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傳統的節日中元節.民間把這一天叫做「鬼節。」中國人尊崇傳統,敬仰祖宗的文化由來已久,一年裡就有三個跟祭奠故人亡靈有關的節日:春天有清明節,秋天有中元節臨近寒冬有十月一的寒衣節。這三個節,被稱之為中國人的「祭祖三大傳統節日」。
清明的祭祖是「春祭」,中元節的祭祖是「秋祭」。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在收穫的時候,更加加思念逝去的親人,中元節的秋祭,就是與先人一同分享收穫的日子。這一天,人們都要帶上祭品,到先人的墳前祭奠祖先。用曾子的話說,這就叫「慎終追遠」。只要是炎黃子孫,就不會不重視這個日子。
那麼,在這個祭祀祖先和亡靈的時候,我們這些前去祭奠的人,應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在國學經典《論語》中,有三個字,人們切切要記住的,那就是:「祭如在」。
這是一句平實易懂的話,就是說,你在祭奠的時候,那些已經逝去的親人,就像在你的眼前一樣!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在祭奠時候的心情,是不是感到了「祭如在」?
這三個字,出現在《論語》的「八佾」篇,整句話是這樣說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奠時,逝者好像就在眼前,祭祀神靈時好像神靈就在眼前。夫子說,不親自參加祭祀,祭了和沒有祭祀一樣。
我理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祭奠要誠心誠意。有些人明明心裡啥都不信,大面上又不得不去祭祀,就是去了,和沒有祭祀有什麼兩樣呢?有的人沒有前去祭祀,讓別人代替,這和沒有祭祀,又有什麼兩樣呢?
這裡的關鍵,就是這個「祭如在」。有了這樣的誠意,即使因種種客觀限制,沒有去回家祭祀,只能向遠方的家鄉,燒上幾柱香,磕幾個頭,對著逝者「遙祭」,這樣的祭奠,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祭奠!
有人說,孝親祭祖,是風水之源。一棵大樹要生長茁壯,就必須培育大樹的根,而我們的祖先,一代傳一代的先人,就是這大樹的根啊!如果對這個根,從來都漫不經心,不理不睬,怎麼可能讓你家庭的大樹、事業的大樹枝繁葉茂,欣欣向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