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不斷的發展,很多農民的眼光不再局限於種地,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年,最後算下來就掙了仨瓜倆棗,因此很多人都把目光瞄向了一些創業項目,比如養殖類的,種植類的等等。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說說,曾經紅極一時的「林下養雞」,為何現在銷聲匿跡,無人問津了?
「林下養雞」和「稻田養魚」基本上屬於同一種類型的養殖項目,初衷就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和資源,避免資源浪費。稻田裡面養魚,魚可以吃,糞便還能當作肥料,促進稻子的生長。林下養雞同樣如此,養的雞不僅可以吃害蟲,而且雞糞還是很好的有機肥,再加上經常運動,雞肉更加緊實,賣價更高,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因此很多專家也都備崇「林下養雞」。但是沒過幾年,這種養雞模式就不火了,甚至銷聲匿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個。
一、生長周期過長。和傳統的養雞場相比,林下養雞的生長周期過長,基本上經過10個月左右才能上市。反觀養雞場,基本上45天-60天左右就可以出欄,雖然價格比較低,但是勝在數量多,兩相對比,自然就有了差距。
二、成本高,回本慢。在農村包山頭養雞,自然不能只包一年,起碼也得是5年起步,首先就要面臨高昂的租金。其次,雞苗也需要買,再加上由於是散養,管理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在農村難免會有雞的天敵,黃鼠狼和蛇等,放一次丟幾隻,放一次丟幾隻,對於農民來說,也是扛不住的。
三、市場競爭大。由於前幾年林下養雞的很多,很多農民都沒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不出欄則以,一出欄基本上都出欄,不僅面臨銷售困難的問題,還面臨著養殖場肉雞的競爭,再加上高昂的價格,很多消費者寧願選擇價格更便宜的肉雞,而不是散養雞。
四、以假充真。目前市場上面以「土雞」為噱頭的虛假情況時有發生,本該生長半年以上的土雞,很多人把養殖場的雞放在竹林裡養半個月就拿到市場上面去賣,名其名曰「走地雞」,農村散養純天然,實則就是欺騙消費者,消費者上當次數多了,自然也就不買了。
當然,並不是說林下養雞完全是失敗的,也有一些成功的,但正是由於以上四個原因,高投入,低回報,使得很多農民漸漸的放棄了,這才使得林下養雞逐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對於曾經火極一時的林下養雞,你怎麼看?你覺得是騙局嗎?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