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飼養密度和上浮水面的缺氧症狀有很種情況,需要綜合判斷!

2020-11-19 騰訊網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

  如果從普通的觀賞魚飼養者角度出發,這個觀賞魚的飼養密度標準,大體上是用兩斤水來飼養一條一釐米的魚為準比較的合適和寬鬆,很多魚友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大家似乎從來也沒有在如此低的密度下養過魚,魚兒也很正常。

  因為事實上這個理論牽扯到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其中包括了水質、氣壓、溫度、過濾系統、魚兒處在哪一個生長期、魚兒有沒有病等諸多因素。

  所以說對於觀賞魚愛好者或者發燒友來說,觀賞魚的飼養密度是否合適,我們是要根據魚缸水質和魚兒的狀態去綜合判斷的,這個依據才是最為準確的。

  一、我們就拿老鄒大叔的七彩為例,停電七個小時不出事,不等於將來沒事

  1、魚缸的裝水量

  他的一米二的魚缸大約的水容量是在500斤左右,現在飼養的七彩為50條,魚兒大小大約是7-8釐米上下,按照常理,飼養密度應該是250升水飼養10釐米的魚25條,這樣的密度比較合適,但是現在多出了一倍,在水質上保持的還是相對可以。

  2、停電七個小時

  前幾天遭遇了停電七個小時的事故,最終魚兒也是安然無恙,養魚老道早就說過,魚缸裡觀賞魚飼養密度的多少,一定不是總要靠過濾強大才行,我們不得不去防備一些意外情況,當這些情況來臨時,假如我們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魚兒照樣沒有任何的異樣,這才能說明我們的飼養密度還算過得去。

  3、一個月之後再停電七個小時試試

  所以說這種意外事故之所以應付過去了,與我們事先準備的交直流氧氣泵,以及事先換水都有一定的關係,假如說沒有這些準備,至少硝化系統多少都會受到影響,飼養密度越大影響越嚴重。

  事實上不用一個月,恐怕半個月之後,即使不用遭遇停電事故,這些魚兒也要去想辦法分缸了,這就是我們飼養觀賞魚的密度問題必須要去考慮的幾大因素。

  這些因素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飼養觀賞魚的質量,只要我們稍有不慎,魚兒就會出現死亡現象。

  二、什麼是觀賞魚的浮頭症狀?

  1、觀賞魚缺氧必定上浮到水面

  養魚老道經常看到有些所謂的養魚知識,把觀賞魚長期趴缸也總結為缺氧,這確實是無稽之談,觀賞魚缺氧只會上浮到水面呼吸,大幅度的吞咽空氣,這才是真正的缺氧症狀。

  2、魚兒漂浮和吞咽空氣不一樣

  有的魚兒上浮到水面不一定都是缺氧,我們可以仔細觀察,比如說金魚失漂,看起來也是上浮水面,特別是尾巴融鰭控制不住身體平衡,但是它的嘴巴必定不是朝上的,也不會去吞咽空氣,這樣的不叫缺氧。

  3、上層魚攝食不是缺氧

  有些上層觀賞魚在水面攝食,比如個孔雀魚、斑馬魚等,它們常常在投餵上浮型魚食時,大量地聚集到水面,這也不是缺氧,吃完食物之後,它們就不再有如此的症狀,也包括了吃油膜的黑瑪麗。

  4、魚兒缺氧時鰓蓋一定大幅度外張

  除了吞咽空氣之外,魚兒缺氧還有一個表現,就是鰓蓋的開合程度要比平時大上很多,初期為快速擴張、呼吸頻率加快,後期則越來越無力,基本上接近於死亡。

  5、迷腮類觀賞魚要看上浮頻率

  迷腮類觀賞魚不是不怕缺氧嗎?完全錯誤,這個我們也要去仔細觀察,我們比如說鬥魚、清道夫、七星刀之類的觀賞魚,它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上浮水面吞咽一次空氣,但是在水體清澈時,這個頻率和時間幾乎相當的固定。

  假如是水質不好,它們就會加快上浮頻率,甚至於賴在了水面不下沉,這個時候已經明顯的告訴我們缺氧嚴重了,不要以為它們是迷鰓魚就不怕缺氧,水質一旦混濁到極限,它們也會缺氧而死。

  6、其他疾病類上浮

  鰓病、鰓蓋或者鰓絲紅腫、嚴重的白點、白毛病、打粉病,都會導致魚兒上浮水面,這些我們都要去觀察其呼吸頻率和吞咽空氣狀態,然後綜合判斷是否水質不好或者密度過大。

  7、投餵食物後短暫性缺氧

  這種情況也有,魚兒在攝食後出現短暫的缺氧症狀,等到食物消化完畢就會自動下沉到自由狀態,這個我們也要依據魚兒出現這種現象的多少和程度去綜合判斷,不能掉以輕心,在投餵量上就要有所改善。

  8、水體雜質較多

  這個雜質較多有時候可能只是物理性的,比如說魚缸的水質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新缸新濾材,濾材的殘渣較多,看似對於魚兒無傷害,實際上也會影響到魚兒的呼吸系統,較小的殘渣也會進入魚鰓,繼而影響到它們的呼吸。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暫時關掉過濾系統,讓殘渣沉澱一下,然後通過抽底換水解決。

  9、水體汙染嚴重

  水中肉眼可見的糞便、食物殘渣較多,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去改善物理過濾,加厚或者清洗濾棉,使得水質清澈通透,魚兒的缺氧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10、水質酸化、毒素太多

  大量的藻類爆發,水質嚴重酸化、氨氮或者亞硝酸鹽超標,魚兒可能就會因為鰓部中毒,而導致缺氧,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適當換水或者添加小蘇打改變水質酸鹼度等方法予以解決。

  三、魚兒成長迅速

  這個也是我們必須面臨的問題,小魚苗在飛快的長大,可是魚缸和水體以及過濾系統維持原狀不變,只有魚兒的體型和投餵量在變,這就是老鄒大叔現在必須面臨的問題,本來飼養密度完全合適的魚缸,最後變成了密度過大。

  四、氣壓和水溫以及過濾系統不完善

  這個我就不必再去細說了,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到了觀賞魚的飼養密度。

  所以說很多魚友一直在問,我的魚缸魚缸多大多大,飼養多少條觀賞魚才合適,這個根本就無從考量,只能是以文章開頭那個並不準確的標準去大體衡量罷了,實際上最終是以上所有因素疊加起來的綜合判斷,也是需要我們通過細心觀察才能夠掌握好的。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關於觀賞魚的飼養密度問題,這位老魚友的話,可謂一語中的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讓我們輕鬆養水,快樂養魚!一位飼養觀賞魚多年的老魚友辛苦碼字,為大家總結了有關觀賞魚飼養密度的經驗和體會,希望養魚老道藉以和各位魚友分享。
  • 在觀賞魚的飼養中,影響到水體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會有哪些?
    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低於每升水1毫克,有些品種的觀賞魚就會有缺氧或者死亡的可能,這個由於不同品種的觀賞魚對於氧氣需求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就有了髙氧魚一說。之所以它們能夠形成而又聚集到水面,無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一、觀賞魚飼養密度過大,耗氧量過大二、觀賞魚投餵量過大,有機物和排洩物較多三、物理、生化過濾不健全或者缺少氧氣泵的配合四、我們在實際操作或者投放到魚缸裡的任何東西上帶有油性物質溢出
  • 六十釐米小魚缸飼養40條原生魚,密度大嗎,用打氧嗎?
    觀賞魚會不會缺氧,不要去問別人,是要自己觀察的,這麼小的魚缸,誰也不敢說近期,依然有不少的魚友,明明魚缸裡已經飼養了觀賞魚,還在不停地來詢問,你說這缸觀賞魚會缺氧嗎?我不知道會不會,真的不知道。因為我又沒在您的魚缸前面天天看著,在我的其他文章中早就說過這個問題,觀賞魚缺氧必定會有浮頭的徵兆,這個和在水面索食的反應根本就不一樣,觀賞魚呼吸困難的吞咽空氣和它們在水面歡快的等待搶食,它能是一個反應嗎?
  • 高密度飼養觀賞魚,怎麼保證觀賞魚和水質不出問題?關鍵在「勤」
    這時候我們只能把所有想養的觀賞魚都放在一個魚缸裡面,也就造成了魚缸密度過高的情況。而這種情況下飼養觀賞魚要比正常情況下注意的東西更多,也更考驗魚友是不是一個合格的「鏟屎官」。就如上圖這樣,一眼望去一個魚缸的觀賞魚擠的是密密麻麻的。這時候我們如果還以常規的飼養來對待,那麼有很多時候就會出現讓你始料未及的事情。
  • 飼養觀賞魚如果水溫高、密度大,以下問題我們千萬要注意!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因為今天養魚老道給自己的魚缸裡加了觀賞魚,所以臨時想到了這個問題,我們除去觀賞魚的疾病不談,剩下來的唯一能夠輕易要了觀賞魚命的,就是水溫高和飼養密度又大。別看現在養魚老道還在為自己魚缸的水質沾沾自喜,實際上也是在如履薄冰的,因為飼養的觀賞魚時間越長,其實膽子越小,尤其是在如此大的投餵量下,我們更需要引起注意:一、謹防停電這是在如此高溫和高密度飼養下,我們必須要注意的首要問題,一旦停電後果不堪設想,以前養魚老道還說
  • 養魚漲知識:如何判斷觀賞魚缺氧了,若缺氧了該怎麼處理?
    水體中也是有氧氣的,只不過他們都溶解了。觀賞魚不像人一樣用肺去吸氣和呼氣,他們用的是魚鰓,依靠一扇一合來吸氣呼氣,魚鰓特殊的構造會將水排開,過濾出氧氣來進行使用。魚類突然間死亡,其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缺氧」了!我們先來講一講,觀賞魚缺氧的時候通常都會呈現出什麼樣子。
  • 80釐米魚缸飼養12條草金,為什麼還缺氧?很多魚友都遇到這種情況
    但是經過了短短一個月的飼養,它們的現狀比起到家之前可就差多了,魚體略有消瘦,偶有浮頭,可我幾乎也是天天在餵啊,而且魚缸裡還是有一個小過濾的,為什麼它們竟然還會出現缺氧的症狀了呢?
  • 計算觀賞魚的飼養密度,有公式也有技巧和觀察,如何準確判斷?
    我們事先計算出來魚缸的水體大致是多少升,然後再大體端量一下我們購買觀賞魚的體長是多少釐米,然後用升數直接除以觀賞魚的體長,就得出來我們需要飼養的條數了,也就是飼養密度,就是如此簡單。所以說即使我長期不換水,偶爾加點水,也能夠把它們飼養的很好了,至少是在飼養密度上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了,至於疾病那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說,作為新魚友來說,我們不想自己飼養觀賞魚的太過麻煩,那就把飼養密度按照上述方法酌情縮減,這樣在水質上首先就會有了保證,我們飼養起來就會順風順水了。
  • 常見幾種冷水觀賞魚的飼養水位和飼養密度,我們該如何掌握?
    一位魚友發來評論,讓我有時間把幾種常見冷水魚的飼養密度和水位高低大概介紹一下,這個問題按理說也沒有什麼比較固定的答案,主要的,還是要看我們魚主人自己的飼養心理,到底是想要去精養這個觀賞魚還是去粗放養殖。
  • 升溫治療觀賞魚白點病,可能面臨一個風險,也可能造成誤判
    在這三天當中,最令我擔心的一個主要風險,就是它們不斷上浮水面、可能缺氧的風險,無論我們在治療白點病的過程中,是用鹽或者少量輔助用藥,都有提示最好是配合升溫。但是,無論上述的哪一樣,都有可能造成觀賞魚在快速升溫的瞬間開始,出現極度缺氧的風險。
  • 如何判斷觀賞魚外傷、炸鱗、敗血病還是有蟲?簡單問題偏要複雜化
    炸鱗必定會有一定的誘因,大多數源於水溫和投餵過多觀賞魚的炸鱗情況分為很多種的,比如說水溫突然間速降,這是最容易導致觀賞魚炸鱗的,這一點我們自己在操作中必定是心中有數的,回想一下自己的操作行為然後再去斷定,這種情況的炸鱗,大部分會是觀賞魚全身炸鱗,我們該加溫,
  • 魚缸裡缺氧也能養的觀賞魚,魚缸裡缺氧有3種情況,2種處理方法
    萬物都是離不開氧氣的,即使是大多數的厭氧菌也需要在氧氣含量低的環境生存,觀賞魚更是不用說了。水中其實也是有氧氣的,觀賞魚靠自己的魚鰓將氧氣過濾出來,排開水,從而來呼吸。除了一些迷鰓魚,他們可以依靠肺部呼吸。不過,魚缸中是必須要有含氧量的,如果沒有含氧量,那會發生什麼事情?
  • 飼養孔雀魚大量繁殖要注意優勝劣汰,什麼情況可以淘汰種魚?
    二、竹節草生長的太過茂密,使得我們看不清魚缸裡的飼養密度是多少,導致小魚苗飼養密度過大太多的水草生長,不利於我們對於孔雀魚的狀態觀察,有一些患病的孔雀魚死在了草叢間,我們也不易發現,另外對於魚缸裡整體的飼養密度,我們也不能有效判斷。
  • 觀賞魚飼養密度很低,為什麼水質還是調理不到位,有這種可能嗎?
    看老道文章,學老道養魚,關注養魚老道,關注更多觀賞魚實踐知識,讓我們簡單養水、輕鬆養魚!如果說我們飼養觀賞魚的密度很大、投餵量也大,過濾系統不合格的話,極有可能出現魚缸的水質過於渾濁的現象,這種情況遇到這個現象我們也能說得過去,畢竟是情有可原嘛。
  • 這些觀賞魚相當容易飼養,為什麼還是把它們給養死了呢?
    比如不適應水質和水溫、各種應激反應、不適當餵食、交叉感染等種種原因所導致,但是如果說我們選魚到位的話,還是有一些觀賞魚品種基本上不會患病的。如果說今天我們把似乎最難飼養的幾種觀賞魚排除在外,比如說金魚中的蘭壽、水泡、珍珠、蝶尾,熱帶魚中的孔雀、紅箭、燕魚、七彩、南美短鯛等等吧。
  • 飼養觀賞魚繁殖魚蟲很簡單,我們可利用家中很多的容器來搞繁殖!
    關注養魚老道,關注更多觀賞魚實踐知識,讓我們簡單養水、輕鬆養魚!很多飼養金魚或者繁殖小型觀賞魚的魚友,越來越注重對於觀賞魚的魚蟲餵養,經過科學家們專業的測定,我們口中所說的魚蟲,也就是水蚤之類的水中小生物,它們所富含的多種營養成分和胺基酸、蛋白質等,都是最適合觀賞魚食用的,比起任何的魚飼料都要強很多、很多。
  • 觀賞魚長期在魚缸下水處徘徊、聚集,這是很危險的,可能死魚
    這種情況會出現在新魚入缸時期,也會出現在飼養一段時間以後,水質過老的時期,無論是哪種觀賞魚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比如說常見的有:金魚、錦鯉、草金魚、鸚鵡魚、燕魚、七彩等。 正好在前幾天,養魚老道給虎皮魚倒缸,它們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因此我只能迅速把它們放入了小雜鯛的魚缸,並且統一配備上了水妖精,這才有效緩解了它們的症狀。
  • 到底是魚缸裡的觀賞魚需要氧氣多,還是硝化細菌需要氧氣多?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希望老道談談魚缸內的氧氣供應,對於飼養觀賞魚的好處和壞處,還有怎樣能讓魚缸內充氧的聲音小點?一位魚友提出了上述的問題,就是關於魚缸裡供氧的設置,以及設備噪音如何解決的問題。
  • 其實大部分觀賞魚可以不用打氧,這土方法告訴你咋簡單判斷
    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打氧一般是怎麼判斷需不需要進行。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常見的觀賞魚裡面,耗氧量比較大,經常需要用到打氧設備的觀賞魚品種。有我們所熟悉的金魚,錦鯉魚以及常見的一種小型熱帶觀賞魚,虎皮魚,還有非常好看的羅漢魚,以及大家都非常喜歡的鸚鵡魚和地圖魚,這些都是相對來說耗氧量比較大的常見觀賞魚品種。
  • 魚缸過濾,按照普通飼養密度設計,而新魚友按照最高密度飼養
    再一個就是很多新魚友往往用不到好處,那樣水質更完蛋,我也不敢讓用,因此,此題基本無解。這個淨水劑下到水裡,有沒有絮狀物的產生,能不能快速沉澱缸底,缸底的沉澱物到底有多少,需不需要立刻抽底換水輔助濾除,清洗濾棉需要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