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中聯理事會:5700條中醫藥術語將規範化翻譯

2020-11-22 央視網

世中聯理事會:5700條中醫藥術語將規範化翻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8日 10:59 來源:

    來源:信息時報

    

    「甭管用哪種語言寫的書,咱都能翻譯!價錢還不高!」於建軍/繪(資料圖片)

    昨日(7日),記者從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四次理事會議上了解到,針對中醫藥名詞難懂,英文難以將藥名意思完全翻譯到位的難題,世中聯理事會組織國內既懂中醫又精通英文的專家,共同討論中醫名詞術語的英文規範化。

    據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賀興東副秘書長介紹,中醫領域有1萬多條術語,常用的有5000多條,翻譯的規則是直譯加意譯,中藥名和藥劑名就以拼音翻譯。翻譯專家組邀請了國內精通英語並了解中醫的資深語言學家擔任。

    今日將先確定5700多條常用的、基礎的中醫術語,通過大會決議後向全世界加入中醫聯的160多個會員國家和地區發布。(記者 張靈 通訊員 黃桃園)

責編:劉璐璐

相關焦點

  • 5700條中醫藥術語有標準英譯
    世界中聯副秘書長賀興東表示,目前,中醫藥已經在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枝散葉」,然而中醫藥也面臨「語言不通」「一個名詞,各自表述」的尷尬。比如治療肝陽上亢症的原則是「平肝潛陽」,而以往為了闡述這一中醫專用術語的意思,僅英文譯本就有十多個。
  • 5700中醫用詞有了英文名
    5700中醫用詞有了英文名  30多位世界著名專家聯手翻譯,今日審核後將向50多國家發布  本報訊(記者嚴豔 通訊員黃桃園)中醫走向國際,翻譯一直是個難題,如今,「平肝潛陽」、「五運六氣」此類常用的中醫名詞術語終於有了國際標準翻譯。
  • 中醫藥術語規範化得到國際醫學界認可
    「我國已完成了《中醫藥學名詞》、《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名詞》中英文名的審定,目前正在進行中醫外科、肛腸科、皮膚、眼、骨傷、耳鼻喉等學科名詞術語的規範化工作」。在近日召開的「2008國際醫學術語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永炎指出,全國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僅被中醫藥界廣泛接受,也被國際醫學界所認可,同時還摸索出應該首先做好中醫藥名詞術語的英譯,然後再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最佳途徑。中醫藥術語的規範化是中醫藥現代化並走向世界的重要工作之一。
  • 中醫藥名詞術語規範化研究
    •首次採用術語學新方法,制訂有關原則和方法及規範流程,並在項目中應用。•首次系統規範中醫藥學名詞術語,推進系統化、規範化。•首次闡釋中醫藥名詞術語特點及其規範的難度,引入考證法,提高規範的科學性。•建立一套適合中醫術語規範的研究新模式。項目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王永炎、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朱建平等領銜完成。
  • 世界中聯第四屆第六次理事會、常務理事會與第六次監事會會議召開
    12月15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四屆第六次理事會、常務理事會與第六次監事會會議在中國北京召開。來自巴西、菲律賓、義大利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名理事會和監事會成員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參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席馬建中出席會議並做工作報告。
  • 五千中藥術語將有英文「說法」
    「洋大夫」囫圇吞棗曲解中醫術語屢鬧笑話  本報今天上午消息 記者廖懷凌、通訊員黃桃園、實習生莫敏舒報導:中醫的「陰陽五行」、「龜苓膏」等專業術語英文怎麼表達?今天在廣州閉幕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中聯』)第一屆四次理事會,將審議通過5701個中醫藥名詞的英文術語標準。
  • 世衛組織百年來首次將中醫藥列入「國際疾病分類」,中國專家領銜...
    中醫藥走向世界,有了裡程碑式突破: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首次將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列入分類系統。這也是由上海主持,集全國專家承擔世衛組織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ITCM)歷經十年形成的標誌性成果。
  • 世衛組織百年來首次將中醫藥列入「國際疾病分類」 中國專家領銜...
    原標題:世衛組織百年來首次將中醫藥列入「國際疾病分類」,中國專家領銜研究十年修成正果  中醫藥走向世界,有了裡程碑式突破: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首次將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列入分類系統。這也是由上海主持,集全國專家承擔世衛組織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ITCM)歷經十年形成的標誌性成果。
  • 【學會通知】世中聯針刀醫學專業委員會高峰論壇、浙江省中醫藥...
    【學會通知】世中聯針刀醫學專業委員會高峰論壇、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2019年學術年會於11… 2019-10-28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中華中醫藥學會翻譯分會秘書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丁年青教授對這一看法十分認同,他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參與中醫藥術語翻譯辭典和外文版中醫經典著作的編寫,而且國外學者翻譯的書籍佔據了主要市場。「中醫藥科技與文化的進一步推廣,急需培養具有較高專業外語水平的國際中醫藥人才,這攸關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
  • 中醫藥文化翻譯錯漏多:將"龍骨"譯為"龍的骨頭"
    中華中醫藥學會翻譯分會秘書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主任丁年青教授對這一看法十分認同,他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參與中醫藥術語翻譯辭典和外文版中醫經典著作的編寫,而且國外學者翻譯的書籍佔據了主要市場。「中醫藥科技與文化的進一步推廣,急需培養具有較高專業外語水平的國際中醫藥人才,這攸關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
  • 中醫藥術語走向國際化:英譯獲統一 中譯用繁體
    新華社記者周文杰攝  新華網消息:據香港《東方日報》10月18日報導,「經絡、五行、陰陽、寒熱」,這些獨特的中醫術語該如何準確翻譯,一直是困擾中醫學術國際交流的難題。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制訂《中醫藥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為3000多條中醫術語訂立了國際統一的中英文翻譯標準,並獲中方同意選用繁體字,為中醫走向全球標準化邁出重要的一步。
  • 世界中聯外科專業委員會換屆!王晏美教授當選主任委員
    如何更好推動中醫外科及肛腸學科國內外學術提升與發展,促進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繁榮?  2020年11月14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以下簡稱世界中聯)外科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在中日友好醫院(以下簡稱中日醫院)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由210人組成的外科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
  • 首屆世界中醫藥亳州論壇舉行 發布《中藥材術語》標準
    近日,首屆世界中醫藥亳州論壇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25個國家及地區的醫學專家雲聚中國「藥都」亳州,針對自己所在國及地區的中醫藥行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並共議世界中醫藥的未來發展。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同期發布了《中藥材術語》標準。
  • 世界中聯舉辦中醫藥抗疫經驗專家網絡連線—大紐約專場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美中友好協會、紐約州執照針灸醫師聯合公會、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麻州中醫學會、美國中醫公會等在美中醫藥團體,以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美總站、新華社、鳳凰衛視(美國)、東方衛視美國新聞、美國僑報、東南網、 美國中文電視、中國新聞社美國分社、星島日報、中國日報等多家媒體以及部分中資機構參加了此次視頻會議。會議由世界中聯副秘書長陳立新主持。
  • 世界中聯外科分會換屆會議在中日醫院召開
    2020年11月14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以下簡稱世界中聯)外科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在中日友好醫院(以下簡稱中日醫藥)隆重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由210人組成的外科專業委員會第二屆理事會,中日醫院肛腸中心主任王晏美教授當選會長。
  • | 世界中聯法國中醫藥中心在法國 Selles-sur-Cher 醫院成立!
    《法國僑報》訊 (記者 張宸):2018年5月19日當地時間上午9時,世界中聯法國中醫藥中心(Inaugurating Ceremony of WFCMS - France TCM Center 法國塞納醫院院長 Marie-Dominique Periot女士,法國塞納市市長、醫院監督委員會會長Francis Monchet先生,世中聯桑濱生秘書長與陳立新副秘書長等人出席了此次活動。
  • "肺胃溼熱"難倒翻譯 中醫藥術語表述有待現代化
    東方網9月19日消息:「就『肺胃溼熱』一個詞,找了三個翻譯愣沒能翻譯出來」,這是北京彤雲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利民在與韓國客戶談判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麻煩。按照中醫理論解釋,痤瘡是「過食肥甘厚味,肺胃溼熱,復感風邪」而引發的毛囊皮脂腺結構的慢性炎症。現在的問題是,用這種中醫語言和國際客戶交流痤瘡類產品,別說理解,連翻譯都沒轍,根本沒法溝通,再好的產品也沒辦法推廣。
  •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的中醫藥典籍翻譯研究逐漸呈上升和發展的態勢,主題涉及中醫藥翻譯史、中醫藥外譯術語標準化、中醫藥典籍翻譯、中醫藥翻譯原則和方法、中醫藥翻譯工作者素養、中醫藥翻譯理論、中醫藥語言特性研究、中醫藥英語教學八個方面,但沒有形成翻譯思想和理論體系,尚未進入主流研究領域。翻譯實踐也少、質量參差不齊、語體不規範、術語不統一。
  • 翻譯和網絡:中醫藥走向全球的突破口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的中醫藥典籍翻譯研究逐漸呈上升和發展的態勢,主題涉及中醫藥翻譯史、中醫藥外譯術語標準化、中醫藥典籍翻譯、中醫藥翻譯原則和方法、中醫藥翻譯工作者素養、中醫藥翻譯理論、中醫藥語言特性研究、中醫藥英語教學八個方面,但沒有形成翻譯思想和理論體系,尚未進入主流研究領域。翻譯實踐也少、質量參差不齊、語體不規範、術語不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