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外科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疝與腹壁外科楊越濤主任的主刀下,首次採用高清腹腔鏡完成一例食管裂孔疝修補術+胃底摺疊 術。手術取得完滿成功。
家住平陽鰲江的陳阿姨今年65歲,孩子長大後,她最大的樂趣就是吃過晚飯,斜躺在沙發上觀賞八點檔電視連續劇。但近幾年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她。吃過飯後只要一躺下她就開始不舒服,一股酸水從胃裡湧出,喉頭立刻燒燒的,肚子也悶悶的,還不停地打嗝。為了這個毛病,陳阿姨是食不甘味,基本和酒茶以及自己喜歡吃的水煮魚無緣了。
陳阿姨也曾多次在消化內科門診看過,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消化科醫生給她開了奧美拉唑膠囊,吃了藥會舒服一些。但是近段時間症狀加重了,在醫院做了胸部CT,電子胃鏡及胃食管造影后,醫生發現陳阿姨的病根其實是食管裂孔疝。
什麼是食管裂孔疝呢?我們知道,人體胸腔和腹腔之間由一層扁平肌肉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個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過膈肌上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與胃相連。正常情況下食管裂孔剛好可容納食管通過。我們腹腔內壓力大於胸腔,當食管裂孔過大,於是壓力差會將胃的一小部分「吸入」胸腔內,就稱為食管裂孔疝。當疝發生嵌頓時會導致疝內容物的壞死,造成出血或胃腸穿孔等嚴重結果;反覆的食道反流、酸的刺激,有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
死,造成出血或胃腸穿孔等嚴重結果;反覆的食道反流、酸的刺激,有增加食道癌的發生率。
在我院奧林帕斯高清腹腔鏡系統下,陳阿姨的食管裂孔疝清晰地展示出來,疝環直徑約7cm(圖中箭頭所示),疝內容物為胃底組織和增生的胃壁脂肪。這個一個典型的滑動型食管裂孔疝。
楊越濤主任精湛的手術堪稱教科書式的修補。手術中基本沒有出血,解剖清晰,生物補片放置在最合適的位置,術後觀看他的手術錄像都是非常美好的體驗。我們習慣於用「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來形容外科醫生的手術刀法,而如今在現代腹腔鏡系統的放大作用下,在超聲刀等電外科器械的幫助下,外科醫生可以達到膜解剖水平,遠遠勝過庖丁解牛了。下圖是修補後固定妥當的生物補片,以及行Dor術式摺疊的胃底。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 腹腔鏡逐步應用於食管裂孔疝的手術治療, 並顯示出作為微創外科的優勢, 代替了相當部分傳統的開放式手術, 目前已在全國多家醫療單位開展。由於手術對操作技巧和腹腔鏡器械要求較高,此類手術在縣一級醫院尚未開展,我院是首家開展此類手術的縣中醫院。
手術後第一天,陳阿姨就已經下床活動了,恢復進食了。她對神奇的現代外科技術讚不絕口,她還打算介紹她的一位同樣患反流性食管炎的親戚前來檢查手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