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到付騙局」,你知道多少?

2020-12-19 保定網警巡查執法

當前, 「19元貨到付款」、「29元貨到付款」之類的小額詐騙案件在全國各地都不鮮見,騙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個人信息,再以重要文件、飾品、手錶、洗漱用品、贈品等名目進行精準投遞。在這些貨到付款的包裹裡,往往只有成本極低的假冒偽劣商品,甚至是幾張廢紙。

今年3月5日,劉老闆接到快遞送來的一尊「財神」,貨到付款39元。讓劉老闆尷尬的是,木頭「財神」做工非常粗糙,非常不滿意,想退貨卻找不到賣家退款退貨,快遞也拒絕對此事負責。

4月15日網友「天使的翅膀」收到了一個包裹,一共73元,需要到付,可是在他的印象中沒有這個郵件啊!他天真的以為會不會是朋友寄給他的?他仔細的檢查了包裹的快遞單和地址、姓名。於是他就付款了,拆開之后里面的東西價值大概就4、5元。這些東西根本就不值70元,很明顯他被騙了。於是他找寄件人的號碼想問個究竟,可是對方一直佔線。後來才發現,原來快遞單上有「重要文件」四個字,這是最新的一種快遞騙局,最後這位先生覺得麻煩就沒有追究,只是硬生生的吞下了這顆「黃連」。

像這種類型的騙局,還有很多。例如:贈品自己支付郵費。現在很多微商,為了提高銷量都會在原來的產品旁附帶一些贈品,可是這些都是一起發貨的,不在一起發貨的情況屬於少數。如果我們遇到這些情況,一定要問一下商家,不要輕易的去相信。因為這些騙子不會發一些有價值的贈品,一般都是一些紙巾什麼的。到最後,才發現我們收到的東西與我們支付的郵費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網警提醒:此類騙局,往往是由於我們對於自己的隱私保護不利而造成的。因此,我們務必要提高保密意識,今後網購的時候謹慎填寫自己的個人信息。還有,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貪小便宜吃大虧」。

相關焦點

  • 到付快遞成新騙局 快遞到付騙局怎樣處理
    摘要 如果有快遞上門為你送上並未訂購的一小瓶香水、充電器等幾十元小額快遞產品,你會覺得「天上掉餡餅」嗎?其實這很可能就是你中「套」的開始。
  • 9.9元到付快遞騙局,你遇到過嗎?遇到快遞到付要怎麼維權?
    其實,這種是一個新型快遞騙局。成本僅僅幾塊錢,主要就是利用大家網購的習慣,讓收件人到付籤收,也許收件人會有疑惑,但因為價格也不貴,可能就稀裡糊塗地給錢籤收了。遇見這個事情的人很多:我上班時候突然收到簡訊,後面還發給我兩個驗證碼,我以為是發錯了,結果真的發過來了,名字居然都是對的,地址打錯了一個字,後面京東給我電話說是有一個到付快遞,99元,我直接拒收,這個真的不知道是個啥! 現在的詐騙真的是夠夠的了……還不知道地址是怎麼知道的。
  • 你的個人信息安全嗎 警惕快遞到付騙局
    那麼,對於銷售人員來說,與自己的客戶間的信件、產品也大多通過快遞方式傳遞,到付件也時常有,真要遇上這樣的騙子到付件,中招也實在難以分辨。網絡騙局新招術,無名快遞到付,你中招了嗎?到付無名快遞    近日筆者收到一個無名快遞,關鍵還要到付運費29.9元,莫名其妙誰會給我買東西呢?
  • 警惕陌生快遞到付騙局:到付金額遠超貨品價值
    陌生快遞到付是騙局記者揭秘:到付金額遠高於貨品價值莫名其妙收到一個包裹,還是到付的,但是你印象中又沒有買過東西,這時候你可要小心了,因為你可能遇到了一種新的詐騙方式。昨日城區的李女士接到某快遞配送員的電話稱,有一個包裹需要她籤收,李女士最近買了不少東西,就讓快遞員放在門衛處,可是快遞員說需要代付45元快遞費,李女士下樓驗貨後才發現根本就不是她買的東西。
  • 快遞到付、「假」客服加微信……防不勝防的「花式」快遞騙局,你...
    莫名其妙收到一個包裹,還是到付的,但是你印象中又沒有買過東西,這時候你可要小心了,因為你可能遇到了一種新的詐騙方式。到付39元收到劣質洗髮水武漢的馮先生收到一個快遞包裹。包裹的外包裝上貼有白色雙面膠貼紙,上有「代收39元」字樣。當時,馮先生的家人接到快遞包裹後,發現上面收件人的姓名、地址、手機號碼,都非常完整而準確,沒加思索就付了39元並籤收了包裹。
  • 到付快遞騙局揭秘:不明人士寄來的到付39元,千萬別籤收!
    莫名其妙收到一個包裹,還是到付的,但是你印象中又沒有買過東西,這時候你可要小心了,因為你可能遇到了一種新的詐騙方式。  做工粗糙的財神不請自來  財神上門絕對是一樁喜事,不少人還會專門請財神到家裡到店中供奉起來保佑自己發財。
  • 你的9.9到付快遞,很可能是新型瘋狂騙局,全國200多萬人被騙!
    但你知道嗎?你迷迷糊糊中簽收的快遞,可能存在騙局01沒網購,卻要付9.9元代收費?近日,家住杭州的何女士收到了一條順豐快遞的消息,顯示她有的一個包裹從溫州發出,郵費需要自付。那這樣的快遞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何女士和朋友是遇到了別人精心設置的快遞騙局。這種快遞騙局,成本通常都在幾塊錢左右,主要就是利用大家網購的習慣,讓收件人到付籤收。
  • 揭秘「快遞到付」新騙局
    快遞到付騙局花樣翻新屢屢上演此類騙局並不新鮮,近年來曾多次發生過,只是其在不斷地花樣翻新,但詐騙的套路十分相似,晚報曾多次報導過此事。由於此類騙局在不斷地上演,很多市民通過新聞報導和身邊人遇到的陷阱,了解了此事的套路,不再輕易上當受騙。此種情況下,騙子開始對該騙術進行「翻新」,不再打電話免費送商品,讓市民支付快遞費,而是以轉發朋友圈,參加活動為噱頭,讓對方支付保價費。
  • 海口倆市民遭遇「到付快遞」騙局:貨到付款29元 打開竟是稻殼
    (原標題:海口倆市民遭遇「到付快遞」騙局:貨到付款29元 打開竟是稻殼)
  • 圓通快遞到付騙局 財神不請自來老闆哭笑不得
    (原標題:圓通快遞到付騙局 財神不請自來老闆哭笑不得)
  • 小心「陳小姐的快遞」 網友籤收到付快遞被騙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董小博  【爆料】 快遞不請自來 還需39元  近日,新浪網友「泡沫娃娃」在微博上發帖稱,自己正在上班,接到媽媽電話,說有個到付快遞,需支付39元。因為平時就愛網購,網友「泡沫娃娃」以為是自己購買的什麼,就讓媽媽付了錢。當自己回家後拆開包裹,發現裡面是一個很輕的金色盒子,正反面全是英文,既沒有品牌標誌,也沒商品信息。
  • 到付快遞成詐騙新渠道:對到付包裹要先核查或拒收
    再查詢快遞單號,發現單子上的寄件地址為北京朝陽,實際卻是從湖南嶽麓發出,這才意識到遭遇了到付快遞詐騙。無獨有偶,北京市的趙女士也有過類似經歷。未網購的她卻收到了標註著「化妝品」的到付快遞,籤收後發現是劣質商品;她向發件人討說法,對方電話卻一直佔線。「這不是詐騙嗎?」趙女士十分氣憤地說。記者發現,自去年5月以來,多地網友遭遇了類似騙局。
  • 微信公眾號免費送東西只需付快遞費 親,這是騙局!
    然而,很多人照此做了,也收到貨了,卻需要支付快遞費。看似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不少參與其中的市民反映,這完全是騙局,他們所收到的禮品,甚至連快遞費都不值。律師表示,根據全國案例分析來看,這是一種「到付包裹」騙局的翻版,希望市民不要上當。  免費「真絲睡衣」、太陽鏡不及快遞費貴  「以後,看到微信圈裡只需付快遞費就可以免費領東西的信息千萬不要上當。」
  • 到付快遞來歷不明 先別付錢
    記者了解到,現在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貨到付款快遞玩起了騙錢的花樣。他們藉助快遞貨到付款和代收貨款這兩種業務,乘消費者不備詐騙錢財。郵政和快遞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收件人在收件時務必拆箱驗貨,發現不妥立即反映,對於不明來歷的貨到付款快遞先別付錢,以免造成財產損失。
  • 付29元快遞費拿599元手環 這不是「好事」是騙局
    只用付29塊錢郵費,價值幾百元的手環就直接寄到手,還是貨到付款,本市就有市民相信了。可當他發現自己受騙而維權時,意外得知騙局背後並不簡單。市民張先生平時酷愛運動,前些天朋友圈一條「運動手環免費送」的連結引起了他的注意。連結裡說,這個活動是回饋粉絲,只用出29塊錢的郵費,免費贈送原價599塊錢的手環。
  • 快遞到付騙局引關注,記者調查:部分網點有漏洞可匿名寄件
    前不久,央視報導的以「重要文件」為名騙快遞到付費用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其實在北京也有不少網友有類似的經歷。這些由快遞公司代收款的快遞有的寄件方信息不詳、電話不通,有的市民接到的快遞甚至沒有標註「到付」兩字,兩天後快遞員才又上門討要到付款。
  • 多地上演「到付39元」騙局 郵政:先驗貨後籤收
    據《重慶晚報》等多家國內媒體報導,今日,全國多地上演「39元快遞」詐騙事件,一些市民莫名其妙收到一個包裹,還是到付39元,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買過這樣的東西,針對此類現象,郵政工作人員表示,「39元貨到付款」是不法商家在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後進行的一種新型騙局。
  • 財神不請自來老闆哭笑不得 原來是快遞到付騙局
    稀裡糊塗買了單  財神到本是一件高興事,但看著木頭財神的模樣,做工粗糙,不可能拿出來擺起,大家變得有些哭笑不得。  張老闆沒訂購這東西,問店裡,大家都說沒買過財神。張老闆有點不高興了:「要說損失多少,談不上,但心裡總覺得被坑了一把。
  • 快遞郵費到付 價格貴了一倍
    近日,家住晉安區的許先生收到省外朋友寄來的郵費到付包裹,快遞費是40元。「沒多少東西怎麼這麼貴?」一問之下許先生才知道,原來到付價格是即付價格的2倍。記者調查發現,到付郵費加價已是行規,而有的快遞員對到付存在的郵費差異未盡到告知義務。
  • 全國多地上演「到付39元」新騙局 郵政建議先驗貨後籤收
    據《重慶晚報》等多家國內媒體報導,今日,全國多地上演「39元快遞」詐騙事件,一些市民莫名其妙收到一個包裹,還是到付39元,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買過這樣的東西,針對此類現象,郵政工作人員表示,「39元貨到付款」是不法商家在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後進行的一種新型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