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形容馴化動物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被馴化的動物會在途中發生一連串巨大的基因改變,從而適應人類生活。而且這過程一般是「單向」的,一旦某種野生動物被人類馴化了,即使後來部分個體回到大自然野外生活,其原有的野性也不復存在,如雞、牛、綿羊等等。
或許在多數人眼裡,貓已被人類馴化。但實際上,貓從未被人類馴化。因為它們依然特立獨行,保留著極強的狩獵習性,喜歡晝伏夜出,與人類作息時間格格不入。之所以被人類馴養,被人類擼、接受人類的寵愛,事實上是貓的自我馴化,給自己找了一張長期飯票求生存而已。因此當它們溫飽無憂出現在野外時,骨子裡的野性立刻釋放出來——狩獵。
家貓、野貓都是貓,都是是天生的殺手。只不過一個自由生活在野外、以獵食其他動物維生;一個自由出入人類居住區、吃貓糧而已。發表在《野生動物研究》(Wildlife Research)一項分析報告稱,澳洲除野貓威脅本土物種外,家貓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據估計,澳大利亞370萬隻家貓每年會殺死約2.3億隻澳大利亞本土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同時它們還會捕食大約1.5億隻外來動物,其中大多數是齧齒動物。
研究團隊由昆士蘭大學教授薩拉·萊格(Sarah Legge)博士領導,他們研究了全世界66項關於家貓捕食造成的當地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和滅絕的報告(其中24項來自澳大利亞),以估算澳大利亞的家貓捕食後果,以及居住區單位面積的捕食壓力,結果和過去澳洲野貓產生的影響進行比較。
過去很多科學家研究澳大利亞的野貓習性,直接分析被殺死野貓的胃容物,可以說非常簡單。但對家貓來說,要困難得多。因此團隊使用了多種技術來了解家貓的狩獵習慣,包括GPS跟蹤器、項圈攝像頭、對糞便的分析以及對主人的調查。
研究發現,每隻野貓每年平均殺死576隻本土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而家貓每年平均殺死186隻動物,其中110隻屬於本土動物(40隻爬行動物、38隻鳥類和32隻哺乳動物)。結合澳大利亞現有的370萬隻家貓,這就意味著家貓每年殺死6690萬隻哺乳動物、7970萬隻鳥類和8290萬隻爬行動物,共約2.3億。ps:家貓捕殺的青蛙和昆蟲數量無法估計,未列入研究。
對比野貓發現,雖然家貓的殺死率只是野貓的25%,但家貓的生活密度要高得多,所以在居民區每平方公裡殺死的動物數量是28-52倍。同時與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野貓相比,家貓殺死外來物種的頻率更高。
另外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只估計了約有30%的家貓是可以自由出入的。但實際上,有一半以上的家貓在外面自由遊獵(獵殺不一定是為了果腹,很多時候只是當作娛樂)。而且從家貓帶回來的獵物和糞便分析,藍舌蜥蜴和負鼠是家貓最喜歡的獵物。若在白天,家貓傾向於捕殺爬行動物和鳥類;而到晚上,則傾向於捕殺哺乳動物。薩拉表示:「如果我們接受叢林中的野貓是一個問題,那麼我們就必須接受鎮上的家貓也是一個問題。但是對我們來說,管理家貓的影響比野貓更容易。要麼將它放在家裡,要麼將它放在外面一個安全的地方奔跑。而且家貓可能是造成城市環境中鳥類減少的主要原因。」
其實對於貓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澳洲目前也挺頭疼的。此前宣布滅殺200萬隻野貓遭到動保團體和愛貓人士的批評,什麼行為太過野蠻、捕殺方法不人道等等......將野貓絕育再放回去的話不太現實,數量那麼多一隻只來抓,抓到什麼時候,最重要一點,就算絕育了放回去,它們還是會繼續打獵。而家貓鎖在家裡,很多人又不能完全做得到。所以目前澳洲一邊呼籲大家看住自己的貓,一邊宣布捕殺野貓但沒有大規模行動(之前有投放有毒香腸,但可能造成團滅遭批,現在主要是懸賞個人捕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有學者提出「無貓國計劃」。因為澳洲大陸沒有與其他大陸接壤的獨特環境,早年動物在此定居繁衍,某種程度上它們也稱得上是島嶼物種,只不過這個島忒大了一點。因沒有原生哺乳動物的威脅,它們的演化方向出現了偏離,比如禽鳥演化成不用翅膀飛翔的狀態等等,所以本土物種無法適應躲避和逃避貓這樣天生的殺手。如果沒有貓的話,一定可以打造一個讓本土物種安心繁衍的國度。當然,這計劃也遭到很多人的口誅筆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