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論壇】經方治喘,藥到病除

2021-03-04 龍江中醫藥
本公眾號為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黑龍江省中醫藥學會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龍江中醫藥」進行關注。

I導讀:哮喘為臨床常見病,且不易根治,中醫有句俗語說:「外不治癬,內不治喘」,可見喘證難愈之一般。但接觸經方之後,發現經方治療喘證確有捷效,辨證準確往往能夠一劑知、兩劑已。(編輯/唐義超)

喘證在臨床甚為常見,致喘之因有種種不同。在諸原因之中寒邪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痰飲內伏、外寒裡熱等也是常見原因,而這些原因亦和寒邪有密切聯繫。筆者試從《傷寒論》中摘引七法,結合臨床治驗,加以敘述。朱某,女,5歲,1973年3月17日初診。患兒出麻疹已三天,疹出過程中有受驚嚇並復感風寒情況,麻疹出而不透。喘促鼻煽,煩躁不食,肌膚枯澀,疹點紫黯不澤,唇紺,發燒40.5℃,舌苔薄白乾燥,脈數疾。此是麻疹毒熱入裡、邪熱戀肺,治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加味以宣肺清熱解毒。處方:麻黃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銀花15克、紫草9克。二劑後複診,喘促大減,疹點漸出齊,紅活色赤,肌膚潮潤,體溫38.4℃,苔薄白脈數。生石膏減半,再服一劑。患者喘平,麻疹出齊如痱,神清躁安,體溫正常,脈靜身和。改用鮮蘆根60克煎湯代水飲服,囑其避風調養,漸次痊癒。陳某,女,69歲,1984年11月5日初診。素有腰部發涼沉重,肢冷畏寒,聲低息短,動則喘甚。後因初冬過勞汗出,復感風寒,夜半暴喘,不能平臥,頭眩心悸,張口抬肩吸氣,自覺胸下有物上湧,舌淡,脈微細。此腎陽不足,誤汗傷陽,水寒之氣上泛所致,治用真武湯加味以溫陽化飲降逆。處方:炮附子(先煎)30克、炒白朮15克、白芍12克、茯苓30克、生薑30克、山萸肉15克。三劑後喘促見輕,夜能平臥餘證悉減,照原方繼服五劑,喘息停止而愈。張某,男,14歲,1986年初診。患者受寒傷食,蒸熱汗出,氣逆喘咳,病已五日。曾服解表清肺止喘之劑,病仍不解。每日午後壯熱尤甚,整夜喘促不休,不能合目,小便黃少,大便秘結四日不下,舌苔黃燥起芒刺,脈滑數有力。此表邪不解,入裡化熱而成陽明燥實之候。當上病下取,釜底抽薪,治以大承氣湯,急下腑實。處方:大黃12克、枳實12克、厚樸10克、芒硝6克。上方服一劑,當晚瀉下燥屎一次,二小時後,又瀉洩一次,體溫正常,翌日喘促頓減若失。王某,男,42歲,工人,1976年11月6日初診。患者喘咳十餘載,冬發夏愈,今年起頻頻發作。現盛夏尚穿棉衣,惡寒背冷,咳吐稀白痰,量多,喘促不能入睡,舌苔薄白,脈沉弦。此屬風寒外束,飲邪內停,肺氣失宣。治宜小青龍湯以解表散寒、溫肺化飲。處方:麻黃5克、桂枝10克、姜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炮乾薑15克、白芍10克、細辛3克、炙甘草10克。二劑後喘咳稀痰見少,畏寒減輕,稍有口渴之意。寒飲見化,效不更方,原方姜半夏加至15克,再服二劑。藥後喘咳已平,改穿單衣,夜能平臥。除邪務盡,原方再服三劑。諸證悉去,唯動則氣喘,初病在肺,久必及腎,囑其常服金匱腎氣丸,以圖根除。江某,男,4歲,1987年10月3日初診。患兒體弱納呆,國慶節外出感冒,因失治、貪食致腹瀉稀黃粘液便,日七八次,臭穢,發燒38.9℃,煩躁,口渴,微汗,喘促,唇紅而幹,脈數,指紋紫滯。此屬表邪內迫腸腑上蒸於肺而喘,治宜葛根黃芩黃連湯以清熱平喘、解毒止利。處方:葛根10克、黃芩6克、黃連5克、炙甘草6克、桑白皮10克。該方外加桑白皮意在加強清肺平喘作用,三劑後複診,瀉洩停,稀便成形,體溫37℃,喘平而痊癒。李某,男,58歲,農民,1981年12月5日初診。因操勞過甚,復感風寒,發熱頭痛,無汗畏冷,周身關節疼痛三天,舌苔薄白,脈象浮緊,喘促如雞鳴。此屬風寒束表,寒邪閉肺所致。以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定喘。處方: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10克。二劑後再診,諸症悉減,喘息見輕,脈弦稍緊。上方各藥減半,繼服一劑而愈。張某,男,16歲,1981年4月8日初診。素體虛弱,痰喘宿疾,發作頻頻,冬重夏輕,時值清明外出傷於春寒,發熱惡風,鼻塞頭痛,喘促暴發。症見倚息抬肩,憋氣夜難平臥,微汗出,痰白稠量多,苔白膩,脈浮滑。此外邪引動喘疾復發,治宜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以解肌風、降氣平喘。處方: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薑15克、炙甘草10克、大棗10克、厚樸12克、杏仁10克、蘇子10克。連服三劑,表解汗止,喘促平息,諸症悉解。


相關焦點

  • 經方治喘,藥到病除
    但接觸經方之後,發現經方治療喘證確有捷效,辨證準確往往能夠一劑知、兩劑已。(編輯/唐義超)喘證在臨床甚為常見,致喘之因有種種不同。在諸原因之中寒邪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痰飲內伏、外寒裡熱等也是常見原因,而這些原因亦和寒邪有密切聯繫。筆者試從《傷寒論》中摘引七法,結合臨床治驗,加以敘述。朱某,女,5歲,1973年3月17日初診。
  • 經方治喘,藥到病除
    哮喘為臨床常見病,且不易根治,中醫有句俗語說:「外不治癬,內不治喘」,可見喘證難愈之一般。但接觸經方之後,發現經方治療喘證確有捷效,辨證準確往往能夠一劑知、兩劑已。經方治喘驗案舉隅作者/張孝忠每日午後壯熱尤甚,整夜喘促不休,不能合目,小便黃少,大便秘結四日不下,舌苔黃燥起芒刺,脈滑數有力。此表邪不解,入裡化熱而成陽明燥實之候。當上病下取,釜底抽薪,治以大承氣湯,急下腑實。處方:大黃12克、枳實12克、厚樸10克、芒硝6克。上方服一劑,當晚瀉下燥屎一次,二小時後,又瀉洩一次,體溫正常,翌日喘促頓減若失。
  • 經方治喘,藥到病除,千萬不要錯過,趕緊收藏!
    但接觸經方之後,發現經方治療喘證確有捷效,辨證準確往往能夠一劑知、兩劑已。喘證在臨床甚為常見,致喘之因有種種不同。在諸原因之中寒邪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痰飲內伏、外寒裡熱等也是常見原因,而這些原因亦和寒邪有密切聯繫。筆者試從《傷寒論》中摘引七法,結合臨床治驗,加以敘述。朱某,女,5歲,1973年3月17日初診。患兒出麻疹已三天,疹出過程中有受驚嚇並復感風寒情況,麻疹出而不透。
  • 診禾醫療年度巨獻——國醫大師經方論壇
    擅長運用獨創的三維匯通針灸和經方治療:失眠,抑鬱症,結節,息肉,腫塊。三維匯通創始人、診禾名中醫聶如松率先出場,現場講授「三維匯通療法針藥並用治頑疾」。大家氣氛活躍,都緊緊抓住這次機會,與聶老師進行問題交流和互動,整場滿滿的乾貨,拉開了國醫大師經方論壇的大幕!
  • 小兒發熱不用急,中醫經方藥到病除!
    經方,經方是經典方的略稱,大多是東漢醫家張仲景所撰寫的《傷寒雜病論》中的古方。
  • 當「內不治喘」遇到經方——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哮喘案
    俗語云:「內不治喘,外不治癬。」可見這兩種疾病是讓醫家如何束手無策,但是今天的醫案告訴我們,經方用好了,也可以「內不怕治喘」。
  • 外治法,經方醫師的法寶
    各位專家、各位同仁:由北京中醫協會、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郝萬山名醫傳承工作站聯合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主辦「2019年第二屆鼓樓國醫論壇(首都國醫名師臨床經方技能實訓)暨海內外中西醫多學科抑鬱症防治專題」會議,將於2019年6月1日至6月2日在北京召開。會議誠邀世界各國(地區)相關領域專家及關注此專題的同仁們蒞臨交流。
  • 古今名醫經方一劑愈病驗案摘錄
    經方除了可以「一劑退熱」,還有什麼病可以「一劑治癒」?本文帶您領略古今中外經方家一劑愈病的神奇。古今名醫經方一劑愈病驗案摘錄《長沙方歌括·卷首·勸讀十則》云:「經方效如桴鼓。非若後世以地黃補陰,以人參補陽,以香、砂調氣,以歸、芍調血,籠統浮泛,待病氣衰而自愈也。《內經》云:一劑知,二劑已。又云:覆杯而臥。
  • 經方瑰寶 薪火相傳丨第七屆西部經方論壇在西安中醫腦病醫院圓滿舉行
    走進經方裡的中醫智慧 西部經方論壇作為立足西部、輻射全國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學習交流經方的學術平臺,始終致力於推動中醫藥瑰寶傳承,深化對經方的認識、應用與研究,在臨床中切實做到經方惠民。
  • 經方治喘驗案舉隅
    喘證在臨床甚為常見,致喘之因有種種不同。筆者試從《傷寒論》中摘引七法,結合臨床治驗,加以敘述。朱某,女,5歲,1973年3月17日初診。患兒出麻疹已三天,疹出過程中有受驚嚇並復感風寒情況,麻疹出而不透。喘促鼻煽,煩躁不食,肌膚枯澀,疹點紫黯不澤,唇紺,發燒40.5℃,舌苔薄白乾燥,脈數疾。此是麻疹毒熱入裡、邪熱戀肺,治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加味以宣肺清熱解毒。處方:麻黃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銀花15克、紫草9克。
  • 2017中國江陰經方國際論壇暨著名經方家曹穎甫先生遇難80周年紀念活動在江陰開幕
    八十年前,江陰籍近現代中醫名醫曹穎甫用他的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暴行;八十年後,我們匯聚一堂,隆重紀念這位老人遇難80周年,也是為了讓後人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12月7日至9日,為期三天的「2017中國江陰經方國際論壇暨著名經方家曹穎甫先生遇難80周年紀念活動」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行。
  • 經方治心跳快喘不上氣一例
    2018年12月06日醫案轉自民間中醫網-經方方藥經方辨證問診單:所在省市:上海職 業:無業婚 否:未婚        肺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葶藶子味鹹既能瀉肺實又能補心虛,故葶藶子有強心的作用。
  • 經方治心衰水腫喘一例
    2020年6月03日醫案轉自民間中醫網-經方方藥水中火先生微信:1679066972經方辯證問診單:        偶爾嗆到,使勁的時候會喘一下,幾分鐘就不喘了。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皂莢丸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七)【解說】本方主治痰濁壅肺之證。痰濁壅肺,氣道被阻,呼吸不利,其勢每多危急。故治宜速除其痰。皂莢辛鹹,宣壅導滯,利竅滌痰,可以勝任。然畢竟性猛力峻,故用酥炙蜜丸,棗膏調服,以緩和之,又兼顧脾胃,使痰除而正不傷。
  • 【黃煌經方醫話】葉秉仁先生與經方
    5、葛根芩連湯治急性腸炎:每年夏秋季是急性腸炎高發的季節,葛根芩連湯常用。適用者多發熱口渴、暴瀉不止,糞便色黃穢臭,肛門灼熱,脈滑。先生多用此方加銀花炭、焦山楂、木香、馬齒莧等。6、小青龍湯治外感痰喘:適用者多氣喘與氣短並見,不得平臥。
  • 全國經方論壇今年十歲了,今年主題為「厥陰病」
    第十屆全國經方論壇暨經方應用高級研修班」的通知各有關單位、專家,國內外經方同道: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北京中醫藥學會、胡希恕名家研究室、馮世綸名醫傳承工作站主辦,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等承辦的
  • 經方大師胡希恕治哮喘經驗
    本文轉自《百年百名中醫胡希恕》文章原名:治療哮喘獨特經驗治哮喘不用麻黃,卻獨崇大柴胡湯:剛跟隨胡老學習,常感到其治病用藥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洽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處方中既無補腎納氣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無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黃,而用了大柴胡湯加味,因而問之:"治喘為何不用麻黃?"
  • 葛根芩連湯治喘嗎?
    驗之臨床,葛根芩連湯治溼熱利初起,效果卓著,但治喘而汗出實屬罕見。經云:「諸氣膹鬱,皆屬於肺。」從葛根芩連湯的藥物組成分析,葛根辛涼解表清熱、昇陽舉陷,芩、連苦寒清熱、燥溼厚腸,甘草甘緩和中,四藥均為陽明經藥,互相配伍以燥溼止瀉,若用以治喘而汗出恐難所及。
  • 五臺名醫張子琳
    這裡引用「山石神韻的博客」關於名醫張子琳的傳奇醫術,以饗讀者。張子琳先生自幼從父學醫,親眼目睹了其父潤雨以經方治大病的諸多案例。這裡介紹一則黃疸病案,該黃疸病人,久治不愈,病已深固,前醫曾用茵陳蒿湯、附子茵陳蒿湯等退黃之方不效。患者腹脹面黃,皮膚乾燥,汙黃不澤。其父以《金匱要略》豬膏發煎治之,數劑而黃退病癒。患者以感激的心情,贈掛題譽「鶴立雞群」之巨匾一塊,直至1966年被毀。
  • 中醫不是慢郎中:古今名醫經方一劑退熱驗案分享
    經方一劑能退熱?退熱僅有發汗一法?本文例舉古今中外名醫驗案向您揭示經方一劑退熱的神奇。古今名醫經方一劑退熱驗案分享中醫治療發熱有獨特的優勢,早在《黃帝內經》就總結了上古以來的熱病診治經驗,在熱病的發生、證候、轉歸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實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