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怕打針怎麼辦呢?學齡前兒童怕疼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生病後不得不去醫院打針,這可要如何幫孩子緩解怕打針和打針的疼痛呢?
小孩子面對打針,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如不停地哭鬧掙扎),這是孩子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告知大人他對未知的恐懼。
寶寶怕打針的預防方法
孩子怕打針,很多情況下是父母製造的「害怕」——「你不聽話,帶你去打針」,是許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時嚇唬孩子的殺手鐧。殊不知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陰影。本來針扎到孩子身上,孩子哭是正常反應,哭並不是害怕打針,而是感覺到疼痛才哭。孩子第一次打針後,有了疼痛感,而家長不斷用這種痛苦來提醒孩子,「你不聽話,帶你去打針」。家長在加重孩子痛苦的時候,也加強了孩子對打針的害怕。
當針扎進寶寶的身體裡,寶寶往往會哭,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對孩子說,不疼不疼,寶寶要勇敢,不怕疼。為什麼要不怕疼?打針本來就很疼。家長這樣說非常誤導孩子,讓孩子對疼痛的認知產生錯覺——明明我的身體是疼的,可媽媽卻告訴我不疼,小小的心裡會感到很矛盾。孩子會認為,那一定是自己有問題。所以有些孩子大了以後,身體有些部位都摔青了,家長問他在哪裡摔的,孩子說不知道。家長著急了,都摔成這樣了你不知道?不是孩子不想知道,是一直以來大家傳遞給他的信息,他的潛意識裡已經形成一個意識,這個是不疼的,即使出血了也是不疼的。
那麼,寶寶打針時感到疼痛,家長要如何安撫呢?
寶寶打針疼痛如何緩解
媽媽的撫摸與安慰:打針時,父母一定要陪伴他,撫摸他,輕言細語鼓勵他。別以為他聽不懂。心理學研究發現,親人的語言與肢體安慰對孩子有類似於「情感鎮定劑」的作用。孩子還與母親心心相印!媽媽如果感到驚慌,這種憂慮感會傳遞給孩子,當他感覺到氣氛不對時也會哇哇大哭!看來,你都得保持鎮定,讓孩子始終感覺到母親的溫暖和安全感。
轉移注意力:可以準備些小玩具讓孩子「分心」,比如公仔、機器人等等,小寶寶心愛的玩具可以將他的注意力從抽取血樣、打針等醫學治療中轉移。此外,有些醫院在兒童病區裡播放輕快的音樂、擺放滑梯等玩具,可以供寶寶們隨時看卡通片、玩遊戲,這些都能減輕治療帶來的痛苦。
最後,再來看看如何消除寶寶打針後的硬塊吧~
寶寶打針後有硬塊怎麼辦?
熱敷:熱敷可以促進硬結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藥液的吸收,起到消散硬結的作用。越早熱敷效果越好。方法是將毛巾或紗布疊成方塊,浸在60-70度的熱水中,稍稍擰乾後敷在硬結部位,每5分鐘更換1次,持續20-30分鐘,每日至少1-2次。如果同時進行按摩效果會更好。
硫酸鎂溶液外敷:目的是使局部肌肉放鬆,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促進藥液的吸收,使硬塊變軟消散。方法是將50毫升50%的硫酸鎂溶液(藥房買)倒在碗裡,加10毫升熱水,然後把紗布或小毛巾(3塊交替使用)浸在藥液裡,稍稍擰乾後,敷在硬結處,最好在上面捂一個熱水袋來保溫,每5分鐘更換1次,持續15-20分鐘,每日2-3次。
外敷土豆片:將一隻新鮮的土豆切成片,每片約0.5-1釐米厚,大小比硬塊略大些。把土豆片覆蓋在硬塊上,然後用兩條膠布固定好,24小時後取下,硬塊就可以明顯縮小。第二天再照樣貼1片。一般外敷幾天就可以使硬塊消退。
作為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打針要有耐心,儘量安撫孩子哦!
雖然寶寶真的很害怕,但是也沒耽誤表情包的產生啊!我們一起看看孩子害怕打針時的爆笑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