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母乳餵養,讓很多媽媽都非常頭疼,一個是乳汁的分泌水平不均,尤其是來了月經後,經常感覺奶量不夠,另一個就是寶寶是否吃飽的問題,讓很多媽媽在心裡打個問號,特別是現在提倡按需餵養,寶寶的個體也存在差異,什麼是適合寶寶的「需」?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孩子吃奶的問題。
如何判斷寶寶餓了?
判斷寶寶餓了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通常有下面三種表現的時候,是在提醒媽媽該餵奶了
寶寶哭鬧
寶寶在餓了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哭鬧,通常會哭鬧的很厲害,如果把奶頭送到他的嘴裡,他立刻會止住哭聲,會很用力地吸奶,還發出哼哼的聲音,小身子還不停地往媽媽的懷裡靠,一看就是餓急了,媽媽的餵奶間隔有點大了,要縮短餵奶的時間差。
寶寶的頭在媽媽的胸前來回晃動
當寶寶餓了的時候,他會主動去找奶吃,會趴在媽媽的懷中動來動去,小嘴還會張來張去的找奶頭,如果媽媽不能及時滿足他,他就會有點小躁動,會發脾氣,還有的寶寶會吃手指和衣角來緩解飢餓,這個媽媽要知道哦。
媽媽漲奶
很多媽媽都有這種體驗,當孩子餓了的時候,即使自己在外面,也會有漲奶的現象發生,如果在家裡,漲奶也可以作為給寶寶餵奶的小信號,這是因為乳房漲一次奶的間隔就是2-3小時,而寶寶餓了的時間間隔也是2-3個小時,這說明媽媽該餵孩子吃飯了。
正常的母乳,一天大概餵8-10次,如果母乳非常充足,可能就是七八次,如果哺乳不是很足,寶寶吃不飽就容易餓的快,媽媽可能就要多餵兩次,已達到少食多餐的目的,母乳相對於奶粉來說,更容易被寶寶的腸胃所吸收,也會比吃奶粉的寶寶消化快,通常情況下,寶寶吃奶的時間都要達到20多分鐘,有的也會在半個小時以上,這是個體力活,很多寶寶吃完奶都會滿身大汗地睡著,此時媽媽的乳房已經空空如也,是不是就證明寶寶吃飽了呢?其實,判斷寶寶吃沒吃飽的依據,還要看下面這幾點。
寶寶的排尿次數
如果媽媽真的做到了按需餵養,證明寶寶每次都會吃飽,那麼也會排出足夠數量的小便,從寶寶出生一星期開始,會在一天內排出6-8次尿,最少的也會達到5次,尿的顏色是呈現蒼白色的,沒有異味,也不泛黃,尿量也還可以,這說明寶寶吃奶的量是正常的,如果尿的次數少,有顏色,證明沒有吃飽。
寶寶的排便次數
剛出生42天前的小寶寶,通常就是吃喝拉撒,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除了尿液,便便的量和次數也是判斷寶寶是否吃飽的依據,很多寶寶一天拉3-5次,還有的寶寶會拉一次,不過一次會拉很多,這證明寶寶確實做到了按需餵養,有一個正常的排洩量。通常情況下,在寶寶2-6個月的時候,大便已經不能作為判斷按需餵養的依據了,因為很多寶寶進入了攢肚時期,有的寶寶三五天都不拉一次,還有的寶寶十幾天拉一次,這是因為母乳經過消化,食物殘渣非常少,孩子在快速地長身體,攢肚跟便秘有本質的區別,攢肚沒有任何痛苦,且拉出的大便是軟黃的。
寶寶的體重增長
寶寶出生後都會有一個生長曲線,判斷媽媽是否做到了按需餵養,寶寶的體重增長是最重要的指標,例如孩子每周的體重增長變化區間通常是這樣的,三個月內的孩子,每周體重增長在150-200克,三到六個月的寶寶,每周體重增長在100-150克,6個月到12個月的寶寶,每周體重增長在70-90克,很多媽媽覺得這個數據比較繁瑣,也可以這樣判斷,例如六個月的寶寶體重一般是出生時的兩倍,12個月的時候,是剛出生體重的2.5倍,身高是出生的1.5倍,這個的增長也可以根據產後42天的各項數據得出,寶寶如果在生長曲線內,媽媽就不需要過多擔心,您的奶量是足夠的。
寶寶吃奶的狀態
孩子吃飽了,通常會主動鬆開奶頭,吃奶的間隔會堅持兩三個小時,如果孩子頻繁地想要吃奶,且每次吃奶的情緒都不佳,奶袋子空了還緊咬著奶頭,通常是沒有吃飽,餓著肚子當然不滿足了,媽媽就要考慮母乳不足的情況了,可以通過多喝些湯湯水水,做些乳房按摩的方式來增加奶量,如果這些努力都做了,奶量還是上不去,孩子的體重、排便量都不理想,媽媽就要考慮增加奶粉了,千萬不能讓寶寶總是處於飢餓的
按需餵養的主旨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判斷是否吃飽了,而不是媽媽的主觀臆斷,孩子有沒有吃飽,媽媽輕易地就把上面四點說出來,說明真的是做到了按需餵養,不過,有的寶寶需求量大,媽媽也要根據個人情況判斷,也不能做到過量餵養哦,寶寶會出現肥胖的情況,也超出了生長曲線的範圍,也是一種不健康的餵養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