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養脾胃,自脾胃始(宜清暑益氣湯)

2021-02-12 中醫思維十

點擊上方藍色字中醫思維十可快速關注

立秋雖然是秋天的開始,然而此時餘暑未消,既有秋老虎發威,又有頻繁降雨,導致溼氣過重,正是中醫裡"長夏"的時節。

 

長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時節,是溼熱多雨季節。最常見的就是脾胃功能的改變,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長夏是脾胃保健和養治的重要時期。

 

「脾主長夏

 

「脾主長夏」出自《素問·藏氣法時論》。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故云長夏也」。

 

長夏是指夏季最後一個月份,氣候炎熱,雨水增多,天氣下迫,地氣上騰,溼為熱蒸,蘊釀生化,萬物華實,合於土生萬物之象,而人體的脾主運化,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奉生身,故脾與長夏,同氣相求而相通應。

 

長夏與脾

 

「脾者土也,治中央」,《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脾胃為「倉廩之本……通於土氣。」《髒氣法時論》說:「脾主長夏。」都說明脾胃和長夏的土行相通應。

飲食物由胃到腸,一定要通暢下行,這叫胃主降濁。飲食物的營養物質和水液通過脾吸收以後向上輸送到心肺,通過血液循環輸布全身,這叫脾主升清。

 

降濁和升清相輔相成,平衡協調,才共同完成了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才能化生氣血,供應全身應用,因此說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人體後天之本,並把它們比喻為管理糧倉的官員。

夏天要注意養脾

 

其一,脾位於人體中部,按中醫學所劃分的季節,長夏正是一年之中,將人與自然相配時脾正好與長夏相配,故有「脾是長夏」之說。

其二,夏天人體消耗較大,需要加強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地從食物吸收營養維持人體的健康。

其三,夏天人們大量食冷飲和瓜果,而生冷食品易損傷脾腎,造成「脾失健運」,因而注意養脾十分重要。

其四,有很多人容易在夏天出現「疰夏」,表現為不思飲食、乏力、沒有精神,而通過養脾則往往達到開胃增食,精神振作的效果。

 

自測脾胃

 

通過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就能看出脾胃問題,可對照下面自查:

 

1、臉色是否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2、鼻頭是否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

 

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3、口唇是否無血色、乾燥

 

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4、睡覺時是否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

 

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5、是否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睡眠是否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精神狀態是否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長夏與祛溼 

 

《中醫大辭典》云:「長夏,農曆六月」,此時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大暑,天氣最為炎熱,但同時降水偏多,溼度較大,故「溼」是長夏時節突出的特點。章虛谷言:「溼土之氣,同氣相求」,外溼好犯脾,內溼易困脾,水溼困脾,脾失健運,又生內溼,終始循環。

中醫稱溼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脾陽。脾臟喜燥而惡溼,一旦受溼氣傷擾,則會導致脾氣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減退,久之出現氣血化生乏源,在內會導致其他臟腑功能低下,在外則易被外邪侵犯。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更易發生反覆感冒、咳嗽等疾病。

 

溼邪重濁、黏膩,易與熱合,溼熱相合,如「油裹面」,溼熱交相為病,呈現身熱不揚、肢體困重、脘悶不舒、納呆洩瀉等溼熱交結不解的症狀,故兩暑期間,防暑強身在於顧護脾胃,養護脾胃之要在於祛溼健脾

 

五大信號預示溼氣重

信號一 舌苔厚膩

 

假如您哪一天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舌苔非常厚或者舌體胖大,並且舌頭邊緣還伴有非常明顯的齒痕的話,那就證明您體內的溼氣太重了,應該及時的調理過來。

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這些信號說明體內的溼氣較重。

信號二 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衝走,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溼,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信號三 食慾差

如果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還有隱隱的噁心感。這種現象也是脾胃功能較弱、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

信號四 小腿肚發酸

假如您在早上起床後會突然感覺自己的小腿肚非常的酸痛,並且感覺很沉重的話,還有的人會發現最近的體重增加了不少的話,那證明您出現虛胖的現象,也是體內溼氣重造成的。

信號五 精神狀態差

溼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腦脹之感,易睏倦,記憶力減退。

清暑益氣湯

 

中醫調治講究「因時制宜」、治療時令病有著豐富的經驗。根據夏季氣候特點,一般宜清補不宜滋補。古代流傳下來治療暑溼當令,脾虛氣弱的處方以清暑益氣湯最為著名。方名為清暑益氣湯的處方有二。

 

著名的清暑益氣湯,首創於金元四大家李杲。

 

李氏清暑益氣湯

 

來源: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

功效:此方重在清暑化溼,健脾益氣。對於暑熱挾溼,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頗有效果。

配伍:方用青陳皮、蒼白朮、澤瀉分消溼熱,祛溼健脾;黃芪、人參、麥冬益氣生津;黃柏苦寒瀉火,清熱解暑;升麻一味,升發陽氣,以固根本。

 

王氏清暑益氣湯

 

來源:王孟英的著作《溫熱經緯》第四卷。

功效:王氏之「清暑益氣湯」,組方偏於寒涼,側重於清熱、生津、養陰。主治暑病兼氣虛之證。

配伍:它將常用清暑之品如黃連、知母、竹葉、西瓜翠衣、荷梗等與益氣養陰藥物如西洋參、石斛、麥冬、粳米等兩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效。

 

王氏對暑證研究頗有心得,治療經驗豐富,他的理論和實踐, 補充和發展了東垣的理論,使暑傷元氣的治法得到進一步完善。

 

這兩方均為治療夏季傷暑的有效方劑,只是用藥各有特點,治病各有專長,臨證需靈活掌握,體會王孟英創製本方的用意。

 

長夏飲食

 

長夏是夏季的最後階段,自然界悶熱潮溼,人體陽氣仍然是浮盛於外,而體內的脾胃陽氣,相對不足,人們在這個時候又喜好貪涼飲冷,使脾胃負擔更重,於是就造成了嘔吐腹瀉等脾胃疾病的高發。所以長夏的養生,重點是飲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護脾胃。

健脾祛溼的食養方

 

茯苓薏苡粥

功效:健脾益氣,化溼止瀉。

食材:白茯苓粉30 克,薏苡仁50 克。

製法:將薏苡仁洗淨,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煮粥。待粥熟,再加入白茯苓粉,熬數沸即成。

用法:每日兩次,早晚溫服。

適用人群:較適用於大便溏薄、身體困重、舌苔厚膩者。

 

薏苡赤豆粥

功效:健脾滲溼,清熱消暑。 

食材:薏苡仁30g,赤小豆30g,粳米100g。

製法:將薏苡仁、赤小豆、粳米洗淨,加水適量,共煮粥。

適用人群:適用於長夏體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適合長夏季節的飲品

 

橘皮茶

功效:理氣開胃,燥溼化痰。

食材:橘皮、冰糖。

製法:橘皮10g(鮮者加倍),冰糖適量,開水浸泡後代茶飲。

 

西瓜翠衣茶

功效:清暑解熱,止渴,利小便。

食材:西瓜翠衣。

製法:西瓜皮洗淨後切下薄綠皮,加水煎煮30 分鐘,去渣加適量白糖,涼後飲用。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由中醫思維+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特別提醒:中醫思維+淘寶店上線了,今日微煙艾條半價秒殺中,識別下方淘口令立即參加

【【今日半價秒殺】微煙灸條純手工三年陳艾條2.4CM粗20CM長每盒8根】,複製這條信息¥jGQC0XnfluP¥後打開手機淘寶

更多團購信息,敬請關注中醫思維十服務號

相關焦點

  • 兩款清暑益氣湯
    在清暑益氣的古代方劑中,有兩個同名的清暑益氣湯,但方劑的來源、組成、功效均有所不同李東垣清暑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是由人參、黃芪、當歸、蒼朮、白朮、甘草、升麻、葛根、澤瀉、麥冬、五味子、青皮、陳皮、黃柏、神曲等藥物組成,具有益氣生津、健脾利溼之功能。李氏認為,本湯證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胃元氣先虛、乘天暑而作,故以清燥之劑達到溼熱去則脾運健、津液復的目的。
  • 東垣清暑益氣湯
    東垣清暑益氣湯作者/何紹奇清暑益氣湯系東垣方,見於《內外傷辨惑論•暑傷胃氣論》。東垣以《素問》「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立論,並進一步指出「時當長夏,溼熱大勝。」故其立方,以補中益氣湯去柴胡易葛根,合生脈散,兩補氣陰;復用二妙散加澤瀉、青皮、神曲治其溼熱,堪稱藥證相符,無懈可擊。張路玉謂《金匱》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疼痛」條,本無方治,故「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足補仲景之未逮」。吳鞠通《溫病條辨》亦認為「細按此證,恰可與清暑益氣湯」,但他作了一點保留:「曰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詞,尚望遇是證者,臨時斟酌盡善。」
  • 答疑|李氏清暑益氣湯中清暑是怎麼實現的?
    關於兩個清暑益氣湯,何紹奇先生專門寫過文章,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何紹奇先生怎麼認識這兩個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湯系東垣方,見於《內外傷辨惑論•暑傷胃氣論》。東垣以《素問》「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立論,並進一步指出「時當長夏,溼熱大勝。」
  • 運用李東垣清暑益氣湯治療雜病二則
    究其核心病機,當責之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素問· 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脾胃運化失司,則氣血無生化之源,故氣陰(血)虛。《臨證指南醫案》曰:「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不升清,則體倦乏力、大便溏,胃不和降,則水溼內停,小便黃短,故治療當以恢復脾胃升降功能為主。
  • 方劑歌訣詳解——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溫病經緯》清暑益氣西洋參,竹葉知草與荷梗,麥冬米斛連瓜翠,暑熱傷津此方能。【歌訣總括】清暑益氣湯全方藥物由西洋參、竹葉、知母、荷梗、麥冬、石斛、西瓜翠衣、黃連、粳米、甘草組成,為治療中暑受熱、氣津兩傷之劑。
  • 兩款清暑益氣湯 - 安徽首頁 -中國天氣網
    在清暑益氣的古代方劑中,有兩個同名的清暑益氣湯,但方劑的來源、組成、功效均有所不同。李東垣清暑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是由人參、黃芪、當歸、蒼朮、白朮、甘草、升麻、葛根、澤瀉、麥冬、五味子、青皮、陳皮、黃柏、神曲等藥物組成,具有益氣生津、健脾利溼之功能。李氏認為,本湯證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胃元氣先虛、乘天暑而作,故以清燥之劑達到溼熱去則脾運健、津液復的目的。
  • 李氏清暑益氣湯臨床應用
    用清暑益氣湯化裁:黃芪15g, 黨參、葛根、麥冬、澤瀉各12g,黃柏、升麻各6g,蒼朮、白朮、當歸、陳皮、五味子、神曲、防風各10g,龍骨、牡蠣各30g,鮮荷葉10g。二診:症狀好轉。原方加木瓜10g,更進5劑,臨床症狀完全消失,納谷正常, 體健如初。複查血鉀3.8mmol/L。
  • 每日學一方【清暑益氣湯】
    暑為陽邪,暑熱傷人則身熱;暑熱擾心則心煩;暑性升散,致使腠理開洩,而見汗多;熱傷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黃;暑熱耗氣,故見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治宜清熱祛暑,益氣生津。正如王士雄所言:「暑傷氣陰,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共為君藥。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陰生津,共為臣藥。
  • 兩張「清暑益氣湯」
    暑氣逼人,不少人「耐冬不耐夏」,治暑中醫有辦法,現介紹2首名方,方名都是清暑益氣湯,一首是金元時期李東垣創,一首是清王孟英創。
  • 清暑益氣湯、昇陽益胃湯、昇陽散火湯、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
    1.清暑益氣湯      現在回過頭來還是在後悔讀大學的時候沒有背很多方歌,以前能背的現在基本都可以背出來,沒有背過的現在重新背就老是容易忘記。比如這個方清暑益氣湯,老是記不住。      李氏清暑益氣湯中黃芪甘溫補益為君,與人參、陳皮、當歸、甘草合為補益元氣,使脾氣得運以託邪,五味子、麥冬酸甘微寒,養陰和血;蒼朮、澤瀉燥溼滲溼,升麻、葛根解肌升清,且亦能勝溼,黃柏洩熱除溼,溼盛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易滯氣,故予神曲消食,青皮利氣。全方具有益氣養陰,養血祛溼之功效,適用於平素氣陰兩虛,感受溼熱之邪。
  • 應用廣泛的解決嚴重溼熱的經典名方——清暑益氣湯 |講講補土派的脾胃學說
    音頻內容相關輔助閱讀:(《脾胃論》·卷中·長夏溼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 《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 夏季常用的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屬於中醫的祛暑劑,是非常適合當下這個季節的一張中醫名方。
  • 清暑益氣湯解析
    炒黃) 橘皮(五分) 白朮(五分) 麥門冬(三分,去心) 當歸身(三分) 炙甘草(三分) 青皮(去白,二分半) 黃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枚)黃芪,+澤瀉白朮,+蒼朮,黃柏人參,+麥冬,五味子當歸,+青皮炙甘草,+陳皮,+神曲升麻,+葛根+號之前的藥物是補中益氣湯減去柴胡
  • 暑天易疲勞試試清暑益氣湯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 2010.08.05 星期四 暑天易疲勞試試清暑益氣湯   ■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 清暑益氣「哥們」多
    可你知道嗎,在中藥方劑類中的「清暑益氣湯家族」中,「哥們」甚多。下面讓我們看看究竟有哪些兄弟?清暑益氣湯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暑熱即盛夏時的熱氣,屬中醫學「六淫」之一。《周禮·天官·凌人》載:「夏,頒冰,掌事。」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亦記載:「暑氣盛,王以冰頒賜,則主為之。」說的是古代帝王夏天賞賜冰塊給群臣以清暑。
  • 「內生火溼損傷元氣病」與變通東垣清暑益氣湯
    「內生火溼損傷元氣病」與變通東垣清暑益氣湯我在用清暑益氣湯類方治療脾胃內傷病時發現;現代臨床上有一種新的內傷脾胃病,其表現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勞傷氣津的疲勞證,主要表現為異常疲倦,四肢沉重無力,頭腦昏昏沉沉,胸悶氣短,精力不足,嗜睡或失眠等;第二是火證,也可叫火鬱證:表現為舌紅赤、或絳、或起刺,心煩異常,急躁易怒,心中憒憒然,口苦,咽喉乾燥,眼睛乾澀,大便乾燥、或黏滯不爽、
  • 清暑益氣湯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
    若日常飲食、飲酒無度,脾胃受損,難以運化水谷精微,加之溼邪困頓,氣血生成不足,臟腑經絡失於濡養,易出現乏力、肢重、身體睏倦等症狀。《景嶽全書》有言:「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晝夜皆勞,所欲不遂,強思營謀,導致情志不調、肝氣不舒。肝為罷極之本,若肝氣失於疏洩,肝鬱乘脾,肝脾不調,則肌肉筋骨無氣以生,故不用也。
  • 東垣《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組成:黃 芪、 蒼朮、 升麻、 人參、 澤瀉 神曲、 橘皮 、白朮、麥門冬2.痢疾已愈,元氣虛弱,暑令尚在者。方解:暑熱蒸炎,表氣易洩,而中氣者,又諸氣之源,黃芪所以實表而固易洩之氣;白朮、神曲、甘草所以調中而培諸氣之原;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子、麥冬,一以補肺,一以收肺,一以清肺,此三物名曰生脈散,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衰,故又以黃柏、澤瀉滋其化源,液亡則口渴,故又以當歸、幹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之溼也。
  • 長夏溼熱胃困尤甚用 清暑益氣湯論
    長夏溼熱胃困尤甚用                                      清暑益氣湯論      刺志論雲: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雲: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 暑天感冒發熱清暑益氣湯
    在《方劑學》中,在祛暑劑中有個清暑益氣湯,就是以西瓜翠衣為主藥。現在用的特別多。所謂祛暑劑,就是可以治療暑病的方子。清暑益氣湯,有兩個,一個是《溫熱經緯》王孟英的,稱為王氏清暑益氣湯,一個是《脾胃論》的,叫做李氏清暑益氣湯。但是我們一般用的是王孟英的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