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滅絕,人類,生物,大氣汙染,地球,英國,瀕危,哺乳動物...

2020-12-24 東方網

  「杞人憂天」的典故,婦孺皆知。人們恥笑那個擔心天會傾圮而整天憂心忡忡的杞人,因為這是庸人自擾式的虛幻。倘若把「憂天」移為「憂人」——驚悚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危及其他生物物種,令地球陷於萬劫不復的危機,那它就不是一種「杞慮」,而是令人堪憂的預警。

  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林林總總,似難以精確統計,因為有些尚未被人類發現或認識,有些還隨著生態環境的變異而「新陳代謝」。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遠遲於其他生物。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之後,地球上就開始興起生物物種,諸如三葉蟲、板足鱟、巨型鸚鵡螺等。而人類呢,雖說考古發現在不斷刷新人類的歷史,如說距今藍田猿人100萬年、元謀猿人170萬年,1973年有報告稱:衣索比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約300萬年。人類從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明到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只不過才經歷了一萬年。但是,後生可畏,人類卻主宰著地球,決定著萬物的興衰存亡,無怪乎,史書將我們這個世代命名為「人類紀」。

  相較於其他生物物種,即使是譜系極為近似的哺乳動物也無法與人類比肩。人類有著勵精圖治的理念、改天換地的能力和創造奇蹟的宏圖,但他們在創立無比輝煌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讓地球生態環境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負面因素,如水體、土壤、大氣汙染,能源日趨匱乏,資源開採殆盡,人口過度膨脹,純自然空間不斷縮小……人類活動使得地球環境惡化,並由此引發生物物種的退化,這兩者共同促使人類物種的老化!

  可以斷言,人類是地球上唯一能夠改變生態環境的物種,也是唯一能夠掌控地球未來環境走向的物種。現代人類責無旁貸地應該對整個地球生態環境負有擔當。然而,現實生活卻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以致屢有「救救地球!」的浩嘆。

  就以物種的滅絕為例。幾年前,歐洲一家生物研究所提出過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之後,已經有多達300種哺乳動物滅絕,那麼,自然界需要經過多長時間的演化才能恢復這些生物資源的豐富程度?——答案是300萬年至700萬年(比人類自身存在的時間都要長)。跨入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可謂狂飆突進,與之相伴隨的是時常傳來的物種滅絕的「噩耗」。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統計,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共有467個物種被宣告滅絕。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以《最後一隻》為題,聚焦巴拿馬樹蛙、北方白犀牛、夏威夷金頂樹蝸等「告別2010年」這一主題。

  有些生物物種雖然尚未滅絕,但已處於瀕危的窘境,岌岌乎殆哉!英國生物學家米莉·馬洛塔在《地球上最孤單的動物》一書中整理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所評估的97000個生物物種,其中面臨滅絕的逾1/4,其中僅有大熊貓、北極熊等少數物種已獲得廣泛關注和切實保護。另有聯合國致力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政府間政策平臺估計:目前有多達100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其中40%為兩棲類動物、33%為珊瑚、10%左右為昆蟲。

  本世紀初,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正式命名了此前科學界未知的412個新物種。但科學家同時發出警告:「物種滅絕的速度遠比物種被發現和確認的速度更快,很多物種甚至在被人類知曉以前就已經消失了。」如豚足袋狸屬和劍龍屬早在1950年代就滅絕了。

  在這個星球上,每個生物物種都有權生存、繁衍,真可謂「萬物霜天競自由」。人類絕不可能「獨霸」地球!倘若其他生物物種受到人為因素的衝擊而式微、瀕危、滅絕,那麼,且不說地球生態單一化,就是生物鏈的斷裂也恐怕難以使人類達到整個物種的「壽終正寢」。生物學家認為:一個正常生物物種本該享有的「物種壽期」一般以「億年」計(如恐龍存在了1.8億年)。試問:如果把一個物種的億年發展歷程喻為「萬裡長徵」,那人類文明只是剛走完了「一裡」,還有「9999裡」如何支撐?倘若「難以為繼」,將會是什麼結局?英國作家杜戈爾·迪克森《人類滅絕之後:未來動物學》一書所描寫的一億年後的地球生物,似乎對此作出了回應,不妨讀之。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相關焦點

  • 哺乳動物接連消失,地球恐迎來第六次大滅絕,人類是該買單了!
    哺乳動物接連消失,地球恐迎來第六次大滅絕,人類是該買單了!地球的壽命與人類相比,算得上是一位滄桑的老人,歷經了風霜。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前,地球上共經歷過5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物種滅絕的場景觸目驚心,引發眾人的猜測。
  • 未來地球生物長啥樣?哺乳動物要麼變小,要麼滅絕!
    在漸新世時期,鹿的身高僅30釐米高,我認為如果較大體型的哺乳動物群體要生存下去,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小,然而體型縮小和物種滅絕之間的決定性因素將直接與我們改變氣候的速度有關。如果地球氣候仍然不斷升溫,大量哺乳動物滅絕是大概率事件。
  • 人類的出現造成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6500萬年前,地球巨霸恐龍滅絕,給其他動物騰出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哺乳動物成為其中的佼佼者。隨著發展,體型巨大的哺乳動物出現,體重是現存犀牛10倍的巨犀、與人類一樣高的袋熊、身高約為現存大象2倍的古齒象悠閒地在地球上漫步,享受寧靜的生活。
  • 哺乳動物危機:進化速度不足以逃避當前的滅絕!
    我們人類正在以極其快的速度使地球上的動物和植物物種消失,以至於大自然的內在防禦機制——進化,也跟不上人類破壞的速度。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計算出,如果當前的保護工作得不到改善,那麼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所滅絕的哺乳動物物種,地球恐怕需要花費三至五百萬年才能恢復。
  • 受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影響,大象、犀牛和老鷹或在本世紀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23日報導,最新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報告稱,因人類活動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地球上較大的動物如大象、犀牛和老鷹或在本世紀內滅絕。而較小的物種將在下個世紀得到快速成長,因為它們更善於適應環境變化。
  • 進化無法跟上人類,造成的滅絕危機
    10月16日(UPI)進化跟不上人類造成的生態破壞。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哺乳動物的滅絕速度正在加快,限制了自然對生態破壞、進化的自然防禦機制。在地球五次大規模滅絕之後,進化使地球的動物種群得以再生和多樣化,填補了已滅絕物種的空白。地球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正在進行中,但人類已經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這種損害不會很快消除。根據周二公布的最新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進化需要5到700萬年的時間才能將哺乳動物的多樣性恢復到人類之前的水平。
  • 地球存在的48億年中已經有5次生物大滅絕,第六次什麼時候來?
    人類的出現既有利於生物多樣性(如人類對生物的馴養、培育等),但也不利於生物多樣性(如人類的活動及人類繁衍生殖),尤其是無節制的活動又破壞了生態系統,成了導致當前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 一是人口劇增給地球生態系統(生物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有人估計小小的地球最多只能容納80~90億人,而如今全球人口已達65 億。
  • 恐龍滅絕並未開闢哺乳動物主宰地球之路
    自然史中有這樣一段:恐龍主宰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而在數千萬年前的某一天,突如其來的宇宙小行星撞擊到中美洲尤卡坦半島,遮天蔽日的沙塵削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導致恐龍大量滅絕,今天哺乳動物的祖先才得到繁衍昌盛的機會。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沒錯,但是發表在3月29日《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對最後一句話提出了質疑。
  • 自然雜誌:哺乳動物主宰地球並非因恐龍滅絕
    ,遮天蔽日的沙塵削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導致恐龍大量滅絕,今天哺乳動物的祖先才得到繁衍昌盛的機會。  進行該研究的國際小組包括多位古生物學家、生態學家和生物信息學家。他們構建了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完整的哺乳動物進化樹,進而對先前關於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對今天哺乳動物的多樣化起到重要作用的假設提出了質疑。
  • 地球46億年歷史,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原因是什麼?
    彗星和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給地球帶來了大量的液態水,讓地球的生態系統有了初步的結構,小行星的撞擊又給地球帶來了各種豐富的礦物質資源。彗星同時帶來的,有可能還有生命的種子,又經過了數億年,太陽系穩定了下來,地球的生態環境也一步步完善,這個時候最早的單細胞生命出現了。
  • 地球上的十大生物滅絕事件
    大多數人對大滅絕的認識是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亡的小行星撞地球。但事實上,自從大約30億年前第一個細菌生命進化以來,地球經歷了無數次的大滅絕。隨著全球變暖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我們正面臨著第11次物種滅絕。
  • 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誰接管地球?靈長類難成功
    當人類遭遇到某種無法抵禦的全球性疾病時,即使這種疾病只會波及少數哺乳動物,類人猿也是最容易感染的目標。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未來人類滅絕之後,地球上的生命會發生哪些變化?從目前的跡象來看,人類很可能早在太陽膨脹吞沒地球之前就已經滅絕。那麼,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到人類消失之後大約5000萬年時,會看到什麼樣的場景呢?這個問題引發了許多人的猜想,提出了許多「接管」地球的候選物種。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滅絕的背後,還有哪些瀕危的魚類?
    動物滅絕在當代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在人類的獵殺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下,平均幾分鐘就有一種動物從地球上消失掉。我們還是用一組數據來簡單的看一下動物滅絕的速度吧,據統計,在20世紀的100年內消失的哺乳動物就多達110種,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是2020年第一個滅絕的大型魚類,它就是長江白鱘。
  • 賭上全人類的技術,我們至今仍沒有復活一種滅絕生物?
    於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了獵殺狂潮,讓北白犀淪為世界上最瀕危的哺乳動物,不斷接近滅絕的懸崖。逐漸減少的北白犀種群早在2008年,世界野生基金會就宣布北白犀在野外已經滅絕了。這是北白犀的第一次胚胎移植嘗試,滿載著整個物種由「滅絕」到復活的希望。在自然界永不停歇的演變中,總是伴隨著生物的誕生、衰落與滅絕過程。地球經歷了五次大滅絕,許多曾在地球上耀武揚威或默默生存的生物轉瞬即逝。
  • 歐洲大氣汙染來源確定:人類自討苦吃,當地人的健康已面臨威脅
    大氣汙染的危害有哪些?什麼是大氣汙染呢?簡單來說,就是大氣中出現了有害人體健康、有害氣候環境的物質,這些物質的來源,一般來自於兩個方面,分別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產出。不過通過地球上大氣環境變化來看,顯然,人類活動的影響佔據主要因素。特別是18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人類的工業革命,地球上的氣候環境也變得越來越惡劣。人類活動都包括什麼呢?
  • 美國生物多樣性計劃:保險套上印瀕危物種(全文)
    (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正在美國所有50個州內,免費發放35萬個印有瀕危物種圖案的保險套,以使人們意識到不加節制的人類人口增長模式正驅使動物物種以一種災難性的速度迅速滅絕。
  • 科學家發現,珊瑚表現出一些大滅絕的特徵,地球和人類危險了?
    而最後一次生物大滅絕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那次大滅絕事件讓地球80%以上的生物滅絕消失。生物大滅絕發生的原因跟地球生態的劇變有著密切的關係,前面四次大滅絕事件都是地球的生態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大部分的生物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滅絕了。雖然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是因為一顆小行星的撞擊帶來的,但是小行星撞擊最終引發的仍然是地球生態的劇變。
  •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嗎?——《血疫》對人類、病毒與自然的思考
    當我試圖給你們(人類)分類的時候,我才發現你們其實不算是哺乳動物。地球上每種哺乳動物都會本能地和周圍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可你們人類不會。你們遷徙到一個區域,然後不斷繁殖、繁殖,直耗盡所有自然資源,你們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侵佔另一個區域。地球上還有一種生物是這樣生存的,你知道是什麼嗎?病毒。人類是地球的疾病和癌症。你們是瘟疫,而我們是解藥。
  • 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科學家算出哺乳動物平均壽命,人類已經...
    目前地球已知的最早生物可以追溯到34億年前,是一些在澳大利亞地區發現的微生物化石,或許還有一些更加古老的生物化石還沒被發現,所以地球生命起源的時間其實是非常早的。雖然地球生命起源時間很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夠順利延續下來。
  • ...44 年來減少超過一半,再現第六次大滅絕的討論 | 好奇心小數據
    在過去 4.5 億年中,地球曾發生過 5 次大規模滅絕,每一次都帶來了生物物種突然性的大面積消亡,並徹底改變星球之上的生態架構。其中最近也是最為人所知的,是約 66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的滅絕。研究小組發現,如果人類沒有增強對哺乳動物的保護,在接下來的 50 年裡,更多的哺乳動物將會滅絕,以至於進化需要 300 萬到 500 萬年才能將其恢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也預測,在未來 100 年內, 99.9 %的極度瀕危物種和 67 %的瀕危物種將會消失。