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孩子的相遇,是為離別。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就算是父母和孩子,也總會漸行漸遠。
李阿姨和老公前段時間哭著搬離兒子的家,回到自己的家。至於原因,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那就是住不到一塊去。李阿姨的兒媳是個溫柔的南方姑娘,身材小巧,說話也輕輕柔柔的。在和鄰居的交往過程中,也是個講道理的主,不是那種刁蠻不講理的人。李阿姨也不是個惡婆婆,性格直爽,平時雖然大大咧咧的,但也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都挺好的兩個人,碰到一起,就成了日常災難。就拿飲食來說,都吃不到一起去。在他們還沒去之前,小兩口還能互相遷就,一天吃他喜歡的,一天吃她喜歡的。可在他們去之後就不行了,少數服從多數。每次吃飯的時候,兒媳都挺不高興。其次,就是日常生活習慣。老人不習慣睡懶覺,每天起得都很早。可這年輕人,每到周末必定要睡懶覺。
看不慣就要吵,兒子夾在中間也很為難。時間長了,婆媳關係就水火不容,非常棘手。所以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李阿姨決定不和他們住一起。搬走之後,李阿姨的生活過得那叫一個滋潤。所以她也用過往的血淚教訓勸告父母,子女成家之後,別和他們住一起,不然腸子都悔青。
①父母和子女住一起的弊端
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不僅是子女不舒服,父母也很不開心。
價值觀差異。
見過很多婆媳,沒住在一起之前,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住在一起之後,都是你壞我壞大家都壞。為什麼呢?因為價值觀差異。首先,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不一樣的,就連夫妻之間也會有不認同對方的點。但因為是夫妻,要彼此磨合互相接受。而子女和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尤其大,就像大裂谷一樣,永遠無法磨合。
而這種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帶來的就是矛盾。一個想要自由,不想聽任何人的說教。一個想要繼續用權威領導孩子,讓他順從於自己,久而久之,矛盾頻發。
父母得不到認同,生活也不開心。
父母為什麼想和子女住在一起呢?首先是陪伴,人老了都怕孤單。其次是依附,說實在的,很多父母都有很強的控制欲,無法忍受子女離開自己的控制。他們需要得到晚輩的認同,繼而提高自己的價值。
可對於成年子女而言,父母的這種要求是很難實現的。兒子不可能事事聽父母的,兒媳更不可能事事都聽。既如此,矛盾百出。
②父母和子女的關係
父母不是為子女而活。
希望全天下父母都能明白,你的人生不是為孩子而存在的。你愛孩子,但你首先需要愛自己。在戀愛關係裡,盲目地愛一個人,會失去自我。在親子關係中同樣也是如此,盲目地愛孩子,不會讓孩子有幸福感,反而容易導致孩子逃離。
所以父母要明白,自己不是為孩子而活。自己的晚年幸福,跟子女也沒多大關係。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等到孩子長到一定年紀,父母就要知道,子女不是你們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成年後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對與錯,都跟父母沒有關係,父母無權幹涉。
③父母如何做晚年會更幸福
放手。
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先生曾說過:父母的家永遠都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卻永遠都不是父母的家。所以說,父母和子女關係一場,意味著別離。當孩子長大之後,就放手吧。讓他們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而自己也去過原本屬於自己的生活。互不打擾,才最溫柔。
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為孩子們放棄了很多。放棄工作上晉升的機會,放棄自己的喜好。但人這漫長的一生,只有先取悅自己,之後才能取悅好別人。所以到老了,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看風景,看看書,養養花。從這些小美好中,收穫幸福,
子女成家之後,父母就別和他們住在一起了。畢竟,你有你的家,他有他的家。互不打擾,才最好。
【話題討論:如何看待子女成家後,父母不和他們住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