一集電影裡,麥兜的身世之謎被解開,那個叫麥炳的男人,拋下沉浸在新婚甜蜜裡的麥太,留下一部《菠蘿油王子》的書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復國之夢」。鏡頭跟著年輕的麥炳和麥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年輕的女工們在工廠裡勞作,香江上畫舫遊弋。然而下一個鏡頭,畫舫焚毀,麥太和麥兜的居所仍然狹小逼仄,卻和春田花花幼稚園一樣,面臨拆遷的命運。

       2003年,香港經濟仍沒有走出低迷,經歷SARS疫情以及之後的若干不當政策,更是讓局面雪上加霜。幾乎在同一時期,香港影壇拍出了《金雞》。與麥兜母子一樣,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層階級的代表,在時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而《麥兜,菠蘿油王子》裡,「活在過去」的麥炳似乎緬懷著舊日殖民地時期香港高速發展的榮光,而「活在未來」的麥太則希望告別勞碌生活,買一塊墓地對著大海抖抖腳。只有活在當下的麥兜,在時局和經濟的萎靡中進退兩難,為了讓時間過得充實一點,只能抖抖腿。

《麥兜,菠蘿油王子》

       在這之後,麥兜系列日益成為代表著港人的「草根童話」。關於它的漫畫接連推出,並被引進內地。麥兜圖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熱銷。在媒體票選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麥兜應聲上榜。對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麥兜和它幼稚園的好夥伴們稚氣可愛,常問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問題。但在大人來看,無釐頭的麥兜系列卻暗含著無數成人世界的辛酸。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學會》將麥兜動畫和真人表演結合起來。影片中應屆畢業生面臨殘酷的就業局面,燒味店的盛飯工甚至都是哈佛畢業。現實的孤單、寂寞、焦灼困境在這部電影裡都被無限次放大重現。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麥兜系列中,這部充滿了惡搞的電影評分最低。

麥兜影片中的經典臺詞

       2009年的《麥兜響噹噹》是一部有內地投資、製片和演職員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連故事也一併搬來內地。故事的源頭實際來自電視動畫片《麥兜與麥嘜》。麥家祖先麥仲幾千年前「吃飽了撐著」的發明因為三峽工程被發現。幾乎同一時刻,麥兜跟著媽媽北上。來到武漢,麥太讚頌這座」成就了熱乾麵和鴨脖子「的城市,希望屢次投資失敗的自己能在這裡找到春天。她把麥兜送進「太乙春花門」學習太極。

《麥兜響噹噹》

       這部電影在2009年暑期檔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節檔剛將喜羊羊系列搬上大銀幕。據傳片頭的3D場景和片尾的三峽大壩,都是應投資方要求所加。普通話版的配音陣容包括了那年剛開始走紅的黃渤,在上映時間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餘。

       北上的妥協發生在電影裡,也在實際生活中。2003年,內地和香港間開始實行CEPA政策。兩地貿易往來愈發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在大陸定居。根據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調查,約有50萬港人長期居於內地。2009年一年間,就有4萬港人移居內地,首次超過內地定居香港人數。

       2012推出的《麥兜噹噹伴我心》講述的重心不在麥太、而在憨憨的校長身上。春田花花幼兒園的校長注重音樂教育。他的學生似乎都沒有成為「社會棟梁」,卻一直讓音樂陪伴身邊。 這部電影的內地色彩依然強烈:麥兜遭遇了帶著東北口音的小夥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廁所迷了路。影片尚未過半,這個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麥兜相似的階層處境。

       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內地和香港在處境上似乎更同聲同氣,彼此生活上的關聯也更加緊密。影片裡,一輛載著小合唱團成員的小巴在深圳和內地兩地奔波,即是當下生活的寫照。比起前幾部,這部電影少了童話色彩,多了寫實的意味。

       在接連北上之後,2014年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卻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然而麥兜和媽媽沒有回到他們位於本島的鬧市區,而是生活在一個小漁村。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遷的來襲,前幾部裡的麥太的賣力工作和望子成龍,在這一部電影裡變本加厲。似乎為了適應內地口味,片中使用了很多老戲梗,比如吃雞。而麥兜與同學們天真的對話,卻在生活的強壓與母愛的渲染下變小了。

       在《菠蘿油王子》中,曾經有過一個「春秋大夢」般的結尾:靠著抖腿,麥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戲仿馬友友)同臺演出,麥太盛裝為兒子鼓掌喝彩。然而在《麥兜我和我媽媽》裡,先是麥太真的離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麥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脈,奮發圖強,終於出人頭地。

       只是發展至此,故事似乎脫離了大時代的背景,「香港仔」麥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變得面目不清。他沒有像前幾集裡一樣,長大成為一個普通人,面對著沒有夢的現實世界,而是變成了名偵探。成為名偵探的麥兜帶著獵人帽,像福爾摩斯,也像柯南。陡然發達的結局,雖讓一路看著麥兜走來的觀眾——比如我——倍感欣慰,但心中卻有不適。這個幹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粵語很一般),甚至有點呆、有點憨的小豬,原本是萬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但在故事的最後他還是翻身成了成功學典範——仿佛不這樣無法證明人生意義。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麥兜響噹噹》的結尾:若干年後,成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開燒雞店的麥兜。就如同麥太常說的睡前故事,麥兜從一個小朋友變成了一個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著。阿May覺得,能夠這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現如今,渴望成為「社會棟梁」證明自己的麥兜,和屹立在這隻小豬身後的大香港一樣,面臨著自我認同的焦灼困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麥兜的背後,有多少個失意的香港草根?
    還記得香港著名的卡通動漫形象「麥兜」嗎?麥兜是一隻粉紅色的小豬,2001年出生在香港,他的媽媽是麥太太。麥兜長相平平,右眼上有一塊胎記,喜歡吃雞,很乖,但有時似乎不太聰明麥兜和他的媽媽的的故事,都是一些日常的生活,雖然平淡無奇,但是卻反映出香港近十幾年來,經濟的興衰和社會的變遷,同時還隱喻著生活的苦澀和現實的無奈01麥兜的爸爸媽媽
  • 英國有小豬佩奇,香港有麥兜,日本有烏龍,而大陸有他就夠了!
    第二:香港的麥兜,麥兜作為香港動漫的卡通人物,早在很多年前就火遍大江南北了。相對於小豬佩奇來說,麥兜很明顯要可愛許多。第三:日本的烏龍,這個角色出自動畫片《七龍珠》裡,是參照中國豬八戒所創造的科通人物,十分好色,但是也極為仗義,雖然不是很受歡迎,但是這小眼神也很迷人呀!
  • 影視點評:《麥兜故事》想給他一碗魚丸粗面
    《麥兜故事》上映後帶來的轟動,令香港觀眾和香港電影人看到了香港動畫電影的前景,沒有好萊塢式的三維動畫技術,也沒有日本人的詭異想像,一個地地道道的香港故事便令觀眾齊聲叫好,這其中一定得感謝謝立文、麥家碧夫婦的用心創作。
  • 新民周刊:和「麥兜」一起大陸行
    一個從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專業畢業的女生麥家碧,一個在雪梨大學拿了教育和電腦雙學位的才子謝立文,夫妻倆合力創作出了香港本土獨特的草根式漫畫形象「麥兜」。8年前的《麥兜故事》裡,這只可愛的笨笨的粉紅小豬一炮而紅。今年夏天,麥兜被麥太太扔到了武當山學武,麥家碧謝立文這對神仙眷旅也隨著香港電影人大部隊北上神州了。
  • 麥兜:風靡二十年的香港小「明星」,還記得那一碗魚丸粗面嗎
    「拿著個包,我在想,長大後,當我面對這個硬邦邦,未必給你夢做,又未必那麼好笑的世界的時候,我會是怎麼樣的呢……」——《麥兜》自2001年首部電影《麥兜故事》上映之後,十幾年來,這一隻可愛的香港卡通小豬成為了國民寵物。引發了香港,內地以及整個華語世界觀眾的追捧和情感共鳴,它是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也是香港電影的「草根童話」!
  • 麥兜今天25歲,我才剛剛看懂他的故事|原創
    / 《麥兜:我和我媽媽》如果你在荒無人煙的小徑上看到一個長得像麥兜的大叔,推車賣面。請你一定要嘗一碗他的荷包蛋泡麵。雖然不是所有的事情,撥啊撥啊,轉啊轉啊,都像荷包蛋一樣能夠聚回到一起。但貼近土地,聽他講講麥兜的故事,也許就不會那麼傷心和煩悶,也許走到這裡迷路的人,就會想要回去。
  • 專訪"麥兜之母'麥嘉碧
    遇到特別難解釋的地方,她乾脆在紙上畫出來:「這就是我心情差的時候,麥兜也會變得很難過的樣子。」   6月中旬,麥家碧和謝立文來到上海,這對夫妻搭檔已經完成了第4部麥兜電影《麥兜響噹噹》,該片將於7月24日在內地公映。
  • 專訪麥家碧:不愛看好萊塢動畫 我和麥兜很像
    新一集中麥兜和媽媽都前往內地。網易娛樂獨家專訪(文/小萱) 7日香港漫畫家麥家碧來到北京,為的是她的新作《麥兜響噹噹》,這是著名的漫畫形象麥兜第一次離開香港來到武當山。「是為了讓內地的觀眾接受麥兜嗎?」麥家碧點頭,又搖頭:「其實故事是好幾年前就定下來的,我想畫的就是香港普通人的生活,現在香港和內地結合越來越緊密,所以才會有麥兜學武術,麥太來內地做生意。」
  • 香港有個「吃貨島」,麥兜去過
    本文經 深圳吃貨小分隊授權轉載作者: 賽德·烏漆嘛黑距深圳1.5小時的長洲島是香港262個離島中最熱鬧的小島這裡是麥兜眼裡的「馬爾地夫」如果看過《麥兜的故事》,應該就知道,麥太當時騙麥兜說這裡是馬爾地夫,也是奧運冠軍珊珊的家鄉。
  • 《麥兜故事續集之菠蘿油王子》
    為了配合多元培育教學法,麥兜和一眾小朋友除了學習兩文三語外,還要學好耍賴、詐死、創裔小便等等,一切都是為了美好的將來。  為了安定的將來,麥太買保險買美金買很多很多條廁紙,還在樟木頭給自己買了塊風水山地,月供都不過一百九十九。  一切都為了將來。
  • 麥家碧:每人心裡都有一個「麥兜」
    在此之前,根據她的同名漫畫拍攝的電影《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已成為香港票房大黑馬。     她沒有傳奇的經歷和顯赫的背景,但卻有一顆童心。在丈夫、搭檔兼經紀人謝立文的幫助下,結婚多年後,她依舊可以像自己創作的那隻粉紅小豬「麥兜」一樣,在「麥太太」的呵護下幸運地擁有一片繼續天真著發呆的世界。
  • 《麥兜》——現世哲學與成人童話
    母親節那天看到《麥兜我和我媽媽》重映,便去電影院補了票。這頭看著傻傻呆呆的豬,還真是讓人愛的緊啊。回來的時候覺得意猶未盡,便把2001年到2016年麥兜出的七部電影全部看了一遍。麥兜系列唯一的真人版,這一作向我們展示麥兜在香港強大影響力。
  • 大家覺得《麥兜》系列電影怎麼樣?
    誕生於1990年的麥兜是作者獻給成年人的港式童話。自2001年麥兜電影《麥兜故事》上映一炮而紅,之後又相繼推出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年)、麥兜響噹噹(2009年)、麥兜噹噹伴我心(2012年)、麥兜我和我媽媽(2014年)、麥兜·飯寶奇兵(2016年),共6部動畫電影,除了最近的一部,其他幾部豆瓣平均分都在8分以上。
  • 麥兜的魚丸粗面,湯汁濃鬱超好吃,麥兜要的魚丸和粗面都有啦!
    魚丸粗面出自香港的人氣劇《麥兜的故事》,校長飯店裡沒有魚丸和粗面,但是麥兜一直在點和魚丸、粗面有關的食物。麥兜:麻煩你,魚丸粗面校長:沒有粗面麥兜:是嗎?來碗魚丸河粉吧校長:沒有魚丸麥兜:是嗎?那牛肚粗面把麥兜:那要魚丸油麵吧麥兜:怎麼什麼都沒有啊?那要墨魚丸粗面吧麥兜:又賣完了?麻煩你來碗魚丸米線旁:麥兜啊,他們的魚丸跟粗面賣光了,就是所有跟魚丸和粗面的配搭都沒了麥兜:哦~~!沒有內些搭配啊……麻煩你只要魚丸麥兜:那粗面呢?校長:沒有粗面。麥兜:什麼都沒有,開什麼店!
  • 麥兜是個好孩子,本命年也不出來撈錢
    只是當小人物麥兜變成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香港製造」也已然物是人非。但很多人依然記得,他曾經帶給我們的滿滿感動。而長大的他既沒有變成梁朝偉,也沒有當上成功人士,笨笨的麥兜在硬邦邦的世界裡處處碰壁。他會失望失敗,但無論今天有多挫折,他依然在努力生活著。
  • 麥兜故事——沒有魚丸,沒有粗面
    《麥兜故事》是一部於2001年上映的香港動畫電影,是「麥兜」系列的首部電影。它講述的是住在香港九龍大角咀豬樣小朋友麥兜的成長故事。麥兜是一隻單純樂觀的小豬,他有一個單親媽媽:麥太。在麥兜出生前,麥太躺在產床上看到一隻橘紅色的塑料臉盆從天而降,臉盆無端端飄來總有原由,媽媽麥太單純地想到「好運臨盆」的話,並許下願望:「保佑我的孩子像周潤發、梁朝偉……」。可是為了保險起見,麥兜媽媽還是再一次許願了,就算不聰明不帥,也沒關係,只要福星高照,遇事都能逢兇化吉就好了。在父母的心裡,孩子的平安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 麥兜,成年人的黑暗秘籍
    在戀愛和婚姻這件事情上,麥太簡直就是情聖。麥兜總覺得自己很倒黴,沒有自信。所以麥太去買彩票,麥兜讓她買他沒選的號碼,這樣中的機率會更高。為了鼓勵麥兜,麥太假裝中了彩票,還給麥兜買了一堆新衣服。」麥兜和麥太都不是被生活垂青的那類人,單親媽媽在香港,還帶著一個智商不高、運氣還不好的拖油瓶,事事不順。去賣樓,但大環境蕭條,失敗。拍廣告,演技太差,失敗。
  • 麥兜菠蘿油王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麥兜菠蘿油王子》是由袁建滔執導,林海峰、吳君如、劉德華等人配音的香港動畫電影,是麥兜系列的第二部電影,電影《麥兜故事》的續集。它於2004年上映,影片依然圍繞著生活在香港九龍大角咀的小豬麥兜展開。不同的是,這次主要講述的麥兜的爸爸麥炳的故事。麥兜的爸爸,是一個傻傻的王子。傻到被人冒充自己,坐上了皇位。但因為壓根不認識回家的路,也無法回去復國。從春天等到冬天,傻傻的王子變成了一個大叔。但是他的內心卻一直停留在過去,他無比想回到過去,想做回那個王子,抵不住回去的誘惑被算命先生騙了錢。
  • 鄭天虎:家有麥兜
    而今,孫子麥兜卻不知不覺的快一周歲了,時間真的很快啊!一年來,我們全家為麥兜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麥兜的大名叫黃永昶,乳名叫麥兜。當然,這個名字不是我起的,是麥兜的父親、我的兒子起的。問他麥兜是什麼意思,兒子說:麥兜是卡包小豬、很可愛的意思,是香港在全球知名的卡通動漫形象。兒子的話不無道理,我也只得接受。
  • 趣味玩法:可愛豬代表——麥兜
    它的右眼上有個胎記,他喜歡吃雞腿,只吃肉不吃菜特別貪睡。雖然他資質平平,卻有很多夢想。他是誰呢?他就是——麥兜!許多朋友,都比較喜歡麥兜,就是因為他不完美,像我們每一個人。他的希望,讓人看了喜悅,他的失望,讓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