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較於人數眾多的貓🐱狗🐶愛好者或者其他寵物的愛好者和萌寵飼主,甲蟲飼育者甚至爬寵愛好者在國內一直是小眾另類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熱衷於飼養甲蟲的我們難免會遇到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和外人問到一些啼笑皆非的問題,或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我們和我們所飼養的甲蟲。最近在與飼養植物的朋友交流時談到這方面的問題,這也進一步激發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念頭,接下來我就這方面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想法。滇越大鍬(Dorcus laevidorsis Fairmaire)
「關於甲蟲飼育被問到的奇葩問題」
(1)你們飼養的甲蟲是什麼品種?它們是食糞蟲嗎?
這是一個國內甲蟲玩家最容易被問到、卻又感到無語的問題。因為在國內大多數人的觀念裡,只要是甲蟲,很多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它們是農村田邊牛糞堆裡推糞的集翔物—蜣螂,仿佛世界上所有的甲蟲在他們眼裡都是推糞蟲。而實際上我們當作寵物來飼育的甲蟲與蜣螂有那麼一些相同但又不同的地方。
姬兜(Xylotrupes Gideon Linnaeus)是最容易被國人誤認成屎殼郎的甲蟲,但其實它們的成蟲以水果為食,幼蟲以腐殖土為食;與食糞類甲蟲的食性不同。
在自然環境中,蜣螂的作用與魚類的清道夫類似。清道夫魚在河道中主要以水中的垃圾雜質為食,通常被作為清潔改善水質的魚類來使用,而蜣螂幼蟲的食物來源便是動物的糞便,蜣螂幼蟲作為大自然的動物糞便分解者,可以將糞便有效地吸收轉化為自身所用。由此可見,蜣螂在自然界中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有了它們對生物糞便的有效利用,我們身邊諸如蒼蠅之類害蟲的有害細菌傳播者才能減少很多,其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也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更加重要。所以,蜣螂也被稱作陸地清道夫。希望大家能通過上述這些解釋減少對它們的誤解,蜣螂實際是對人類乃至整個生態系統很重要的益蟲。
真正的糞金龜(Geotrupidae)長這樣,頭部前端一般有一個鏟子一樣的結構,以便把動物糞便滾成球狀並推走。
接下來說回我們飼育的寵物甲蟲,最常見的為大家所熱衷飼養的甲蟲莫過於鍬甲、兜蟲、金龜這三類,前文所提到的蜣螂也屬於金龜科中的一員,這三類鞘翅目(Coleoptera)昆蟲的幼蟲在大自然中都是扮演著自然廢物分解者的角色。
幼蟲方面:食性偏腐的幼蟲食用自然界中的腐殖土,食性較生的幼蟲則食用自然死亡的闊葉木朽木及發酵較淺的木屑;人工飼育環境下可使用市售的不同發酵程度的人工發酵木屑和菌瓶代替。我的換食周期大約在3-6個月/次,如果人工食材的腐化程度加劇則應提前換食。
野採到以朽木為食的某種牙金龜幼蟲。
用人工發酵木屑餵養的酒紅叉角鍬(Hexarthrius melchioritis)幼蟲。
成蟲方面:這些鞘翅目的成蟲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喜歡食用樹上流出的酸甜樹液或熟透的水果,人工飼育時選用香蕉🍌這類少糖水果或專用的甲蟲果凍均可。我的換食周期大約在3-7天/次。
趴在甲蟲果凍上進食的豐色彩麗金龜(Mimela ohausi Arrow)
(2)甲蟲頭上的大顎/大角有什麼用?被它們的大顎/角夾到是否會受傷?
在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甲蟲品種中,通常鍬甲與兜蟲的公蟲都長有發達帶鋸齒的大顎或威武雄偉的大角。它們的作用與草食性哺乳動物的雄性頭角相同(如鹿、牛和羊),即爭奪領地和配偶的交配權。由於它們本身的體型限制,所以它們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傷害極為有限,風險低於多數傳統寵物,即便不小心被其大顎或大角夾到最多也只會留下一點皮外傷。
毛角大鍬雲南亞種(Dorcus hirticornis ssp.),公蟲的大顎發達而精緻。
為爭奪領地和配偶而打架的兩點赤鋸鍬滇西北亞種(Prosopocoilus astacoides dubernardi)公蟲。
(3)外觀光鮮靚麗的甲蟲是否有毒?是否攜帶有害病菌?
在我們飼養的眾多寵物甲蟲中,不乏一些體色鮮豔醒目的美麗品種,那麼這些甲蟲是和顏色鮮豔的蛇類🐍或蘑菇🍄一樣,警告著人們它們帶有致命毒液或者是危險動物嗎?顯然不是。雖然在自然界以鮮明的色彩警告天敵自己很危險的生物不少,但是我們飼育的寵物甲蟲顯然不屬於這一類。事實上,在甲蟲的飼育品種中,幾乎沒有這種通過鮮明顏色來警告天敵自己來者不善或是有毒請勿靠近之類的情況。所以,這些作為寵物來挑選飼養的甲蟲是健康無害的,也不攜帶有害病菌。還有朋友擔心甲蟲自身有蟎蟲和不乾淨的情況,但這個其實完全是和個人的飼育環境息息相關,如果飼育環境打理得足夠衛生乾淨,這些問題就不足以讓人頭疼,反之亦然,其實這就好像你把一隻家養的寵物犬🐩丟到外面讓它流浪一年,回來發現它又髒又臭,然後再好好給它清潔打理,它又恢復成乾淨健康的狀態是一個道理…
原產於澳洲的金屬光澤靚麗的彩虹鍬形蟲(Phalacrognathus mulleri)是當地的保育類動物,59mm
炫酷美麗的紅鹿細身赤鍬(Cyclommatus elaphus),93mm。雖然色澤豐富,但它們是完全對人類無毒無害的甲蟲…
「甲蟲飼育的發展現狀與保育政策」
隨著最新一期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名錄名單的公布,上面赫然出現了一批我們熟知的常見的品種,並立刻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和爭議,因為大家不理解為什麼這些國內常見的、種群基數不小的品種也被列寫在了裡面。暫且不提國家的這批紅頭文件用意如何,我們來看一下歐洲生物學家對於歐洲深山鍬形蟲的保育建議:由於近代工業革命以來,歐洲的生物學家們發現一種歐洲特有的深山鍬形蟲—歐洲深山鍬形蟲(Lucanus cervus)正面臨著因經濟開發和環境惡化所導致的種群基數減少的問題,且該問題隨著工業發展而日趨嚴重,便制定了相應的保育措施,其一是相關國家制定法律限制野外活體的採集和交易販售,其二是歐洲的生物學家發現歐洲深山鍬的幼蟲食性廣泛,從朽木到深度發酵的木屑腐殖土都能適應,而成蟲幾乎僅在發生季才會飛行一兩次以進行交配和繁殖,而且母蟲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絕不會冒險去尋找其他繁殖點,所以理論上只要一個地點的食物充足,這個地點的歐洲深山鍬母蟲會永遠在這裡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針對母蟲的這種習性,生物學家建議居民們在自家的後院堆放一些朽木和砍下的廢柴以方便母蟲繁殖。居民們也樂於參與其中…幾年後,生物學家的建議奏效,歐洲深山鍬的種群基數獲得了顯著增加,歐洲深山鍬的野外種群基數減小的危機得以解除;而在受日本的甲蟲文化影響深遠的臺灣地區,當地也針對島內的部分當地特有種執行了保育政策,嚴禁隨意採集和飼養保育種。現在再回頭看下國家發布的這份三有保護名單,就不難理解這份名單為什麼要列出這麼多較為常見的品種了,因為其代表了我國對基礎生態保護的採取了逐漸重視和未雨綢繆的預防態度,並在以後會越來越嚴格。
在之前的飼育文中,我曾簡單談到過國內動物的保護政策和盈江縣的經濟發展對當地自然生態帶來的衝擊影響,也提到國外試行的一種政策:即把保護動物的一定飼養權限下放到相關的動物飼育愛好者手上,讓愛好者通過合理的人工飼育擴大保護動物的種群基數;但這種模式在國內很難執行下去,國內的形勢註定了我們在涉及到這方面的飼育問題時必須謹言慎行。
國產藏深山鍬形蟲(Lucanus thibetanus),只分布於高海拔的山區,耐冷怕熱;其遠親歐洲深山鍬形蟲在歐洲得到了有效的生態保護。
與歐洲的遠親相比,國內深山鍬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我國雖然貴為深山鍬形蟲品種全球最多的國家,但隨著山林的開墾拓荒,很多地區開發過度導致生態嚴重破壞。不僅是深山鍬,棲息地破壞對甲蟲的累代繁殖影響深遠,許多森林中的朽木倒木被山民移走當作廢柴燒🔥掉,這就直接減少了幼蟲的食物來源,使得其生存形勢愈發嚴峻。
野外森林中的翻倒朽木是食性偏生的鍬甲幼蟲食物,但這類倒木經常會被山民移走曬乾後當柴燒掉。
一般而言,在城市化越高、自然生態破壞越嚴重的地區,越難以找到野生鍬形蟲、兜蟲等甲蟲的蹤跡👣。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鍬兜的分布情況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生態環境的好壞;因為那些對環境生態要求高的品種,很難在現代化程度高的城市裡生存下來。即便這些城市裡可能有足夠的綠化面積和維護較好的森林公園,但城市裡的殺蟲劑和定期移除的朽木仍然會斷絕它們繁衍生息的道路,剩下能堅強生存下來的品種,便是對環境要求不高、或者小型化的品種。
基齒前鍬在雲南是一種與人類關係較為密切的鍬形蟲,作為一種小型鍬,由於其對環境的要求不高,所以能在環境一般的城市邊緣與人類和諧相處。
關於國內甲蟲飼育的近況,我認為整體還是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著的,雖然仍和日臺地區有著不小的差距…近兩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優秀人工食材的出現,國內蟲友的飼育成績也逐年提升。但一個圈子就如同一個小社會,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免不了勾心鬥角和權力紛爭,我覺得既然都是愛蟲養蟲之人,大家還是更應該把精力花在如何把蟲養得更好。
「甲蟲和傳統寵物的區別與聯繫」
不只是甲蟲,我是一名喜歡嘗試飼養各類動植物的偽文青,在飼養甲蟲的前後時間段裡也養過或者正養著一些動物植物。在飼養這些動植物的過程中,自己也感受到它們與甲蟲的區別與相似相通之處。有過飼養小狗🐶、兔子🐰和甲蟲這些動物的經歷後,個人認為飼育它們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主要是傷病:球蟲病之於兔子、細小病之於犬類、黑斑病之於甲蟲幼蟲,這些病症對它們本身都是致命的存在,而且病原體有著潛伏性和不確定性;在實際的飼育體驗中,甲蟲幼蟲的飼育過程感覺更類似於植物的培養,因為幼蟲在飼育過程中因為換食間隔周期較長,不宜經常打擾,和多肉植物的換水換土周期有一定相通之處,二者都屬於那種不宜經常管,但又不能不管的飼養方式,只有恰到好處的管理才能讓它們以最好的方式開花結果,過度的關心照顧或者不足的管理都會造成它們的死亡。
給予多肉植物足夠的陽光與合適的養份、水分就能讓它茁壯成長。
而若是從寵物與飼主的互動情況來看的話,有自我行為意識和情感的貓狗兔類傳統寵物與人類的互動效果顯然大幅優於與飼主幾乎不會產生互動的甲蟲和植物,甲蟲的自我意識和行動基本取決於本能反應和潛意識,而不能自行移動的植物就更不用提了;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對植物與甲蟲的飼育雖然不會像哺乳動物那樣給你即時直接的反饋,但你的養功好壞與飼養的用心程度會慢慢反映在植物的生長狀況和成蟲的羽化體型大小上面;而且與傳統寵物不同,親身經歷一遍甲蟲從幼蟲到成蟲的完全變態過程也是一種另類特別的體驗,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處,這是飼養傳統哺乳動物類寵物時完全體會不到的感受,算是各有千秋吧。
在此前飼養小狗和兔子時,我可能會根據它的不同年齡段的需求來選擇不同成分比例的食材,以求得它們在每個年齡階段達到一個最好最健康的狀態;這一點在甲蟲飼育上其實也同樣存在並且有時很重要,在針對食性較廣或者比較特殊的品種進行飼養時,在幼蟲的不同齡期嘗試採用不同發酵程度的木屑或其他食材來改變幼蟲的幼蟲期和改善生長發育程度,有時可能會比用單一一種食材從頭養到尾更好,但也不是絕對和可行的,大家可以少量進行試驗和創新嘗試。
哺乳動物的飼育要注意不同年齡段需要不同的食物成分搭配,犬類和兔子還有磨牙的需求。
(除了甲蟲,曾經飼養過的小狗🐶和兔子的那段歲月🐰,註定是我一段珍貴美好卻又刻骨銘心的經歷與回憶…)
球蟲病的潛伏期可以很長,對抵抗力較弱的幼兔和老兔是致命的。
「結語」
原本沒想著要寫這樣一篇甲蟲飼育的簡單科普文,因為我自以為這在國內蟲圈是再基礎不過的信息知識,沒想到在和圈外的朋友和家人閒聊時無意發現他們對於這方面的了解認知上存在著極大的偏見和誤會,他們看待這些東西時的想法簡直刷新了我的三觀,所以我忍不住萌生了寫這樣一篇文章的想法💡。關於甲蟲的飼育,以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現狀,它們存在是為了什麼?它們之於人類的存在意義是什麼?能吃?能看?能娛樂?能研究還是別的?我自始至終都認為,地球🌍上存在的每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但可能很多物種在我們發現其價值前就滅絕了…在人類飛速發展的近代幾百年的時間裡,生物因人類影響而被滅絕的速度已經遠超自然滅絕的速度,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的影響仍在持續,面對現在越來越熱的夏天和北極越來越少的凍冰層,我們是否應該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彌補一下呢?🔚
被水泥廠漸漸挖空的山脈⛰️和不遠處的城市,人類的發展避免不了生態環境的破壞…
(特別鳴謝侯哥對本文提供的部分生態照片支持^_^)
「參考文獻」
[1].作者不詳.盈江縣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Z/OL].
https://m.baidu.com/mip/c/s/m.xzbu.com/8/view-4793956.htm?from=415a ,年份不詳。
【附錄—國內三有動物名錄(甲虫部分):彩臂金龜屬(所有種)、戴褐臂金龜、脛曉扁犀金龜、叉犀金龜屬(所有種)、葛蛀犀金龜、細角尤犀金龜、背黑正鰓金龜、群斑帶花金龜、褐斑背角花金龜、四斑幽花金龜、中華奧鍬甲、巨叉鍬甲、幸運鍬甲】
「聯繫我們」
長按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如有問題請留言或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