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章琛 記者 梅書華)你注意過腳上的老繭麼?它的出現可能是在暗示你的關節肌肉出現問題了。近日,南京市第一醫院運動關節科收治了一名總是腳掌疼痛卻找不出原因的患者。最終,他前腳掌厚厚的一層老繭成了診斷關鍵,原來是小腿肌肉發生了不可逆攣縮。該科室副主任醫師蔣逸秋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以老繭作為信號的關節肌肉問題有不少,尤其是足部大面積的老繭,可能不僅僅是腳的問題。
這些老繭可能暗示著身體疾病
前腳掌大片老繭,是兩年前的肌肉問題沒解決
李先生萬萬沒想到,兩年前打籃球時留下的肌肉問題,最終是被自己的老繭「提醒」,才得以解決。李先生酷愛籃球,每周都要打上好幾回。2018年6月,他在一場籃球比賽中做了個後仰投籃動作,當時就感覺左小腿肌肉像被一個石頭打了一下,緊接著幾天肌肉腫脹疼痛,走路時一瘸一拐。但是李先生以為是肌肉拉傷,未到醫院就診,也沒有給予任何處理。經過一段時間休息,他的左小腿受傷肌肉處的腫脹、疼痛逐漸緩解好轉。去年6月,李先生發現自己左腳底前部出現很厚的老繭,並逐漸伴有走路疼痛。經過多方治療,並未見明顯療效。
近日,李先生來到南京市第一醫院就診,運動關節科主任醫師桂鑑超,結合病史並認真仔細地檢查了患者,發現他的左踝關節背伸活動受限,小腿腓腸肌和比目魚肌腱膜攣縮,腳掌無法向上鉤起,導致左前腳掌頻繁著地,這才是左足底前部老繭和疼痛的罪魁禍首。該院運動關節科副主任醫師蔣逸秋介紹,腓腸肌就位於人類的腿肚子,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大筋」所在位置。但是腓腸肌攣縮和我們日常生活常說的小腿「抽筋」不是一回事。小腿肌肉腱膜攣縮,會導致踝關節背伸困難,以至前足行走跑跳時候的壓力負荷明顯增加,長久以往,還會造成踝關節活動受限。
針對李先生的狀況,桂鑑超建議患者入院手術治療。「傳統的方法可以做跟腱延長術,但手術創傷大,切口癒合經常出問題,並且恢復周期長,患者需要石膏外固定4-6周,可以使用微創手術。」
桂鑑超帶領團隊創新採用2個5毫米的關節鏡操作入路,微創、準確、安全地實施了手術。手術僅耗時15分鐘,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術後,李先生當天就下地走路了。目前患者恢復良好,已出院。
腳外側長了一條老繭,醫生一語道破患者愛崴腳
皮膚白皙的孫女士,腳上卻長著一長條厚厚的老繭,這條老繭帶來的疼痛困擾了她好幾年。「腳邊上這一層老繭,一走路就疼,不過每次修完老繭就不疼了,可是沒過多久又開始了。」實在忍不住的孫女士,最終來到醫院就診。蔣逸秋看了一眼她的腳底,問她是不是常常崴腳,孫女士立即連連點頭。
「孫女士腳部的老繭很厚而且面積比較大,但是只在腳的外側,寬1-2釐米,呈現長條狀,說明腳部的負重面改變了,是外側受力較多,推測是踝關節內翻導致,愛崴腳的人就有這個毛病。」蔣逸秋分析。經過檢查,孫女士的確存在踝關節內翻,外側韌帶已經鬆弛了。
踝關節內翻十分常見,愛穿高跟鞋的女性,和打籃球踢足球的人容易發生。蔣逸秋介紹,因為女性的韌帶比較脆弱,愛穿高跟鞋的人越來越多,踝關節內翻的發病率近幾年也有升高的趨勢。許多人崴腳後不重視,沒有及時治療,導致後來的習慣性崴腳,踝關節的內翻越來越嚴重,會導致外側韌帶出現鬆弛或者斷裂,甚至萎縮。前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微創手術進行修復,手術只要二十分鐘左右。最後一種情況需要在膝關節取一段韌帶進行手術,也是可以治療的。
腳內側的老繭可能是平足症,兒童時期幹預最佳
在人群中,由於先天發育不足,有15%-20%的人是扁平足,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平腳板。這裡面有一部分人存在腳掌內側有大面積老繭的狀況。蔣逸秋表示,這種老繭的出現,可能意味著扁平足變成了平足症,腳部會出現疼痛症狀,需要手術治療。
醫學上,扁平足在8-12歲幹預最佳,這個時候孩子下肢還沒有發育完成,可通過穿戴專業的矯正鞋墊,重塑足弓。另外,為了避免扁平足發展為平足症,一定要預防扁平足的發展,比如選擇內側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或者佩戴相應的足弓支撐器。
針對平足症患者,蔣逸秋建議可以利用彈力帶進行康復訓練,具體方法是將腿伸直,用彈力帶鉤住腳前掌,然後往後拉,進行牽張訓練,該方法能夠鍛鍊足底的筋膜,可以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但是並不能阻止平足症的發展,想要根本解決還是需要及時就診。
醫生提醒
關節問題可早避免,沒生病也能開運動處方
在蔣逸秋的門診,有許多為了減肥,為了變美,採取不恰當運動方式折騰壞自己的患者,導致關節出現問題。作為江蘇省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運動促進健康學組副組長,蔣逸秋表示,其實許多關節問題是可以避免的,醫生並不是只有生病了才能去見,找醫生開運動處方,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更好地調整運動方式,還能避免許多自己難以發現的運動傷害。
25歲的小何175釐米,體重卻達到了110公斤,為了減肥,他為自己制定了訓練方案——長跑。每天跑5-10公裡,堅持跑了兩個月後,他實在跑不下去了,原因是膝關節、踝關節疼得厲害。到醫院檢查後,小何被診斷為膝關節、踝關節骨頭內出血。
在治療的過程中,蔣逸秋給減肥心切的小何開具了一份運動處方。他表示,體重過重的人減肥不能一開始就做高強度運動,各個關節承受不了,最好先通過控制飲食減重。運動方式選擇遊泳,遊泳的能量消耗大,但因為水有浮力,可以保護人體的關節肌肉,減重效果更好。後期再進行高強度運動。結束治療的小何一直和蔣逸秋保持聯繫,兩年的時間,小何沒有再出現運動損傷,並成功減重50斤。
運動處方對於有一些功能性疾病的患者來說,可以起到安全康復的作用,比如腰肌勞損的患者可以做做臀橋運動,但是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否則容易適得其反,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選擇一些運動方式鍛鍊肺功能。身體健康的人群,想要通過運動,獲得更好的身材,其實也可以選擇找醫生獲得運動處方。
如果你在尋醫問藥過程中,有什麼不明白的事、有什麼不愉快的體驗,甚至遭遇了欺詐,請跟我們韶一韶。可以撥打現代快報大健康投訴熱線96060,也可以關注「樂活健康族」微信公眾號。
(編輯 蔣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