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喝了母乳或者其它原因而腹瀉,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媽媽們可要注意啦,這可不是因為寶寶不喜歡喝母乳,而是有可能患了新生兒腹瀉啦。什麼?這世上還有「新生兒腹瀉」這現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新生兒腹瀉怎麼辦?
新生兒腹瀉的典型症狀為大便次數增多及性狀改變,由於引起新生兒腸炎的機制不同,病情表現及嚴重程度不一。
典型症狀
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大便次數甚至可達10次/日,性狀可為稀便、稀水樣便、黏液樣便、膠凍樣便,甚至伴有膿血,不同病因所致腹瀉大便性狀各不相同。
食慾下降:患兒吃奶差、食欲不振,甚至拒奶,可伴有嘔吐、精神萎靡。
哭鬧不安。
伴隨症狀
部分患者可出現低熱、嘔吐、腹脹及哭鬧不安等,腹瀉重者可出現脫水、酸鹼失衡及電解質紊亂、尿少、嗜睡等。病程長或遷延不愈者,可出現明顯消瘦、營養障礙及餵養困難等。
重型急性腹瀉多伴有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由於嘔吐、腹瀉導致的體液丟失和攝入量不足,使體液總量,尤其是細胞外液減少,導致不同程度(輕、中、重)的脫水。由於腹瀉患兒喪失的水和電解質比例不盡相同,可造成等、低滲或高滲性脫水,以前兩者多見。出現眼窩、囟門凹陷,尿少、淚少,皮膚黏膜乾燥、彈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的末梢循環改變。
重型腹瀉同時還常出現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症等離子紊亂,患兒可出現精神不振、唇紅、呼吸深大、精神不振,呼出氣涼而有丙酮味(爛蘋果味)等症狀,但小嬰兒症狀可不典型。
腹瀉病時還可合併低鈣血症和低鎂血症,腹瀉患兒進食少,吸收不良,從大便丟失鈣鎂,可使體內鈣、鎂減少,此症在活動性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患兒更多見。但是脫水、酸中毒時由於血液濃縮、離子鈣增多等原因,不出現低鈣的症狀,待脫水酸中毒糾正後則出現低鈣症狀(手足搐搦和驚厥)。極少數久瀉和營養不良患兒輸液後出現震顫、抽搐。用鈣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有低鎂血症的可能。
第一種,給新生兒餵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奶粉中加糖、奶液過涼或過早添加米糊等澱粉類食物,都容易導致新生兒積食,從而引起寶寶腹瀉。寶寶常出現大便含泡沫,帶有酸味或腐爛,有時混有消化不良的顆粒物及黏液,並且還常伴有嘔吐、哭鬧。
第二種情況就是,在寶寶患感冒時也常伴有腹瀉症狀。
第三種常見的原因就是細菌感染。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佔秋冬季節寶寶腹瀉的70~80%。發病時伴有嘔吐、發熱,若不及時處理可出現脫水症狀,因此要格外注意。
最後一種常見的原因就是寶寶對奶粉過敏。100名寶寶中有2~7名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這種症狀多出現於2~3個月的寶寶。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蛋白質的過敏症狀。寶寶常出現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絲,伴隨皮膚溼疹、蕁麻疹、氣喘等症狀。
首先在其發生前,要做到預防治療。預防治療的第一步當然是寶寶的飲食安全和營養,因為「病從口入」,要根源的解決問題就是要保證食品的新鮮、清潔,而且變質的食物千萬不要餵寶寶,另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母乳是最符合寶寶的營養需要和消化吸收的,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可以提高寶寶免疫力的成分,寶寶出生後最初的幾個月應該提倡母乳餵養。第二步就是增強寶寶的體質,多帶寶寶到戶外呼吸新鮮的空氣,當然,當感染高發期的時候就要避免外出了。最後一步就是要做好保暖工作,不要讓寶寶感冒了,因為感冒也是腹瀉的一大原因。
腹瀉期間飲食建議
1、焦米湯
寶寶拉肚子的時候媽媽一定要儘快止瀉,否則對寶寶的健康影響是非常大的,同時還會嚴重的影響到寶寶的正常生長發育。在寶寶出現拉肚子等症狀的時候,不妨給寶寶準備一些焦米湯給寶寶飲用,這樣便可以幫助寶寶有效的起到止瀉的作用。焦米湯的製作方式非常簡單,只需要將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然後放入鍋中炒至焦黃後放入適量的清水以及糖,最後煮沸成稀糊狀即可。專家指出,焦米湯對於拉肚子的寶寶而言非常有利於消化以及吸收,而且其中的碳化結構還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因此是寶寶拉肚子時止瀉的最佳選擇。
2、胡蘿蔔湯
生活中導致寶寶出現有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像飲食不調、食物不衛生等,這些都會導致寶寶出現有不同程度的拉肚子。因此專家建議,在寶寶出現拉肚子的時候,應該適量的多吃些胡蘿蔔,其中所含有的果膠可有效的使大便成形。而且胡蘿蔔還是鹼性食物,可有效的吸附腸道致病細菌和毒素,從而幫助寶寶有效的起到止瀉的作用。但是由於寶寶的腸胃功能不完善,因此媽媽應該準備一些胡蘿蔔湯給拉肚子寶寶食用,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寶寶對其吸收。每天飲用一次即可,腹瀉好轉後停用。
3、蘋果泥
蘋果同樣具有非常有效的止瀉功效,這是由於蘋果屬於鹼性食品,對大便不成形以及拉肚子等症狀都能很好的調理。除此之外在蘋果中還含有大量豐富的果膠和鞣酸等營養物質,因此具有非常有效的附、收斂、止瀉功效。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蘋果還具有特殊的雙向調節功效,在拉肚子的時候可以止瀉,而在寶寶便秘的時候食用則可以起到治療以及緩解便秘的功效。給寶寶吃的蘋果最好是製成蘋果泥,取一個新鮮、質地酥軟的蘋果切成兩半,然後用調匙刮成泥狀即可。再吃蘋果的時候最好是去皮,不但可以促進吸收同時還可以避免農藥殘留。對於三個月的寶寶拉肚子怎麼辦的問題,蘋果泥也是不錯的選擇。
4、飲食清淡
如果寶寶還在喝母乳,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特別注意日常的飲食,如果飲食不健康的話也會影響到寶寶健康。專家建議媽媽的飲食,應該儘量以清淡為主,同時還應該注意營養搭配合理全面,只有這樣才能在吸收營養的同時不會影響到母乳質量。
新生兒剛出生以後,大便的顏色一般為墨綠色,這與吞入的羊水、胎兒脫落的上皮細胞以及腸道的分泌物有關係。在出生後的12個小時,多數就會拉出墨綠色的胎便,需要2-3天的時間,隨著喝母乳或者是進食奶粉以後,大便的顏色就會逐漸的變淡,變成黃綠色大便。如果是純母乳餵養,大便會呈糊狀,顏色是金黃或者有點發綠。如果是人工餵養,大便會呈土黃色,而且比較幹、粗糙,略帶酸臭味,只要不是很乾,跟糞球一樣就不用特別的擔心,多喝些水就可以。
有些媽媽給寶寶餵食鐵加強配方奶,沒有被吸收的鐵會使寶寶的大便變黑,這個時候可以餵維生素C或含維生素C多的食物,大便會轉為正常。另外,胃腸道出血時,血液經過消化道也會發黑,應將大便送醫院化驗,判斷是否有胃腸道出血。
新生兒大便帶血是怎麼回事
1、寶寶吞咽了媽媽乳頭破潰流出的血液:母乳餵養期間,特別是初期,媽媽的乳頭很容易破潰,如果寶寶吞咽了媽媽乳頭破潰處的血液,大便就會帶有少許粉色或紅色物質,大便檢測查不到紅細胞,卻能查出潛血。
2、小腸黏膜受損:對於小寶寶來說,如果小腸黏膜受到損傷,大便也會帶有紅色物質,大便檢測潛血呈陽性。大多數造成寶寶腸道損傷的原因是食物,其中最常見的是牛奶。這個時候會被腸液破壞,因此大便檢測只能查到便潛血,並沒有紅細胞。但是,這種小腸損傷在不改變飲食的情況下會持續存在,造成寶寶生長發育遲緩。
3、消毒劑損傷腸道:有些媽媽認為寶寶很嬌嫩,無法抵禦外界的一些細菌病菌,長期給寶寶使用的器皿過分消毒。這樣,寶寶在無形中接觸消毒劑的機會也明顯增多,長久下來,慢性消毒劑食入成了損傷寶寶腸道的元兇。這是因為消毒劑屬於化學物質,會對腸黏膜造成損傷。
4、肛裂:寶寶肛門括約肌發育不夠成熟,收縮和舒展調解不夠完善,經常出現排便過程造成的小裂口,導致大便帶有少量鮮血。
5、病毒或細菌感染:如果寶寶有腹瀉現象,而且便便還帶有血,可能是許多不同感染所引起的腹瀉。這種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腹瀉,有時會出現一種短暫的但又引人注目的血性糞便。
1、媽媽乳頭破潰出血:寶寶通常進食正常,生長正常,爸媽不用緊張。
2、小腸黏膜受損:媽媽要在醫生的建議下,給寶寶換別的代乳品,讓寶寶能夠健康成長。
3、消毒劑損傷腸道:寶寶出生後,從媽媽帶來的抗體能夠抵抗一般的細菌,不會很容易生病,所以爸媽只需使用清水擦洗就可以了。
4、肛裂:在肛門處塗上少許含有抗生素的軟膏,很快就會好轉。
5、病毒或細菌感染:寶寶可能會發高燒,不僅便裡有血,偶爾還有膿、黏液和未消化的食物。這個時候,爸媽一定要帶寶寶到醫院就診。
1、儘可能地母乳餵養:因為母乳餵養的寶寶發生便秘的可能性較少。如果發生便秘,可餵加糖的菜水或果汁等。
2、適當地按摩腹部:按摩左下腹,如果觸及條索狀物,輕輕地由上而下地按摩,促使大便下行排出。
3、適當地按摩小兒肛門口:可用溫水刺激一下肛門,或用手指輕輕按摩其肛門以通便,這能引起生理反射,促進寶寶排便。
4、堅持被動操:媽媽應堅持給寶寶做被動體操,以增加腹肌的力量,有利於排便。
5、多做翻身運動:很多家長讓寶寶一天24小時都平躺在床上,不敢翻動寶寶。寶寶老處於平臥位,不利於腸道進行充分的蠕動,經常平臥沒有任何體位變化的寶寶也容易便秘。對於這樣的寶寶(特別是一些足月正常兒)建議家長每天最好三次翻翻身,練練抬頭,也增加腸胃蠕動。
6、中藥治療: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中藥可以適當應用(需有醫生的指導)。
7、給寶寶多喝水:平時注意讓寶寶多喝水,促進腸蠕動,有一定的誘導寶寶排便的作用。
8、人工通便:用石蠟油、開塞露、小的肥皂條等通便,同時訓練排便習慣(但這種人工通便的方法不能常用,以防寶寶產生依賴。僅限於寶寶便秘嚴重時使用)。通便的方法:
按摩通便法:右手四指併攏,在寶寶的臍擊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推揉按摩。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排便而且有助消化。
肥皂條通便法:用肥皂削成鉛筆粗細、3釐米多長的肥皂條,用水潤溼後插入嬰兒肛門,可刺激腸壁引起排便。
鹹蘿蔔條通便法:將蘿蔔條削成鉛筆粗細的條,用鹽水浸泡後插入肛門,可以促進排便。
開塞露通便法:將開塞露注入小兒肛門,以使藥液充分發揮刺激腸道蠕動、軟化大便的作用,達到最佳通便效果。但這種方法儘量少用。
甘油栓通便法:將手洗乾淨,然後將圓錐形甘油栓的包裝紙打開,緩緩塞入寶寶肛門,而後輕輕按壓肛門,儘量多待片刻,以使甘油栓充分融化後再排便。
正常大便的性狀和餵養方式有關。吃母乳的嬰兒大便呈金黃色,偶爾會微帶綠色且比較稀;或呈軟膏樣,均勻一致,帶有酸味且沒有泡沫。通常在新生兒期大便次數較多,一般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嬰兒會一天排便7—8次。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2—3個月後大便次數會減少到每天1—2次。
因此,吃母乳的嬰兒如果出現大便較稀、次數較多等情況,只要嬰兒精神及吃奶情況良好,體重增磅正常,家長就沒有必要擔憂。如果嬰兒吃的是配方奶,那麼大便通常呈淡黃色或土黃色,比較乾燥、粗糙,如硬膏樣,常帶有難聞的糞臭味。如果奶中糖量較多,大便可能變軟,並略帶腐敗樣臭味,而且每次排便量也較多。有時大便裡還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嬰兒階段,消化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消化適應能力較差,由於飲食餵養不當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不定時餵奶造成餵養量過多,飲食成分搭配不合理,牛奶濃度太大或者突然改變飲食品種,對過多地添加輔食不適應,以及斷奶期食物營養量過高等都會使嬰幼兒消化器官不能適應,從而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大便異常。
表現是量多,泡沫多、粥樣、蛋花樣、稀水樣並伴有特殊的酸臭氣味等,對於這些消化不良的症狀只要調節好飲食即可糾正。
排便有奶瓣蛋並且呈花樣便(大便稀且酷似雞蛋花樣),每日5—6次。這是由於蛋白質,脂肪消化不良所致。此時應減少母乳餵養的時間及餵量。
新生兒不要定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喂。當孩子飢餓性啼哭時,即予哺乳;新生兒睡眠超過3小時,可喚醒哺乳。產婦乳汁越吃越多,孩子吃飽後,睡眠時間逐漸延長,自然會形成規律。按需哺乳,不計次數,這種經常性的吮吸可刺激母體內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分泌得快些、多些。另外,按需哺乳還可預防母親奶脹,並使孩子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明顯優於定時哺乳的孩子。
如果寶寶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小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不能認為有病。
同時要觀察嬰幼兒糞便性狀可以了解其消化情況。
如果嬰兒糞便的臭味明顯,則表示蛋白消化不良,這時應適當減少奶量或將奶衝稀。如果糞便中多泡沫,則表示碳水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須減少甚至停止吃澱粉類的食物。若大便外觀如奶油狀,則顯示脂肪消化不良,應減少油脂類食物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